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与建设规划内容摘要:

、居民现有房屋的使用面积、城市范围的扩大率、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建筑施工面积、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等。 本规划研究 从 重要 的 影响 因素入手 ,采用科学合理的数理方法 对建筑垃圾产生量 进行分析预测。 预测方法及公式 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 2020 年~ 2020 年)》,综合分析 北京市城市化进程及拆迁改造等变化情况,依据目前建筑垃圾的年增长比例,结合实际发展,对区域经济总量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建设水平、拆除房屋面积、建筑业发展水平等几项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本规划根据相关系数分析,结合现有数据资料选取北京市GDP、商品房销售面积、建筑施工面积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见公式( 1)。 采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误差小于 10%,说明此模型基本可以满足短期预测要求。 Y=+++ 公式( 1) 其中 X1 :北 京市 GDP,单位为亿元;通常通过回归方法预测,或直接采用相关规划的预测结果; 13 X2 :商品房销售面积,单位为万平方米; X3 :建筑施工面积,单位为万平方米。 相关指标 分析 GDP指标 ——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人均 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 %左右 , 结合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 , 把近十年 GDP10%增长作为未来 5年 北京市 GDP年增长比率。 ( 预测结果 ) 商品房销售面积 及 建筑施工面积 —— 考虑到商品房销售面积及建筑施工面积整体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呈现周期性变化,利用预测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 (ARIMA)建模分析 ,对商品房销售面积取值如下表。 结合未来建筑施工面积在 3%左右变化。 表 1 商品房销售面积量预测结果(单位:万平方米) 年份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商品房销售面积 建筑施工面积 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推测建筑垃圾产生量见下表: 表 2 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结果(单位:万吨) 年份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建筑垃圾产生量 4348 4470 4590 4713 4833 14 预测 2020年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为年 4833万吨。 被业内称为“好土”的工程槽土每年的产生量与需求量已经达到内部平衡,需要通过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进行资源化处理的部分为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 按照其中 工程槽土 占 85%、 拆除垃圾 占 10%、 装修垃圾 占 5%的比例估算,北京市年产拆除及装修类建筑垃圾约 730万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的功能定位,北京市城市发展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在不断发展扩大城市的范围,各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建设工程也随之大规模展开,局 部地区的城中村改造、老旧房屋改造等工程将在预测期内持续进行;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房屋装修使用周期在不断减少, 直接推动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产量增长,考虑建筑垃圾产生量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筑垃圾消纳处理规模按照 1000万吨计。 15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建设 中国特色 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 转变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管理理念, 以 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 化 、利用规模化为主线,遵循 谁产生、谁承担处理责任的原则,着力构建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管理、属地负责”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 和 “城乡统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 加强全过程控制和管理,推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 统筹资源,优化设施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 长效 机制,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使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资源化处理与首都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和健康宜居城市的 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二、 规划原则 ( 1) 统筹兼顾 的 原则。 注重全市各区域的发展和建设情况,遵循总体规划,协调同级规划,紧密联系实际,符合北京市社会发展与建设特征。 ( 2) 远近结合、分步实施 的原则。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全面和重点、远期和近期的关系,配合城市 各区域 的建设 16 与发展 分步实施 ,选择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口 , 循序渐进, 推进建筑垃圾 管理与 处理设施 的 建设。 ( 3) 科学管理的原则。 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完善政策法规, 逐步 建立 长效 管理 机制 ,提高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水平。 ( 4)属地责任的原则。 加强建筑垃圾区域责任制,充分发挥区、县、乡镇在管理中的 主体 作用,以谁产生、谁承担处理责任的原则,促进建筑垃圾的管理新 机制 的建立。 ( 5)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再利用相关技术 和 设施设备的选择和布局,既要保证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考虑实际的实用性。 三、 规划 目标 总体目标 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实际, 以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坚持“ 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规模化 ”的发展思路, 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规范建筑 垃圾资源化处置; 完善建筑垃圾运输、消纳准入制度,加强立法、监管制度,使建筑垃圾处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逐步建立 适度规模的 建筑垃 圾 处理场所, 提高资源化处理能力, 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链形成,推进市场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努力 建立规范有序、环境友好 与“世界城市”相 17 匹配的建筑垃圾管理、资源化利用和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 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环境质量需求。 阶段目标 ( 1) 2020年 注重 建筑垃圾 管 理源头, 控制排放总量, 规范运输市场, 促进建筑垃圾由简易填埋向资源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方向的转变,初步建立建筑垃圾监督检查和联动机制, 构建长效综合 管 理机制 , 使建筑垃圾得到有序管理。 研究编制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意见,推进管理条例落实。 制定建筑垃圾再生产品鼓励政策及标准规 范,大力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水平,规范管理现有的简易消纳场,优化设施。 通过提高城乡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处置能力、综合运用填埋修复、堆山造景、使用移动式处置设备生产骨料等方式,实现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 40%。 ( 2) 2020年 完善 建筑垃圾统一管理机制, 制定、 完善建筑垃圾法律法规、标准、规划等相关政策的制定, 逐步规范源头、清运、处理、资源化的全过程管理。 控制排放总量, 规范运输行为, 落实监督检查机制,提升相关设施建设和处理水平, 构建 建筑垃圾信息管理平台 ;进一步推进各区县建筑垃 圾综合处理设施的建立,促进资源化产品再利用,不断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 水平, 基本消除建筑垃圾简易填埋场, 逐步满足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理的需求, 拆除规模逐步与资源化处置能力相 18 匹配, 实现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 80%。 到 2020 年 ,城区 拆除性建筑垃圾年度排放量控制在 1000 万吨以内 ,郊区县依照“因地制宜、能用则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实现排放减量化。 基本实现建筑垃圾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的目标,力争形成具有完整管理程序、 安全 可靠保障、可持续资源循环的建筑垃圾管 理体系。 ( 3) 2020年 (展望 ) 完善 建筑垃圾法律法规、标准、规划等相关政策的制定, 逐步完备建筑垃圾 信息管理平台 ,促进建筑垃圾从源头产生到终端处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健全综合管理机制,全市建立 适度规模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场所, 基本满足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环境质量 需求 ,基础设施科技含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全面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循环产业链, 实现建筑垃圾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的目标, 努力建设 与世界城市 相匹配的建筑垃圾管理、资源化利用和公共服务体系。 《 四 、 主要任务 (一) 加强 源头 管理 , 实现源头减量 各 区县政府根据资源化处置能力,严格控制排放总量,落实 减排责任,加快研究制定建筑垃圾减量排放相关标准和指导性政策,调整建筑垃圾排放收费标准。 建设单位要将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和相关费用纳入工程项目管理,项目建议书、 可研报告 、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方 19 案等文件应 包含建筑垃圾产生量和减排处 置 方案。 工程设计单位 、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筑垃圾减排处理 规定, 优化建筑设计 ,科学组织 施工 ,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减少建筑垃圾产量 , 鼓励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 垃圾 再生 产品。 鼓励使用移动式资源化处置设备、堆山造景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就地利用,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及主管单位要对相关记录及处理证明进行备案。 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 房屋建筑 (含拆除工程、装修工程 )和市政基础工程 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分类运输的标准和分类设施的设置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施工工地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和密闭储存工作要求纳入绿色达标工地考核内容,促进源头分类。 建设工程应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土石方挖填平衡和就地利用 ,减少建筑垃圾的转移量。 同时,加快工程槽土消纳市场化运转体系建设,促进工程槽土的循环利用规范、有序。 ( 二 ) 加强 运输 规范化管理 全面推进运输领域规范化建设。 到 2020 年,基 本形成规范的建筑垃圾运输市场。 按照 “ 谁产生谁承担处理责任 ” 的原则 , 建设单位承担建筑垃圾运输费和排放处置费。 建立建筑垃圾运输费和排放处置费专帐预存和联单支付制度, 遵循 “ 弥补成本、合理盈利、计量收费、促进减量 ”的要求, 加快研究调整建筑垃圾运输费和排放处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