深圳市气象局20xx年度工作总结今年以来,我局以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内容摘要:

了 视频监控。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向 细网格化、立体化的目标迈进 , 为 现代化气象体系建设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三 ) 西冲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和天文观测系统项目建设 正在逐步推进。 在 发改、规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部西冲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和天文观测系统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完成了西冲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及上山道路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及土地出让协- 13- 议的签订,进入业务中心及配套设施的设计阶段;完成了 深圳市天文观测系统的项目初步设计,并通过专家论证和招标设计 , 发改局已下达了前期经费, 争取 2020年动工开建。 ( 四 ) 纳入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市重点工程《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可研报告获 得 批准。 2020 年底《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获批后,我局加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系统建设规模、建设 方案及总投资匡算进行了多次认真研究和讨论,并就该项目可行性和建设方案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和论证,今年三月底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上报市发改局并获批准,项目总投资 亿。 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了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 进展 (一)成立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市气候中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我市气象事业机构编制设置问题的批复》(深编〔 2020〕 65号) ,批准成立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加挂深圳市气候中心牌子)。 为我市进一步提高针对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监测水平、建设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完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奠定了组织基础,并为我市气候研究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机构和人员保障。 ( 二) 找准气候业务的切入点,积极参与城市总规修编。 联合北京市气象局、深圳市规划设计院完成气象专题 —— 《城市建- 14- 设的气象影响评估》。 3 月 21 日通过专家论证,得到了专家和使用部门的高度评价。 在城市总规修编中,配合市环保局《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专题,联合省气候中心完成了《热岛强度对 深圳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报告;配合市应急指挥中心完成总体规划修编的《城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研究》专 题研究工作。 ( 三 ) 以公众最关心的灰霾问题为突破, 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首先, 加强技术与标准研究, 完成了《灰霾现象日趋严重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完善 了 灰霾预警 , 为更好的发布灰霾预警信息,对比分析了空气质量及灰霾天气分布情况,按照省局统一规范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发布细则。 其次,加强与环保部门合作。 积极与环保部门联系沟通,针对灰霾标准差异和相关技术进行磋商研究,就实时交换信息资料,合作开展 空气质量与气象关系的研究等问题达成初步意向。 ( 四 ) 以点带面, 逐步 开展生态 气象业务工作。 以西丽果场生态监测站为突破点,完成了气候监测站安装和数据入库工作,联合开展了林果生长与气象条件的研究,借鉴省局农业气象服务指导产品,着手设计制作深圳林果渔农情服务产品。 并 联系沟通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站联合建设工作,取得初步合作意向。 争取年内完成建设,为 “十一五” 生态气象监测布点打好前站。 ( 五 ) 做好气候 资料的统计整编 工作, 探索我市气候变化趋势。 整理 55 年入汛和暴雨初日、四季划分、干旱、低温阴雨、雷- 15- 暴初终日资料,校核寒潮、强冷 空气资料。 整理了 02 年至 06 年各月的十六个方位的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并整理成按年及按月排列的资料,制作了历年各月平均风向频率玫瑰图。 完成深圳市历年的气象灾情资料整理汇编。 为更好的提高社会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同时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印证,增加气象减灾服务的针对性,通过各种途径,组织整理了我市大量气象灾害的宝贵资料,汇编成《 19492020 年深圳市气象灾情大事记》。 ( 六 ) 邀请丁一汇院士作辅导报告 ,为我市 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 工作 提供思路。 为使政府层面更多的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对策, 为 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思路 , 我局及时向市领导建议并经鸿忠书记、宗衡市长和锐锋副市长批示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于 3 月 27 日举行(扩大)学习会,邀请国际著名气候学家、我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就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作专题辅导报告。 李鸿忠、许宗衡、李德成等市领导参加了学习。 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同志,各区、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共 95 位同志出席 了 学习会。 李鸿忠书记在报告结束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他表示,今天这场精彩的报告,进一步提高了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自觉性。 丁院士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清晰而重要的概念,- 16- 就是“代价论”理解这个“代价论”,有助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舍得”的要求,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成为名副其实的先锋城市。 ( 七 ) 召开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为应对气候变化 全面防御气象灾害 作好工作部署。 9 月 18 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吕锐锋副市长和我局领导 出席了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 为 贯彻 落实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会议精神, 经鸿忠、宗衡同志批准, 11 月5 日在深圳市 防灾预警气象雷达塔正式 落成 启用 , 并首次 召开全市 气象 防灾减灾工作会议。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深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 副市长吕锐锋 、李铭 、 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亲临现场为气象雷达塔揭牌,并出席了随后召开的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 会上 传达贯彻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和回良玉副总理讲话精神,总结近年来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加强部门合作与联动,调动社会力量,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防御,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气象防灾应急保障能力,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四、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 按照中国气象局 气象业务的 统一部署,我局从实际出发,以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 积极调整梳理各项业务及服务产品,建立研究型业务, 加强科技攻关,提高防灾减灾“软实力”。 (一) 建设 客观分析预报系统, 为 分区 预警 提供 技术 支撑。 - 17- 为更有效的发挥气象科技型业务效益, 今年我局 在 推进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工作 过程中, 组织科技开发人员加强技术攻关,完成与移动结合的短时预警网格设计工作,并 多方寻求 GIS系统开发商合作,系统的整理本地需求,设计立项了“基于 GIS的预警信息融合显示和分区发布平台”和“基于 GIS平台的强降雨天气追踪系统”。 同时开发分区预警通报平台,与中国移动协商使用对点广播技术,加密监测 ,彩信报灾 等等。 在结合应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 我局 还引进了美国的雷暴追踪系统,可预报 03小时雷暴云团的移向。 并 积极 和武汉暴雨联系, 引进了 Mynos系统, 完成了系统的本地化业务运行,将预报产品移植到分区预警平台上。 此系统可以提供 1小时临近预报、 1小时累计降雨、 6分钟雨强、强对流天气追踪、雷暴潜 势预报、雷达回波强度的垂直廓线、雷雨大风潜势预报等。 另外 , 在 研究型业务 方面 , 今年 汛期新增了四大景点旅游指数和高温中暑指数预报产品;长途交通预报平台实现了自动化制作,大大减轻了预报人员的工作量;新开发的“气候资料分析与服务系统”在资料统计与分析方面为预报员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 着手建设 深圳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加大气象资源共享。 根据深圳市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跟进配合气象数据共享网页面开发, 今年我局气象数据共享网框架已经建立。 系统建成后,可 提供自动站、遥测站、雷达图、云图、风廓线资料、 闪电定位、台风等数据浏览和下载。 - 18- (三) 加强 雷电 预警及风险评估能力。 雷电 预警方面,完成了全省闪电监测网深圳布点,升级了原有闪电定位系统软件,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引进了雷暴跟踪模式,设计了雷 电业务工作流程,为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打下基础; 雷电防御 方面 ,以 19972020年落雷密度与强度分布基础上,考虑雷电高敏感行业(产业)分布情况和雷灾分布情况 ,结合地形条件,制作了深圳市雷电灾害风险等级指示图,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具体细化,建立 4个等级的雷灾风险区划图 ; 雷电防护方面,雷电防护装置测试室(低压部分) 建设项目 获得 开工计划批准,进行招标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