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现状调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到镇上赶集或是走亲访友,当地公共交通事业不是很发达,短途公交票价一律为 2 元且不给老人免票。 所以身 体较为硬朗的老人一般选择步行进行,身体较 弱的老人一般选择不出行,只有在极为必要的情况下,老人才会选择乘车出行,因而出行的花费也比较少。 所有数据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精神消费”,精神消费作为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神消费越高,说明老人的生活越舒适,幸福指数相对更高。 在走访中一个留守老人这么说: 农忙的时候哪个顾得上那些(娱乐)哦。 活都干不完,你要说耍嘛,只有在农闲的时候,耍也耍不出个啥名堂,除到看电视,就是到茶馆里吃茶、打牌,也想不出还有啥可以耍的了。 由此可见,当地 的农民,精神生活较为匮乏,除了看电视、听收 音机,闲暇之余到集市的茶馆里喝茶,打麻将之外,一般没有其他休闲娱乐的方式。 虽然村上建有图书馆,但村里老人大多为文盲或半文盲,没有能力进行阅读。 所以村民的精神消费就局限在看电视,喝茶,打牌,聊天之中,精神生活形式较为单一,而且相对较低端。 6 安全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是社会个体希望劳动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和未来生活有保障的一种心理需求。 每一个现实生活的人都会有安全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是高于生存需求一个层次,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开始产生安全的欲望。 在前文中提到,该村是一个典型的“留守村”,青壮年大多外出 务工或求学,60 岁以上老人占村常住人口的 %。 老年人由于其自身年老体衰,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加之人恐惧死亡的天性,所以老年人安全的需求相当之大。 但是该村的现状却是 —— 老人大多独居,或者是与孙辈一起生活,老幼相携,使得该村的满足老人安全需求的任务变得十会艰巨。 全村分布在一个全长约 8 千米的丘陵谷地之中,村民分布较为分散,不便于相互照应 也间接地加大了保证老年人安全需求的难度。 20xx 年该村发生 3 例留守老人发生意外因无人发现错过抢救时机而身亡的案例,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所以有讨论农村养老模式之时,如何 保障老人安全的需求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参考指标。 社交、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的一个个体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团体、社会的关爱理解的需要,是人对亲情、友情、爱情、 信任关系的天然性需求。 尊重需求则是人渴望得自己内心对自己的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以及权力欲望等需求。 老年人因为年老体衰,在心中对死亡会产生一种非理性恐惧感。 因而特别需要外界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老年人 都害怕孤独,希望有人能陪自己说说话,老人对社交的渴望有时甚至比生存的需要还要紧迫。 在采访中一位老人说 : 儿子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孙儿也跟着他们一起读已书去 了。 家里只剩我一个人,冷冷清清的,就觉得我活得挺惨的,有时候我真是连饭都不想吃,就想找几个人说说话,所以我每到逢场天就去上街,街上人多、热闹。 但是我年纪也越来越大了,腿脚不灵便,也不可能到逢场天就去(上街)啊 二、农村养老资源的供给 理想中的养老模式是将家庭养老,政府养老与社会养老三者相结合。 即在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下,逐步加入政府倡导的养老惠民制度与财政补助,同时调动慈善或公益组织 等社会 力量 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家庭 +政府 +社会”或“政府 +社会”的养老方式。 前者为普通群体提供养老资源,后者为特殊群体如孤寡老 人、失独老人等提供养老资源,做到老有所养,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 而农村养老资源的供给结构又是怎样的一个比例呢。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 7 现 —— 在“新农保”实施之前, 农村的养老供给几乎为纯粹的家庭供给,在 50个受访者中有 47 个是全 部依靠家庭提供的资源来进行养老,而其中三个属于“五保户”可以由政府提供养老资源。 (图 1:农村供给结构)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新农保”实施之前,该村养老资源的供给很不合理, 94%的老人是由自己的家庭供给养老资源,虽然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在年底可以领到一些政府补 贴,不过这是具有慰问性质的“慰问金”而非养老金,而且相对他们自己的生活费用而言这些慰问金也只是杯水车薪 (如图 1)。 除此之外,在家庭供给的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 (图 2:家庭供给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 47 位由家庭给的老人中有 33 位还是依靠自己的劳动给自己养老,占总人数的 70%(如图 2)。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子女不孝,而是老人觉得自己还能够劳动, 还能凭自己 的双手养活自己,所以不愿给子女增加负担。 我们走访了一位姓侯的老人,今年已经 72 岁高龄。 他的儿子与媳妇在 8 成都工作,孙女在山西上大学。 儿子会每月都会给老人寄生活费,但是老人却很少用儿子给的生活费,一般都是通过自己种地、养殖保证自己的生活和日用,有时候他甚至还会给自己孙女生活费。 当我们问他为什么 这么大年纪了还自己劳动而不用儿子给他寄有生活费时,老人说: 我现在还动得了,那就再做点,等以后动不了了,再让儿子媳妇经由(照顾)。 总不可能我身体还好好的就躺到家里啥子事也不做嘛,我自己也受不了,况且儿子挣钱也不容易,我种点地,搞点副业还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弄走。 再说 ,我种点地,儿子媳妇回来也可以少买点粮食,这样他们负担也轻点。 其实这种现象有农村比较常见,因为农村中是不存在“退休”这一概念的,村民们都是报着 朴实的观念 —— 工作到做不动为止,不计较个人的待遇。 所以家庭、国家和社会才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源,让他们可以安享晚年。 三、存在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较大地改变了家庭中的成员的年龄结构,出现所谓的“ 2+4+1”的家庭结构,农村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养老方式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资源的供给。 如现在农村养老存在的“养老”与“养儿”的尴尬。 “养 老”与“养儿”的 尴尬 “养老”与“养儿 ”的尴尬 —— 这是目前农村养老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一对年轻人要供养四个有的甚至超过四个的老人还有一个孩子,而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除去务农收入之外一般就是外出打工的收入,不论是哪一种方式收入都不算得很高。 加之现在教育是一般家庭最在的支出项目(尽管义务教育的费用 已经免除,但其他教育投入仍十分高昂)。 这就是使得“养老”和“养儿 ”之前矛盾不断。 除了资金投入,在其他方面“养老”与“养儿”也存在冲突,比如在人员的分配上。 老年人除了生存的需求外,还有安全、社交与尊重等需求。 这就要求 有人 陪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 而培养下一代则要求有更优势的教育资源 —— 更好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