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内容摘要:

利用控制目标,土地利用工程控制的区划与流程,建设场地区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开展城镇土地规划管理、开发建设模式和投资开发效益相关模式研究应用。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实际和城市建设的经验,组织开展城镇建设合理容量研究,包括城市用地开发适宜度评价方法研究,开发强度分析方法研究,合理的城镇人均用地标准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密度与容积率标准研究,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发展战略模式相结合的研究等。 组织开展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包括海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战略,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及其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政策法规,地下空间设计施工新技术和人防工程新设备新产品开发生产应用。 ( 3)节约材料资源 在材料资源方面,组织对固体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和再生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如建筑物碎砖、混凝土、路面沥青等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开发应用等。 结合海南海洋气候环境,开展对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技术的研究等,包括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研究;高耐久性住宅研究(提高灵活性、可维修性和其他功能)等。 ( 4)节约水资源 在 建筑中大力推广应用节水龙头、节水卫生洁具等。 开展对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开发应用,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包括经济高效污水再生利用全流程关键工艺技术、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及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应用。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 1)开展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运营管理政策的研究,研究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改革如何突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理顺价格机 制,完善市场机制的途径。 ( 2)根据《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指导编制海南省城乡交通总体规划,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交通发展战略与 关键技术(交通结构优化战略与对策,综合交通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按照三纵四横的公路布局,公路、铁路、港口、航运立体推进战略,提高海南的交通物流效率。 大力促进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中线海口至五指山等高级公路、洋浦至白马井跨海大桥、 223和 225 国道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快速公路交通体系;完善粤海铁路通道及区配套建设,完成儋州至洋浦铁路支线、昌江至三亚段改造、三亚车站、东方车站、九所车站等工程工程,启动东线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完成海口港马村区扩建、杨浦港三期、洋浦成品油和浆纸 码头、八所港二期及化工专用码头、木兰港矿砂码头工程,建成潭门、六道、新村、八所国家级中心渔港。 推动环海南岛滨海景观大道、琼州海峡通道的前期论证与勘探工作。 ( 3) 开展地震、火灾、台风、洪涝、地质破坏等灾害的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应用。 研究采用防灾设计、施工新技术,保证建(构)筑物达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确定的设防目标。 加强对次生灾害的控制和防治,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事故检测、诊断、处理和保护技术,提高各类管线和网络的抗灾能力。 开展对既有建筑抗震能力的鉴定标准和评估方法技术研究。 制定综合的城市防灾对策和防灾规划,制定 和完善防御各种灾害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灾害的应变能力。 ( 4)组织开展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应用,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分拣成套技术与设备研究应用;垃圾填埋处理技术与气体利用技术研究应用;易腐有机垃圾生物制气工艺及设备工程化研究应用;垃圾焚烧技术、焚烧余热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等。 建设澄迈金江、白沙、临高、定安定城等污水处理厂,保护松涛水库及南渡江水源不受污染,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 ( 5)组织开展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镇人居环境关键技术研究、园林绿 化体系研究等。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促进城市气流良性循环的研究,绿地生态效益考核测算与统计技术的研究,提高城市绿地质量和生态效益。 推广通气透水铺装材料技术,创造有利于树木生存的条件;推行雨水收集、 中水利用和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提高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技术水平。 加强园林植物引种、育种研究开发,丰富园林绿化植物品种,积极推广先进育苗技术。 研发培育优质、适生和特性、抗性强的植物品种。 加强对外来植物的引种驯化实验研究,注重生态安全,防止外来有害物种侵入和逃逸。 重视和加强园林植物保护的研究和无公害病虫害 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开展海南岛岛花、市花、县花评选,大量种植,形成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绿化体系。 加强市区和郊区的河、湖、海岸、山坡、干道沿线等地的绿化研究与建设,进行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技术研究,建立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形成贯穿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 6)编制海南省燃气工程建设规划,推动环岛燃气管网工程建设,大力推行液化气汽车的应用,在全省范围布点,建设液化气加气站,鼓励应用清洁能源,逐步在全省禁止使用含锌汽油和柴油,让海南岛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创建一流人居环境。 提高信息化 建设水平 ( 1)加速建设事业信息化进程,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组织开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卫星和航空遥感 (RS )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虚拟现实 (VR) 技术及通讯技术等的开发与集成应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 3S 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提高城镇城建档案管理水平。 海口、三亚、儋州、琼海等城市要组织开展城市数字化管理建设试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 2)继续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全省建设信息联网和政务公开,开展网上报批服务 ,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加强全省建设事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开 发研究。 组织好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省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标准的研究和编制。 建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建筑市场、勘察设计市场信息系统和诚信机制,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 运用科技手段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的有效监管。 开展小城镇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研究。 建立海南省建设行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更好的为全省建设事业服务。 ( 3)加强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积极发展智能化建筑。 推广应用建筑智能化 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 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系统;智能卡系统;车库管理系统;物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信息显示发布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建筑智能化技术,不断提高海南 建筑智能化水平。 ( 4)全面推进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和促进全行业工程项目文档和图纸管理实现电子化,骨干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推动勘察设计企业计算机应用向网络化发展,实现使用计算机软件正版化,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促进建筑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 1)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 积极开发应用各具特点的功能好、造价合理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工法和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 2)结合工程项目施工需要,开发应用各种预应力、基础工程、钢结构、新型防水材料、大型结构与设备安装技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高建筑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和安装能力,促进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根据海南实际,组织制定《海南省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海南 省地基基础设计施工规程》等。 ( 3)研究应用超高层、巨型、大跨结构建筑技术。 结合工程实际,重点研究应用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巨型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地震与风反应控制技术,深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应用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超高层建筑成套设备,钢管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膜结构体系网架、网壳、悬索结构技术的研究应用等。 集成应用“四节一保”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兴起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加强绿色建筑理论方法与发展对策研究,集成应用绿色建筑技术,通过政府推动引导,市场拉动推进,示范带动促进,大力建设绿色建筑。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一批绿色建筑示 范项目,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海南绿色建筑发展。 7.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大力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积极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开展地下空间防灾技术的开发应用,制定灾害控制对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工程已有的防灾能力,研究应用“平战功能转换”技术,建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重点研究并逐步形成与地面建筑相结合的地下人流、物流的公共空间体系。 研究并建立“规划、土地、房地产、民防四位一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 结合人防地下室建设,开展城市地下街、地下车库、地下管线、共同沟和 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等技术的研究应用。 (二)实施七项重大专项工程,提高建设科技整体水平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程 ( 1)研究制定《海南省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编制建筑节能的发展规划,推动全省建筑节能工作发展。 ( 2)积极开展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围护结构体系的开发,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和工业废渣,推广应用粉煤灰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混凝土砌块、多排孔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等非粘土墙体材料,以及轻质隔墙板材料等。 ( 3)积极开发和推广外墙外保温隔热成套技术,屋面高效保温隔热防水技术,节 能门窗新产品,以及各种外遮阳装置等。 鼓励开发和推广带热回收的建筑通风技术和产品。 ( 4)重视开展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的开发,并结合具体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设计标准要求进行节能改造试点,逐步扩大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 5)做好建筑节能的监管工作,加强建筑节能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节能部分项目完工后,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应按照有关建筑节能检测规程进行检测,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还应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同时邀请有关新闻媒体参与,通过不断的检查治理和广泛宣传报道及舆论监督,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促 进建筑节能工作水平的提高。 实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