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14(2)注浆量与实际需要量相差较多。 预防和纠正措施(1)放桩位点时应钎探,摸清情况,遇到地下物,应清楚或移桩位点。 (2)旋喷前场地要平整夯实或压实,稳钻杆或下管要双向校正,使垂直度控制在 1%范围内。 (3)利用侧口式喷头,减小出浆口孔径并提高喷射压力,使压浆量与实际需要量相当,以减少冒浆量。 (4)回收冒浆量,除去泥土过滤后再用。 (5)采取控制水泥浆配合比(一般为 ) ,控制好提升、旋转、注浆等措施。 通病现象旋喷后的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 形成原因当采用水泥浆液进行修旋喷时,在浆液与土搅拌混合后的凝固过程中,由于浆液析水作用,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造成在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 凹穴的深度随土质、浆液的析出性、固结体的直径和全长等因素的不同而异。 预防和纠正措施(1)在旋喷完毕后,挖出固结体顶部,对凹穴灌注混凝土或直接从旋喷孔中再次注入浆液。 (2)对于构筑物地基,采用两次注浆法较为有效,即旋喷注浆完成后,对固结体顶部与构筑物基础底部之间的空隙,在原旋喷孔位上,进行第二次注浆,浆液的配方应用无收缩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材料。 真空深井井点降水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 通病现象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的排水能力有余,但井的实际出水量很小,因而地下水位降不下去。 形成原因(1)井深、井径和垂直度不符合要求,井内沉淀物过多,井孔淤塞。 (2)洗井质量不良,砂滤层含泥量过高,孔壁泥皮在洗井过程中尚未破坏掉,孔壁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15附件土层在钻孔时遗留下来的泥浆没有除净,结果使地下水向井内渗透的通道不畅,严重影响单井集水能力。 (3)滤管的位置、标高以及滤网和砂滤料规格未按照土层实际情况选用。 故渗透能力差。 (4)水文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井管滤管实际埋设位置不在透水性能较好的含水层中。 (5)真空泵无法正常运行或无法提供真空环境抽水。 预防措施(1)钻孔孔井应大于井管直径 300500mm,井深应比所需降水深度深 68m;井管应垂直放在井孔当中,四周均匀填砾砂,砾砂应用铁锹下料,不允许用机械直接下料,防止砾砂分层不均匀和冲击井管。 砾砂填至井口下 1m,然后用不含砂的粘土封口至井口面。 (2)在井管四周灌砂滤料后应立即洗井。 一般在抽筒清理孔内泥浆后,用活塞洗井,或用泥浆泵冲清水与拉活塞相结合洗井,借以破坏深井孔壁泥皮,并把附件土层内遗留下来的泥浆吸出。 然后立即单井试抽,使附近土层内未吸净的泥浆依靠地下水不断向井内流动而清洗出来,达到地下水渗流畅通。 抽出的地下水应排放到深井抽水影响范围以外。 (3)需要疏干的含水层均应设置滤管,滤网和砂滤料规格应根据含水层土质颗粒分析。 (4)在土层负责或缺乏确切水文地质资料时,应按照降水要求进行专门钻探,对重大复杂工程应做现场抽水试验。 在钻孔过程中,应对每一个井孔取样,核对原有水文地质资料。 在下井管前,应复测井孔实际深度。 结合设计要求和实际水文地质情况配井管和滤管,并按照沉放先后顺序把各段井管、滤管和沉淀管依次编号,堆放在井口附件,避免错放或漏放滤管。 (5)在井孔内安装或调换水泵前,应测量井孔的实际深度和井底沉淀物厚度。 如果井深不足或沉淀物过厚,需对井孔冲洗,排除沉渣。 纠正措施(1)重新洗井,要求达到水清砂净,出水量正常。 (2)在适当的位置补打深井。 (3)选择合适型号、可正常运行的真空泵,并以密闭管与井相连接确保降水井能在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16真空环境下进行抽水作业。 通病现象(1)观测孔水位未降低到设计要求。 (2)在预定时间内达不到预定降水深度。 (3)基坑内涌水、冒砂,施工困难。 形成原因(1)基坑局部地段的深井量不足。 (2)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型号选用不当,深井排水能力低。 (3)因土质等原因,深井排水能力未充分发挥。 (4)水文地质资料不确切。 基坑实际涌水量超过计算涌水量。 预防措施(1)先按照实际水文地质资料计算降水范围总涌水量、深井单位进水能力、抽水时需过滤部分总长度、点井根数、间距及单井出水量。 复核深井过滤部分长度、深井进出水量及特定点降深要求,以达到满足要求为止。 深井布置应考虑基坑深度和形状,可沿基坑四周环形布置,也可在基坑内点式布置。 深井的井距一般 1520m,渗透系数小,间距宜小些;渗透系数大的,间距可大些。 在基坑转角处、地下水流的上游、临近江河等的地下水源补给一侧的涌水量较大,应加密深井间距。 (2)选择深井泵(深井潜水泵)时应考虑到满足不同降水阶段的涌水量和降深要求。 一般在降水初期因地下水位高,泵的出水量大;但在降水后期因地下降深增大,泵的出水量就会相应变小。 (3)改善和提高单井排水能力,可根据含水层条件设置必要长度的滤水管,增大滤层厚度。 (4)由于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 8m,可根据分层挖土情况采用二道以上滤管分层取水。 一般深井滤水管设在底部,抽水先抽滤管部位的下层水,上层水由水的重力作用通过土体的空隙往下慢慢渗透,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体的含水率;这样土层越厚,降水需要的时间越长。 采用多道滤管则可缩短降水时间,但要注意每道滤管挖土暴露后立即用毛毡或其他材料将其封闭,防止影响抽水效果。 纠正措施(1)在降水深度不够的部位,增设深井。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17(2)在单井最大集水能力的许可范围内,可更换排水能力较大的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 (3)洗井不合格时应重新洗,以提高单井滤管的集水能力。 三轴搅拌桩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基坑围护工程止水帷幕采用单排三轴 3216。 850@1200 搅拌桩,共 275 幅。 通病现象基坑开挖后止水效果较差,出现漏水漏沙,乃至涌砂。 形成原因(1)三轴搅拌桩垂直度偏差过大。 (2)施工时出现冷缝,且未对冷缝进行处理,造成桩间形成缝隙及孔洞。 (3)桩间有效搭接宽度小于规范要求。 (4)三轴搅拌桩有效深度不足。 (5)水泥质量较差,造成施工时无法正常成桩。 预防和纠正措施(1)施工前应该调平机器垂直度,并保证施工区域无影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确保成桩垂直度。 (2)搭接施工的相邻桩,施工间歇时间不应超过 24h,当超过 24h,搭接施工时应放慢搅拌速度;若无法搭接或搭接不良,应作为冷缝记录在案,并经围护设计单位认可后,在搭接处采取补救措施。 (3)正常情况下成桩采用一喷一搅的搅拌工艺,砂性土地层采用两喷两搅;水泥和原状土需均匀拌和,下沉及提升均为喷浆搅拌,下沉速度为 ,提升速度为 ,下沉时喷浆量一般为额定总浆量的 70%80%;压浆速度应和提升(或下沉)速度相配合,确保额定浆量在桩身长度范围内均匀分布;提升时不应在孔内产生负压造成周边土体的过大扰动,搅拌次数或者搅拌时间应能保证水泥土搅拌桩质量。 (4)因故搁置超过 2h 以上的拌制浆液应做废浆处理;施工时因故停浆,应在恢复压浆前浆三轴搅拌机提升或下沉 后再注浆搅拌施工。 (5)认真进行原材料检验,进场水泥等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供质量保证书等有关资料,工地按规定做好复检、抽检,待检验合格后方准投入使用,严禁使用过期水泥、受潮水泥。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18土方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 通病现象在挖土过程中或挖土后,挖土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发生塌方或滑塌现象。 形成原因(1)开挖顺序不合理。 (2)基坑降水效果不好,基坑积水过多。 (3)开挖边坡位置附加载荷过大或外力振动影响,边坡失稳而塌方。 预防措施(1)开挖边坡时应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合理放坡,不使边坡过陡,同时避免对止水围护桩造成破坏。 (2)上海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本工程又属于深基坑施工工程,因此在挖土前,应特别注意对降水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当基坑局部积水过多时,应提前做好排水措施,防止积水冲刷使边坡失稳。 (3)施工中避免在基坑边存放过多建筑材料,减轻坡体负担,防止塌方。 (4)必须待围护桩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以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施工。 开挖过程中(由业主)委托专业监测单位对基坑进行全面监测,出现报警立即采用措施。 纠正措施对临时性边坡塌方,可将塌方清除,将坡顶线后移或将坡度改缓;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在将塌方松土清除后,用块石填砌或由下而上分层回填 2:8 或 3:7 灰土嵌补,与土坡面接触部位做出台阶式搭接,使接合紧密。 通病现象土方超挖即土方开挖后标高低于设计要求标高。 形成原因(1)测量人员未正确导引标高。 (2)土方开挖时没有安排人员跟踪监控。 预防措施(1)土方开挖过程中,测量应不定期对标高进行复核,防止因人为或其他原因造成标高不准。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19(2)项目技术员、施工员全程跟踪土方开挖过程,不断测量土方标高,在机械开挖至离设计标高 20cm 时,采用小型机械及人工清底,确保土方不被超挖。 纠正措施土方在开挖时,出现超挖情况,作业人员不得擅自采用开挖的松土回填、夯实。 必须报请项目工程师,由项目工程师与设计人员商量后,按设计意见进行回填(也可通知项目技术副经理后,采用级配砂石回填至设计标高。 土方回填时杂物未清理 通病现象基坑的积水淤泥杂物清理不好。 形成原因基坑未清将积水抽排,淤泥杂物未清理或清理效果不好。 预防和纠正措施回填时必须将水抽干,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经监理同意或签证认可后方可回填。 钢筋加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 通病现象剪断尺寸不准或被剪感觉端头不平。 形成原因(1)定尺卡板活动。 (2)刀片间歇过大。 预防措施(1)确定应剪断的尺寸后拧紧定尺卡片的紧固螺栓。 (2)调整固定刀片与冲切刀片间的水平间歇,对冲切刀片作往复水平动作的剪断机,间歇以 为合适。 纠正措施根据钢筋所在部位和剪断误差情况,确定是否可用或返工。 通病现象已成型的钢筋长度和弯曲角度不符合图纸要求。 形成原因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20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预防措施(1)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只,配料前事先考虑。 (2)为了画线简单和操作可靠,要根据实际成型条件(弯曲类型和相应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弯曲处的弯曲直径、扳距等) ,制定一套画线方法以及操作时搭扳子的位置。 (3)为了保证弯曲角度符合图纸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定做标志的措施。 (4)对于形状比较复杂的钢筋,如要进行大批成型,最好先放出实样,并根据具体条件预先选择合适的操作参数(画线过程、扳距取值等)以作为示范。 纠正措施当所成型感觉某部分误差超过质量标准的允许值,应根据钢筋受力和构造特征分别处理。 如果存在超偏差部分对结构性能没有不良影响,应尽量用在工程上。 对结构性能有重大影响或无法安装的,则必须返工。 通病现象箍筋末端按规范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成。 形成原因(1)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 (2)忽视规范的弯钩形式应用范围。 (3)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混乱。 预防措施熟悉各中角度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要注意图纸上的标示和说明。 纠正措施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求) ,应做以下处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应作为废品)。 钢筋安装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21 通病现象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甩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上。 形成原因(1)钢筋安装后虽检查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位。 (2)浇筑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他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 预防措施(1)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设好,然后用样板、铁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移位,则应矫正后再浇筑混凝土。 (2)注意浇筑操作,尽量不要碰撞钢筋;浇筑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核改正。 纠正措施在紧靠搭接不可能时,扔应使上柱钢筋保持设计位置,并采取垫筋焊接联系;对错位严重的外伸钢筋(甚至超过上柱模板范围) ,应采用专门措施处理,例如加大柱截面、设置附加箍筋以联系上、下柱钢筋,具体方案视实际情况由有关技术部门确定。 通病现象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