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亳州内容摘要:

020年,沿淮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900 亿元,培育建设 50 个年交易额 10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努力把蚌埠、阜阳建设成为沿淮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成为中部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之一。 推进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多元化。 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分销、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为标志的现代物流 业,大力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的作用,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 加快建设区域性客货联运中心,完善铁路公路集疏运系统。 积极开拓空海铁联运业务,不断扩大运输范围。 进一步增强现有国家粮食储备库、国家棉花储备库的功能,尽快建成粮食、棉花、石油和肉食品等重要的商品仓储中转基地和物流中心。 以重点优势商贸流通企业为主体,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组建一批大型“龙头”商贸企业集团,带动一批中小商贸企业共同发展。 到 2020年,培育组建 20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地区跨行业发展、销售收入 5亿元以上 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制度创新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商贸企业。 大力发展民营商贸流通中介组织、农民运销商,组建县乡农产品销售公司和销售协会,探索“政府 +企业 +中介”的流通模式。 第四节 加快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建设 加快城镇化步伐。 着力培育区域增长极。 加快“两淮一蚌”城市群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蚌埠─淮南和淮北─宿州经济一体化建设,集约发展中小城镇;以大、中城市和区域城镇群建设作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重点,以中心镇作为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基地,走大中小城市与小 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 重点建设蚌淮(南)、相(淮北)宿、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和发展一批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城镇群,相(淮北)─濉(濉溪)─宿(州)、宿(州)─灵(璧)─泗(县)、亳(州)─涡(阳)─蒙(城)、界(首)─太(和)─阜(阳)─颍(上)等重点区段要率先突破。 积极发展一批县城,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优先培育发展一批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明显的中心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到 2020 年,淮南、蚌埠的人口超过 100万,淮北市人口接近 100 万,形成 2 个特大城市、 3 个大城市、 1个中等城市和 1个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县城(界首), 6个 10~ 20万和 11个 10万人口左右的县城及若干建制镇,沿淮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超过37%。 建立错落有致、富有竞争力的城镇体系。 依托京沪铁路、京九铁路、商景高速沿淮段、合徐高速、界阜蚌高速─蚌宁高速、泗亳高速、阜阳至新蔡高速公路,拉开城镇体系建设框架,形成多层次的城镇空间结构网络。 依托东向联系主轴,带动区域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 推进产业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的合理分工与合作;阜阳、亳州通过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加强与豫东地区的联系;淮北、宿州 凭借境内高速公路和铁路及优越的区位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加快与苏北经济一体化进程;突出推进蚌淮、相宿经济一体化,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以蚌埠、淮南市为中心的蚌淮次区域,加快交通沿线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矿区开发和城镇建设,重点建设蚌淮城镇群。 以宿州、淮北市为中心的宿相次区域,联合组成皖东北的中心城市,推进经济一体化,统一规划城镇建设,进一步开发利用淮北矿区的煤炭和其他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以阜阳市为中心,亳州市为次中心的阜亳次区域,主要依托大京九,集中力量发展阜阳市、亳州市,争取在工业和第三产业方面取得 长足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逐步建成皖西北的中心城市。 实施区域空间管治。 根据依法行政、有限干预、事权清晰的原则,实施区域空间管治,以满足各地发展与区域空间资源保护双重需要。 坚守自然生态的“安全底线”,保障地区生态安全,塑造沿淮城市群良好的综合环境和空间建设形态;引导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对战略性空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保障区域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沿淮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优化空间结构,对空间进行分类、分级和分区管治,建立健全区域空间管治机制,改变无序发展 的状态,促进区域与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对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形成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统筹区域发展,引导公共财政的空间投向,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调矛盾冲突,保障区域整体利益,实现区域利益主体间平衡和共赢。 第五节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大粮仓的基础地位。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好灌排水利设施整修配套工程,增加蓄水和抗旱能力。 加快实施沿淮平原洼地综合治理工程。 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田间配套节水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加快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进一步明晰土地使用权主体,提高农民对耕地投资的积极性。 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健全有效的流转机制。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完善农业监测检验体系。 到 2020 年,改造 750万亩中低产田为标准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 1500万吨以上,主要农作物品种 2~ 3年更新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 加快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争取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领域内,培育一批外向型的跨国农业企业,创造一批出口创汇的名牌农产品。 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引基地、基地带农户,推动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 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十一五”末,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 1以上。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粮经作物。 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保优节本栽培技术,改变混种、混储状况,提高品种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推广适用技术,逐步扩大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抓好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到 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 800 万亩以上,优质特色水稻种植 22万亩以上。 果蔬。 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争创优质产品和 名牌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多品种经营,解决上市集中问题;加强产区批发市场建设,提高辐射能力。 林特产品。 在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基础上,加大林特产品的科技开发力度,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中药材。 建立一批稳定高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逐步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扩大特色中药材的生产规模,走科工贸结合的道路,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中药材产业链。 畜禽产品。 扩大玉米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沿淮地区饲草资源和畜禽的品牌优势,带动牛羊等草食型畜禽产业发展,积极扶持有市场、上规模、效 益好的产销一体化的特色养殖业。 到 2020年,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40%以上。 水产品。 建设适度规模生产基地,保持河蟹生产优势。 通过“一地一品”战略,积极养殖黄鳝、泥鳅、黄颡鱼等优质小品种。 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的原种、良种场建设。 到“十一五”末,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 90%。 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 注重村庄规划工作。 选择部分中心村,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规划工作,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 按照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的 编制任务。 选择部分基础设施好、地理位置优越、带动作用明显的行政村,开展示范村建设试点,逐步形成农民居住城市化、环境园林化、交通信息网络化、种植养殖集中化的新格局。 到 2020年,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管理体制,通过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使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 90%行政村实现通沥青路或水泥路。 ——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整体改革进程。 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撤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 效益。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减轻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压力。 “十一五”末,义务教育的质量明显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 99%以上。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构建初、中、高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和培训中心为补充,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等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进一步改革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全面实行干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