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东海“无鱼可捕”对浙江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影响的调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因此, 搞好我国海洋生物 资源宁波大红鹰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 的 保护工作,不 仅 仅对于推动我国的自然环境 保护和国民经济 的 持续 健康 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全球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研究我们将先讲述一下现在东海的现状,然后 通过对近几年海洋捕捞行业的产量以及产生的经济效应等一些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得出对近几年来, 东海的捕捞业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的影响 以及 人们对海洋资源产生的一些影响 , 然而 了解人们下一步所应该有的行动, 进而 推断得出接下来东海海洋生物的发展趋势。 最后通过这些结果对现状做出一些结论以及建议。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 一。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 能了解有关问题的 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 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 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 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3.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 “ 质 ”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国内外研究 现状 有关海洋 产业的研究范围 很 广、角度 也很 多,但关于海洋 生物资源 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 目前 , 国外 的 学者对海洋 资源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如 何发展 海洋产业上 , 尤其是对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特定产业 都有进行 评价和 分析。 国内的学者在与海洋生物资源相关的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研究区域上看,目前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如 浙江、江苏、广东、山东 等 地区。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及常见的主成分分析法等定量方法。 从研究方向上看,目前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以过度捕捞造成的危害为研究对象, 罗瑞新 在《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 [7]一文中指出 近 20 年来沿海经济发展引起宁波大红鹰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3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同时 过度 捕捞 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生 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吉樱在《 应对海洋渔业过度捕捞的对策探讨 》 [2]一文中指出 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过度捕捞已逐渐成为危害海洋环境的重大问题。 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威胁到渔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近些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的增长主要是靠大幅度提高捕捞强度、降低捕捞对象的营养级和增加捕捞利用对象达到,渔获物中增加的主要是经济鱼类的幼鱼和低值小杂鱼类 ,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严重。 由此可见,对鱼类的过量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海洋渔业前景不容乐观。 以解决方案 为研究对象, 傅秀梅 在《 海洋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 [9]一文中指出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 使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 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学相关基础研究 , 重点进行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保护 , 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 ,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 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长久发展的可行策略。 刘劲科 在《 我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8]一文中提到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依据是强调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捕捞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关注海洋捕捞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也即是捕 捞的科学性。 而目前制约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海洋捕捞强度超出资源承受能力。 所以 今后海洋捕捞生产应重视渔业资源的增殖与保护,加强渔政管理,严格执行渔业法,全面实施生产许可证和配额捕捞;严厉打击“三无”渔船,严格执行渔船报废制度,只有把捕捞强度降低到合理水平,海洋捕捞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构 2 中国的 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的的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实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国海域辽阔,从南到北纵跨近 44 个纬度,海岸线全长超过 320xx 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超过 18000 公里,岛屿岸线长约 14000 公里,邻接大陆的海区从南到北可划分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总面积约 470 多万平方公里。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现已记录有物种 20278 种,隶属 44 门,其中黄海、渤海 1140种,东海 4167 种,南海 5613 种,浅海滩涂生物约 2600 种,其中海洋鱼类占世界总数的 14%、蔓足类占 20%,昆虫类占 20%,红树植物占 43%,海鸟类占 23%,头足类占14%。 据统计,中国的四个海区共有鱼类 1694 种,隶属 38 目, 243 科, 776 种,其中软骨鱼类 175 种 ,占 103%,硬骨鱼类 1519 种,占 %。 在生物学角度上,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无脊椎动物资源、脊椎动物资源和宁波大红鹰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4 藻类资源。 鱼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无脊椎动物门类众多,据估计有 16 万种,经济价值较大,目前已被人类利用的约有 130多种,包括乌贼、章鱼、扇贝、牡蛎、鲍鱼、海参等。 海蜇和海参也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中国海域有海参约 100 种,仅西沙群岛就有 20 多种,从渤海湾、辽东半岛到北部湾的硇洲岛、南沙群岛都出产海参。 此外海蜇资源也很丰富,中国北方常见的是 海蜇、面蜇、沙蜇三种,分布于南海的是黄斑海蜇。 其他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包括了海龟、海鸟、鲸目、鳍脚目、海牛目等。 中国的鲸类不仅有蓝鲸、长须鲸等大型鲸鱼,而且有大量的海豚,如长江口的白鳍豚,珠江口到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等。 现在我国大小鲸类均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中国也是利用海蜇最早且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常见的且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有 20 多种。 中国诸海区的生物产量为 吨 /平方公里,总生物生产量为 107 吨,已经确认海域浮游藻类有 1500 多种,固着性藻类 320 多种,海洋动物共有 12500 多种。 中国的渔场是世界上最 重要的渔场之一,年可捕鱼量可保持 500 万吨以上,是发展浅海养殖业和海上牧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食品供应基地的重要资源。 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海洋生产力的发展。 截至 20 世纪末,中国贝类养殖总产量已达到 794 万吨,大型藻类养殖产量 130 多万吨,对虾养殖产量达 17 万吨,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接近 34 万吨,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达 2472 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 1 /4,居世界第一位。 3 东海 海域 现状 东海 ,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 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 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以琉球群岛为界。 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 4 省市。 东海的面积大约是 70 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 349 米,多为水深 200 米以内的大陆架。 最深处接近冲绳岛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东海“无鱼可捕”对浙江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影响的调查(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