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中试及推广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内容摘要:

13 元。 因此开化的县情是以农业为主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开发茶树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 ,实现农村经济的平稳增长。 实施“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中试及推广项目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开化县县域总面积 2236 平方公里 ,大部分是山区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人多地少 ,人均占有耕地不足 1亩 ,剩余劳力多 ,粮食安全系数低 ,2020年外出务工人口达 8 万人。 开发茶树花对人多地 少的开化来说有二大好处 :一是增加收入。 以 亿元茶树花销售收入计算 , 万农民人均可增收 100 元 ,而 3 万茶农则可人均增收 1000 元。 这对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来说是不小的数字。 二是解决剩余劳力 ,尤其是秋后劳动力。 茶树花的采摘是在秋冬季节 ,秋冬时节大量的劳动力从田地中闲置出来 ,特别是广大妇女能够在冬闲中既能照顾家务又能挣钱 ,采摘茶树花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 ,大量闲置劳动力也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 实施“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中试及推广项目是实施“生态立县”的需要。 开化县地处 浙江人民母亲河 ??钱塘江的源头 ,山林总面积 280 多万亩 ,林木蓄积量 589 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高达 81%,居全国前列 ,是天然的“氧吧”。 全县地表水水质达一类水标准 ,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并于 2020 年 3 月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2020 年初 ,开化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2020 年 6 月 ,在全国率先通过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国家级论证。 尽管开化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成效初显 ,但全县上下始终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一句话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首先要依靠发展生态产业。 之 所以“生态立县”战略取得成效 ,是由于开化县已经发展了一大批如名茶、食用菌、根雕等生态农业、旅游业以及对环境要求很高的硅产业、药产业等生态工业。 为了更好的巩固战略的成果 ,全县上下正以“生态立县”的要求找寻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的新出路 ,而茶树花符合了“生态立县”战略的要求 ,既没有污染 ,其本身就是不含农药残留的生态产品。 所以说实施本项目是实施“生态立县”的需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之后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更有利于茶树花生产不受污染的影响。 实施“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中试及推广项目是丰富茶文 化的需要。 自古开化盛产名茶。 有记载的在明朝开化茶叶已列为贡品 ,据崇祯四年 (公元1631 年 )《开化县志》记载“茶出金村者 ,品不在天池下” ,“进贡芽茶四斤”。 清光绪三年 (公元 1877 年 )“茶叶开始出口。 ”清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 1898 年 )《开化县志》记载 ,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限时进贡。 自道光至光绪年间 (公元 1821?1911 年 )为国内眉茶主要产区 ,但也生产小量名为“白毛尖”的名茶。 又据民国三十八年 (1949)《开化县志稿》记载“茶四乡多产之 ,西北乡产者佳 ,其在谷雨以前采摘者曰雨前 ,俗名白毛尖”。 由于盛 产名茶 ,开化具有浙江西部特色的茶文化底蕴尤为深厚。 在开化 ,用茶行礼是司空见惯的。 比如以茶待客、以茶言商 ,有趣的是 ,谈婚论嫁也用茶 ,未来女婿首次上门的“认亲茶” ,女儿出嫁的“出门茶” ,媳妇娶进门的“敬亲茶”等等。 但是由于自古以来盛产名茶 ,没有发现茶树花也可饮用 ,茶文化中没有了茶树花的影子。 如今 ,我们把茶树花称为“凤茶” ,把开化龙顶茶称为“龙茶” ,使得浙西茶文化有了新的内涵。 现代花茶盛行 ,深受市场尤其是女性消费者青睐 ,可以相信的是 ,有哪一天女儿出嫁的“出门茶”、媳妇娶进门的“敬亲茶”都改喝茶树花了 ,随着茶树花 文化在民间的扎根 ,一定会深化出新的茶文化。 实施“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中试及推广项目是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需要。 虽然 ,开化龙顶茶产业已经成为开化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20 年全县以开化龙顶茶为主的名优茶产量达 1025吨 ,实现销售收入 ,占农业产业增加值的 1/5,但产品单一、产业链条不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茶产业多年来停留在茶叶的初加工上。 开发茶树花可以丰富茶产业的品种 ,同时更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方向 ,形成新的产业 ,拉长开化茶产业链。 综上所述 ,“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项目是一举多得、很有前景的项目。 为此 ,我们在中林绿源 (北京 )茶树花研究发展中心的支持下 ,对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予以推广及产业化立项。 (二 )项目创新点 通过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查新 ,茶树花的开发与深加工属国内首创。 “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的创新点 : 首次发现了一种无需栽种培育且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天然保健原料 ??茶树花。 茶树花鲜花中茶皂素含量较高 ,有毒性 ,但经过该技术加工后其内含成份与茶叶基本类同 ,没有毒性 ,而且有的有益成份 高于茶叶。 茶树花不含农残 ,重金属含量低于欧盟标准。 首次将茶树的优质朵花与绿茶相配 ,形成了“质好形美”的新型茶饮料 ,茶树花粉、茶树花浓缩汁、速溶茶树花等都是新型保健饮料。 首次将茶树花绞磨、粉碎制成各种不同目度的原浆或原粉 ,作为食品、饮料、日用化妆品、妇女儿童卫生用品等的功能性原料。 在中 国、欧 洲和加 拿大申 请了同 族专利 ,其专 利申请 号分别为 :CN2020000123633,EP2020000982067,CA2020002457070。 专 利 号 分 别为 :,EP1425974A1,CA2457070AA。 主要查新结论 : 经检索 ,除本成果之外 ,未见有关下列方面的国际文献报道 : 首次发现一种无需栽培、资源丰富且可再生的天然保健原料 ??茶树花。 茶树花分体加工、成份系统分离制备技术等加工技术。 新型保健饮料 :茶树花粉、茶树花浓缩汁、速溶茶树花。 (三 )知识产权状况 项目的技术来源 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技术是中林绿源 (北京 )茶树花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徐纪英博士发明 ,经国际、国内注册专利而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该技术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徐纪英主任为 此被美国世界名人科学院授予发明创造博士 ,在第二届中国自然医学健康大会上获得杰出人才奖。 该技术的知识产权归中林绿源 (北京 )茶树花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徐纪英博士所有。 中林绿源 (北京 )茶树花研究发展中心与本单位合作对“茶树花开发利用加工工艺技术”成果进行转化 ,本单位目前是该中心在浙江地区唯一的合作伙伴。 合作单位情况 中林绿源 (北京 )茶树花研究发展中心是一家集茶树花研究开发利用于一体的专业科研单位。 中心下设茶树花产品开发实验室、理化检测室和小试车间。 发明人徐纪英主任是中心的技术带头人 ,拥有一支 学历高、技术攻关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在突破茶树花开发加工基础技术的基础上 ,正在着力研究茶树花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机理以及茶树花有效成份的提取和应用等关键技术课题。 目标是通过技术上的不断突破 ,开发茶树花名牌产品 ,支撑全国茶树花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 )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 项目的转化内容 茶树花生产从鲜花至产品 ,按其工艺可分为鲜花采摘、分级、摊放萎凋、快速蒸杀、高温脱水、分筛、摊凉、低温干燥、粉碎、精加工等 ,本项目可转化的内容为 : (1)茶树花的选择与采摘技术。 鲜花质量选择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 ,依据茶叶品种、茶芽生理和形态分化期的特点 ,适时分批次按标准在授粉前的 2?3天至授粉后的 2?3 天采摘 ,采摘时用竹制或塑料制空心花篮盛放 ,勿挤压 ,及时摊放。 (2)加工前的处理技术。 采摘的茶树花要求立即分级后摊放在竹席上 ,厚度在 2?5 公分 ,每隔 1 小时轻翻 1 次 ,摊放时间不超过 10 小时 ,最佳摊放时间为 6小时。 (3)初加工技术。 初加工工艺流程为 :鲜花摊放萎凋→快速蒸杀→高温脱水→分筛→烘焙→摊凉→低温干燥→包装。 萎凋后直接进行汽热蒸杀 ,控制 花受热温度为 80~100℃。 干燥分为多次进行 ,最佳分为 3~4次干燥 ,干燥时温度控制在60~80℃度之间 ,干燥机烘花板上花的厚度分别在 2~3 公分 ,每次干燥后需下机摊凉 ,摊凉时间逐渐延长 ,直到含水量达到规定要求 10%。 (4)初加工后的处理技术。 干燥后在零下 20~40℃环境中速冻 20 分钟。 (5)精加工 :将初加工分得工序中的不同得出碎片、粉花 ,进行再加工 ,拼配。 (6)制成茶树花茶“二合一”等相关产品。 (7)包装贮藏运输规程。 (8)制订产品标准 ,企业生产管理规程。 技术路线 (二 )项目组织实施方案论述 项目实施地点与规模 项目实施地点是本单位及所在的张湾乡为中心向苏庄镇、长虹乡、池淮镇、城关镇、华埠镇、杨林镇、桐村镇等重点产茶区辐射 ,配套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