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内容摘要:

/输出设备等组成。 管理子系统中楼层配线管理应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 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 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 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配线架的结构取决于住宅(小区)中弱电竖井或者 楼梯间空间的大小和信息点的数量,当弱电竖井或者楼梯间空间小于 1 平方米时,应选用 110 配线架,以保证减小配线柜的尺寸。 当弱电竖井或者楼梯间空间大于 3 平方米时,同时对配线架美观要求比较高时选用1100 配线架。 管理子系统中配线箱大小根据配线箱管理的信息点的多少和弱电竖井或者楼梯间空间大小决定。 住宅(小区)一般分为多层、小高层、高层,如表 71 所示 : 根据信息插座( TO)的分布和数量确定交接间及楼层配线架( FD)的位置和数量,FD 的接线模块应有 5%~10%左右的余量。 根据光缆的芯数及规格 、型式确定光端箱规格、型式。 在配线箱内应留有一定的余量空间以备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设备。 表 71 类型 多层 小高层 高层 13 层数 2~7 9~12 15 以上 一个门栋每层住户数 2~4 3~5 6~8 配线箱可容纳 TO 数量 24~48 48~62 62 配线箱数量 1 12 2 个以上 第八章 建筑群主干子系统设计要点 建筑群主干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数据、视频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 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建 筑群数据网主干线缆一般应选用多模或单模室外光缆,根据住宅(小区)综合布线实际情况在高层和小高层住宅,建筑群子系统和垂直干线子系统一般为同一光缆,即由设备间子系统到管理子系统为同一根光缆,光缆芯数与垂直干线子系统相同。 建筑群数据网主干线缆当使用光缆与电信公用网连接时,应采用单模光缆,芯数应根据综合通信业务的需要确定。 建筑群主干线缆宜采用地下管道方式进行敷设,设计时应预留备用管孔,以便为扩充使用。 管道所埋设的深度要求至少要离地面 18 英尺 (),或者应遵循有关市话线路的各项设计规定。 当采用直埋方式时,电缆通常离地面 以下的地方或按当地法规。 并应做好路由标志,缆线应作好保护。 线缆引入大楼时,入口处应做好铁管保护。 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 第九章 光纤布线系统要点 为了在社区建筑群之间实现长距离传输,社区网络主干采用光缆线路。 对多层住宅 14 实现光缆到单元,对高层住宅实现光缆到楼层,可以几层共用一对光纤,对于别墅实现光缆到户。 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点。 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 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他建筑。 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 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 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线直径 m 光纤包层直径 125μ m 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纤,标称波长为 850μ m 或 1300μ 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 1310μ m 或 1550μ m 的单模光缆。 光缆宜采用无金属线对光缆。 根据工程需要,在雷害严重地段光缆中心加强芯应采用非金属构件。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 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PDH 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 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的规定,如下表: 系列比特率 : 数字系列等级 基 群 二 次 群 三 次 群 四 次 群 标称比特率( bps) 2048 8448 34368 139264 2.) 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口与输出口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 光缆 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支 15 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 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结合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 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 多模光纤一般用于短距离传输,单模光纤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 光缆和铜缆一样也有铠装、普通和填充等类型。 当带状光缆与带状光缆互连时,就必须使用陈列结合连接器。 如果一根带 状光缆中的光缆要与一根室内非带状光缆互连,应使用增强型转换结合连接器。 社区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应符合通信网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考虑管道路由和道路状况等因素,并应满足下述要求: 1.) 光缆路由短捷安全,施工维护方便。 2.) 用户分布集中的区域。 3.) 扩建光缆时,应优先考虑在不同道路上扩增新路由。 4.) 社区内的光缆应采用管道敷设方式,也可选用架空或埋式。 社区光缆线路建设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社区光缆线路应采用管道 建设方式,当没有管道或不能建筑管道时,可采用埋设方式,亦可采用架空方式。 2.) 采用管道建筑方式的光缆线路,当管孔直径远大于光缆外径时,应在 原管孔中采用多根子管道。 子管道的总外径不应超过原管孔内径的 85%;子管道内径不宜小于光缆外径的 倍。 第十章 标记管理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涉及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应有明确的标识。 它们的名字、颜色、数字或序号及相关特性所组成的标识应是可方便地互相区分的。 在各交接间管理点,应根据应用环境用明确中文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16 跳线区应有 良好的明确的中文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楼层号、起始点和功能等。 配线架布线标记方法应按照以下要求设计: FD 出线 标明楼层信息点 *序列号,房间号 FD 入线 标明来的 BD 配线架号或集线器号,缆号和芯 /对数 BD 出线 标明去的 FD 配线架号或集线器号,缆号。 BD 入线 标明来的 CD 配线架号,缆号和芯 /对数(或外线引入的缆号)。 CD 出线 标明去的 BD 配线架号,缆号和芯 /对数。 CD 入线 标明由外线引入的缆线号和线序对数。 当使用光纤时应明确标明每芯的衰减系数。 使用集线器时应标明来的 BD 配线架号,缆号,芯 /对数,去的 FD 配线架号,缆号。 信息插座上每个接插口位置上应用中文明确标明“语音”、“数据”、“控制”、“光纤”、等接口类型及楼层信息点序列号。 应给出楼层信息点序列号与最终房间信息点号的对照表。 楼层信息点序列号:指在未确定房间号之前,为在设计中标定信息点的位置,以楼层为单位给各个信息点分配一个唯一的序号。 (对于开放式办公环境,所有预留的信息点都应编号)。 第十一章 电源、电气防护及接地 电源 设备间安放的计算机主机,接入网设备及必要的转换设备对交、直流电源提出的要求,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 设备间、交接间应有独立、可靠的交流 220V、 50Hz 电源配电线路,有条件时可配置 220V、 50Hz UPS 电源供电设备。 不要用临近的照明开关来控制这些电源插座,减少 17 偶然断电事故发生。 电气防护及接地 当综合布线系统的周围环境存在电磁干扰时,布线电缆必须采用屏蔽防护措施,以抑制外来的电磁干扰,建议采用钢管或金属线槽方式或采用屏蔽线缆或者光纤。 综合布线系统如采用电缆屏蔽层组成接地网时,各段的屏蔽层必须保持可靠连通并接地,任意两点的接地电压不应超过 ,不能满足接地条件的场合宜采用光纤敷设。 使用钢管或金属线槽方式敷设的非屏蔽双绞线,各段钢管或金属线槽应保持电气连接并接地。 当使用屏蔽电缆时,从配线架到信息出口的整条通道都应有可靠的屏蔽措施。 在设备间、各层交接间、通信间都应提供合适的接地端。 机架、列架应用直径4mm 的铜线连接至接地端,干线交接间必须把电缆的屏蔽层连至合格的楼层接地端,屏蔽层在各 楼层的接地,都应采用直径 4mm 的铜线把干线电缆的屏蔽层焊接到合格的楼层接地端。 干线电缆位置应接近垂直的地导体,并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中心部分。 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内部容易受到雷击、电源碰地、电源感应电势或地电势上浮等外界影响时,必须采用过压、过流保护期。 在下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下,线路均属于处在危险环境之中,均应对其进行过压过流保护。 ◆雷击引起的危险影响。 ◆工作电压超过 250V 的电源线路碰地。 ◆地电势上升 250V 以上引起的电源故障。 ◆交流 50HZ 感应电压超过 250V。 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放电保护器。 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 干线通道中垂直布线的光缆或铜缆必须是阻燃型线缆。 18 凡与综合布线系统有关的配线架、线缆等的接地点在任何层次上都不得与避雷系统相连,与强电接地系统的连接只能在两个接地系统的最底层。 要求综合楼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1 欧姆。 当楼内设备有更高要求或邻近有强电磁场干扰,而对接地电阻提出更高要求时,应取其中的最小值作为设计依据。 综合布线系统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表 其他干扰源 与综合布线接近状况 最小间距( cm) 380V 以下电力电源 2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13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 7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 注 1 380V 以下电力电源 2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3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 15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 8 380V 以下电力电源 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6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 30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 15 荧光灯、氩灯 、电子启动器或交感性设备 与缆线接近 1530 无线电发射设备(如天线、传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