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1品德与社会教案内容摘要:

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4.总结。 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 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布置家庭作业。 〖给老师的建议〗 1.孔子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东方以至欧美,都是一位历史地位很高、影响很深很广的人物,他是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言行一致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许多思想在202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 2.教科书中并没有涉及有关孔子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只简单提一下他也有缺点,如看不起劳动人民、思想保守等即可。 对孔子的评价应主要从教科书所 涉及的他在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展开。 3.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格言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说出来。 〖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 “我喜欢的孔子格言 ”,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评价建议〗 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并给予记录。 2.对学生的家庭作业给予鼓励性评价。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 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 “你们听说过 „百战百胜 ‟„出其不意 ‟这两个成语吗。 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 ”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 “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 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 ”教师提问学生: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 一部产生于2020多年前的军 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 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 ”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 〖给老师的建议〗 1.学生可能已经听说过一些《孙 子兵法》中的名言,但不见得知道出处,因此教师应事先专门进行搜集,并在课上向学生做介绍。 2.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或者在总结时强调,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很多,而武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虽然现代化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已经与孙武所处的战国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没有变。 《孙子兵法》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规律,因此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 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 〖评价建议〗 观察学生在课堂发言 和小组讨论时的表现,并记录。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 明了什么。 (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 2.小组准备。 教师引导: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 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 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 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 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 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布置家庭作业。 〖给老师的建议〗 1.学生对本课题学习内容所涉及的科学家,可能大部分都曾经听说过,但对于其详细事迹及贡献的 了解可能不甚准确,尤其对一行和郭守敬两位科学家,可能是相当陌生的,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极为重要的。 2.这一课题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交流介绍的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细,并注意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中随时做好引导。 3.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应说明,教科书上的家史来自有革命传统的家庭,离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可能距离比较远,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而编写家史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相同的。 提示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选取材料,并应征求家长的意见。 〖家庭作业 〗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 “我给我家写家史 ”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评价建议〗 根据每个小组介绍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教师询问学生家庭 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 “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 ”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像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 与讨论。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教师说明: “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 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 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 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总结。 教师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 对性的评价,布置家庭作业。 〖给老师的建议〗 1.教师应当事先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情况,如果有的学生不适宜完成这项活动,可以变通,比如专门布置这个学生写 “班史 ”“校史 ”等。 2.学生对家史时间的确定可能会比较困难,并有可能相当不一致,这是允许的,但一般以三代以内为好。 3.在学生完成之后,可以板报的形式展出全部或部分学生的 “家史 ”。 〖家庭作业〗 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写作的学生,请他们课后继续完成。 〖评价建议〗 对每个学生的 “家史 ”给予比较详细的评价。 对完成家史写作基本合格的学生给予 肯定和鼓励。 基本合格是指时间范围和顺序清楚、资料真实可信、表达明确。 对于不合格的学生,教师要指出具体的问题是什么。 二、可爱的祖国 我们生息的国土 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 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 2.情感引导。 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 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确定开展 “漫游中华 ”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 “漫游中华 ”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 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 〖给老师的建议〗 1.要做好 “漫游中华 ”寻秘活动的组织与分工。 2.本课题的学习是以 “漫游中华 ”寻秘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学生对伟大祖国各个方面的探究是本课题的主要学习方式。 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和使用这些材料,得出认识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过程。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怎样去收集信息提出建议,如书籍、报刊、杂志等方面,还要关注他们收集材料的过程、进展,帮助他们按照本课题的学习要求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 3.学生对本课 题的学习,在探究、收集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加工以后,很重要的是通过表达和交流,达成学生间学习的共享。 因此,关注学生的表达十分重要。 学生的表达包括对材料的使用、语言表达、识图能力的展示等等,教学中,教师要加以关注,并适时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评价建议〗 1.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对伟大祖国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对学生的合作态度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1.导入。 “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 ”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 “漫游中华 ”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 “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 “漫游中华 ”寻秘活 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 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 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 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 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 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 图练习。 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