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用好数学教材内容摘要:

现出它的气势。 例二中“伟绩”、“武功”原本是褒义词,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以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表达自己“出离愤怒”的感情,笔触辛辣,色彩鲜明。 二、恰当运用辞格要使语言生动,离不开辞格的运用。 在记叙文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叙事生动,写景突出。 鲁迅先生的“圆规”,夏衍的“芦柴棒”,一定给同学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在朱自清的笔下,荷叶是“田田的”,“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也“袅娜”,也“羞涩”,缕缕的荷香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辞格的妙用,使人物生动,使文章增色。 叙事状物需要修辞,说理也同样离不开它,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恰当运用辞格不仅能增添其文学色彩,而且能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通俗易懂,譬如荀子就是一位用比喻说理的大师,在《劝学》那篇文章中,荀子先用一连串的比喻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接着指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目的。 紧接着举出四个比喻,用“骐骥”与“弩马”,“蚓”与“蟹”作对比,说明要积累就须坚持不懈,须用心专一。 整篇文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深入浅出,娓娓动听,使人乐于接受。 再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象“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引用明代解缙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比喻持主观主义学习态度的人,可谓贴切生动,论证有力。 当然,在训练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点,以免硬用、误用,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三、 注意整散结合整,就是整句,包括对偶、排比以及近似于对偶、排比的句子。 我们写文章多用散句,如果能在其中组织一些形式整齐的句子,整散结合就使文章显得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美。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A)花园里开满了红、黄、白三色鲜花,风儿一吹,犹如跳动的火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B)花园里开满了鲜花,风儿一吹,红的像火焰在跳动,黄的像金子在闪光,白的像雪花在飘落。 例二:(A)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 (B)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 上述两例中A句都是散句,表达上虽无毛病,但显得平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它们稍加改造,对几种事物分别加以比喻性的描写(例一B),或者通过重复某些词语的办法(例二B),使它们构成排比格式,与上下文中的散句和谐结合,语言便生色不少。 这种能力还经常列入高考的测试范围,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的第24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① 成年累月的战事,②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③经济的不断衰退,④动荡不安的政局,⑤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序号为作者所加)题干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把③⑤改为以名词或词性短语为中心语的短语,即“不断衰退的经济”和“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再一点就是在适当考虑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整句要求进行排序。 由此,不难得出最佳答案: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类似的题型在高考卷中就曾经出现过,足见其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表达方式,值得同学们好好练练。 以上谈了增强语言生动的三种方式,在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可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求灵活运用,写出优美动人的好文章来。 巫玉文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素质,使学生确实做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读素质,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研阅读技巧,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自读,是指学生凭借已有的语文知识,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通过对语段或文章的阅读,解决字词上的障碍,理解文段意思,对文章的内容、中心、结构、艺术手法等进行适当评价的一种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启发、引导、分析和测试等常使学生难有真正的收获。 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艰辛探索,并通过教师点拨,方能有所领悟。 虽然学生良好的自读素质的养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但重要的还有赖于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具体细致的工作。 那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呢?一、提高学生对自读的认识,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对自读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和需求,而是被动或被迫地阅读,那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品质的;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只是为了猎奇或消遣,那也是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品质的,学生对自读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内驱力。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为基础和工具学科的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语文能力在高考和将来工作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以及自读在语文能力中的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大多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都有过自读的经历和体验;社会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记者等文字工作者,他们的成才之路上都有一条相同的经验,那就是对阅读的兴趣和自读的刻苦实践。 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做好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自读环境。 主动性就是阅读本体自觉地去领会文体的进取心理,即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把读书当作快乐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赖自身运作。 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语文教师“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含,实行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曾祥芹),教师要用生动活泼情趣横溢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阅读文本中自主地感受,大胆思索,创设一种和睦、活泼、能思的氛围,让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和人生积累,通过思考来获取丰富多样的心得体会。 第二,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因人而化,不断提高对对阅读的认识,促进学生强烈的需求欲。 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接受人类的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接受这份礼物,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积蓄了几千年的精神财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甘其勋),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成功的场所,让学生感受到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与潜能,让学生品尝到付出艰辛劳动之后终于获取了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以学生的“读”为中心,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具体的、系统的进行感受性阅读。 感受性阅读是培养自读能力和自读方法的基础,既然是读书,关键自然是“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文中的人物或事情的理趣,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灵轻轻跳动的脉搏,才能品尝到文章所展示的深邃与博大的天空。 感受性阅读的重点又在于感知文章的语言,当我们阅读文章时,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文中生动的形象、还有浓郁的情感和愉悦的审美享受。 感知文章的语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好的作品的语言一定是准确、鲜明而生动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努力理解文章中的语言何以准确、鲜明而生动,领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究竟有哪些妙处。 好的文章,不通过品味其中优美的语言便无从体察。 一般地说,这种感知,要求对词语搭配、词语的适用范围等方面比较敏感,要求对词语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如含蓄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要求对各种句式(如长句、短句、对称句、错综句、比喻句以及作者刻意锤炼的其他句式)的修辞效果善于深入领悟和作出恰当的分析。 第二,感受语言的思想观点。 文章思想观点的表达,可以采用议论、说明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记叙、描写的方式。 前一种情况易于掌握,后一种情况较为复杂,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记叙描写的一般理解上,显然不够,因为在记叙描写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不是直接阐明,无论是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对世事的针砭还是对是非的判断,都可采用寓议于叙的表达方式。 因此,要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须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冷静的述说中捕捉住作者的倾向性,善于在具体的记叙描写中提炼出潜在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读”的目的。 第三,感受语言中所表达的情感。 读文章要能领会其中的蕴藏的丰富的情感,体会其中细腻的情趣,产生情感共鸣,这是阅读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较高的境界。 这要通过反复阅读和细心咀嚼,才能有收获。 一般地说,那些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文章常常较为含蓄隐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中去感受和体验,把作者在文中所描摹的内容反复玩味,用心体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深切体会作品中的情趣意旨,从而形成较高的阅读活动。 学生读一篇文章,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咏优美的文段……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采用哪种阅读形式,目的都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作品,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三、加强对学生的自读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活动大部分应是自读活动。 自读是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位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良好的自读品质不仅包括阅读主体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质性的能懂得怎样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提供“金子”,更需要的是向学生传授“点金术”。 因此,加强对学生自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读什么和如何读是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读的特点,明白自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他们主动获取和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精读活动,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或随意浏览,应该带着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去自读。 第二、循序渐进,注意阅读目的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新的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和训练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安排也极合理,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这种方式不断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成功的体验,然后以此为基础,培养自读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不断增加阅读的比重,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经常性地推荐自读的材料、布置自读练习,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热情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要让学生远离不健康的读物,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评价,交流学生自读的成果和经验。 只有遵循先易后难、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持之以恒,才能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摘取理想的金果。 第三、涉猎要广泛,读物要典型。 学生阅读的范围要广大,任何一种文体都应顾及,既要突出现代文,又要重视文言文,既要强调中国的,也要重视外国的。 要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阅读,必然是多元的。 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的吸收、阅读量的积累,另一方面各类信息的收集和碰撞,又常常会使学生在信息的交融碰撞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 自读能力的提高,也是必须以深厚的知识文化素养为基础的。 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读心理活动,甚至是敏锐的语感能力。 所谓“读物要典型”,是指学生要选择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读物,尽量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欣赏能力水平的文质兼美的读物,语言不规范、内容庸俗、粗制滥造的读物只会产生消极作用。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性的、阅读口味高的《语文报》《读书》,充满青春气息的《青年文摘》,以及早已定论的中外名著《围城》《复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四、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作品语言信息的传递实质上是思维在活动。 因此,学生自读时,应注意作品中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阅读的是语言,接受的却是思想感情;同样要感知、辨析、评价和创造,也是借助语言在思考。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今中外的学者无不提倡“学以思为贵”。 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可见,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自读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分析、理解离不开思考。 离开思考的自读,只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这种自读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了解文章作者的用意、思路脉络、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这样才算把握了文章的精髓。 因此,指导学生自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的思路,而思路又需要靠思考才能得到解决。 这说明,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把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读的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并非易事,它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需要学生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从根本上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给予自读方法上的正确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读品质,也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谈语文情趣资源的开发尤志宏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哲学家把人叫做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影,因为人在暗中包括了一切广布于大宇宙中的因素。 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因素就够了。 人具有一切知识是件极其自然的事。 ”他还说:“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是内发的。 ”在夸美纽斯看来,最为重要的资源首先是人的内部动力。 这种动力,对于课程开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内隐资源,其中,情趣(这里指的是情感、兴趣等相关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又是最富能量的资源,因为:“如果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 ”我们说情趣资源重要,还有两点理由:一是它存在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