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内容摘要:

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起点高发展就会快。 同时,由于国内的券商大多属于国有企业性质,行政色彩相对的比较浓厚,在类 似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存在等级观念差别的思想下,一部份业务做的较好的员工 要么是跳槽到其他券商或被其他券商拉走,要么是去公司的总部,而大部份 总部 的员工由于多年来在基层的自由作风,到了总部一般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局面,这 也给证券公司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带来了经纪业务人才流失和竞争内耗的风险。 再次,中信建投的经纪业务面临着转型风险。 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类券商, 自身的研发实力和水平相对的比较高,在证监会允许券商开展投资顾问服务以 后,中信建投就开始在全系统的经纪业务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摸索,目前已经赢得 了《证券时报》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最佳证券经纪商评选活动的“中国最佳经纪业 务服务品牌 — “智多星”投顾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框架如下: 422 中信建投 面临的资产管理的业务风险 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的合同约定的方 式、条件、要求以及限制等,对客户的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运作,为客户提供证 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 资产管理业务是最近几年在我们国家 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业务,这种业务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之中是非常普遍 的,很多投资者也比较愿意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其他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避免 了因为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不足而有可能引起的不必要的风险。 资产管理业务 对于客户而言是一种财富管理服务,证券公司根据合同的约定,通过 对客户委托 资产的投资管理,从而实现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 在资产管理方面,可以采取的 业务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有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投资,还包括采取保本 策略、量化投资策略、套利交易策略、市值管理策略等创新性的投资管理模式。 资产管理的业务可以分为三类:即为单一的客户办理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为多 个客户办理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目前,中信建投提供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为“中信建投精彩理财灵活配置集 合资产管理计划”和“中信建投精彩理财新经济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两款产品, 目 前这两款产品均已发行,以第一款产品为例,这款产品在投资钟理论下大类资 产的周期性配置 +GARP 模型下的选择兼具价值和成长性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 该款产品的实际成立金额为 亿元。 其成立以来的近期收益曲线如下: 另外,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 2020〕 25 号)《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的相关规定, 由证券公司接受单一客户委托,与客户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 要求及限制,通过客户的账户管理客户委托资产的活动。 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 客户 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委托资产可以是现金、股票 等中国证监会允许的金融资产。 定向资产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理财产品的概念,而 是一对一地为客户提供包括产品、咨询、交易、服务在内的一揽子专属服务,以 解决客户在资产和资金运用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定向资 产管理的委托资产起点为 100 万元人民币。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参与者有三方: 客户作为委托人,通过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将委托资产划入专用账户交给管 理人进行管理;中信建投证券作为管理人,以客户名义开立相关专用账户,对客 户委托资产 进行投资管理,并提供配套的定向资产管理服务;银行作为托管人, 为客户开立托管专户,负责客户委托资产的保管,并对管理人的投资进行监督。 基本的模式图如下: 423 中信建投证券公司面临的投资银行的业务风险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业务,致力于为国内各类企业的重组改制、股票发行 融资活动提供专业服务。 主要开展股票、权证、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上市 推荐;以及企业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等各类业务。 中信建投 的投行人员数量有 300 名, 46%的专业人员具有律师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 95% 的业务 人员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60%的业务人员具备独立主持公司改制、股票 承销与上市推荐、债券承销的能力。 在投资银行的风险方面,中信建投同样面临着一般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包 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集中度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其中政 策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则属于系统性的风险类型,对于投资银行部则比较不容易 防范。 其中,在市场风险方面,主要是因为市场波动使得投资不能获得预期中的收 益的风险,在投资银行方面,则会出现由于二级市场的波动而使得新股发行价格 或配股的价格高于或接近于二级市场同类个股价格,从而 导致投资银行标的股票 不能按时按量的发行完成。 这个时候,如果投资银行部采取的是包销的方式,为 了履行承诺,就不得不被动认购没有发售出去的股份,从而导致占压大量的资金。 另外,在投资银行的引用风险方面,集中表现在客户的募集资格有问题,或 者涉及到客户的合同由于某种原因最终不能实际履行等原因,给证券公司造成信 用或者兑现收益的风险。 主要是如果上市保荐发行不成功,则面临着公司品牌以 及发行专业性等方面的风险。 如 2020 年的“立立电子事件”,被投资者质疑是立 立电子误导保荐人中信建投。 还是中信建投帮助隐瞞了重大的事 实。 如果中信 建投作为保荐机构尽到了勤勉尽职的义务是否就不会再次发生类似立立电子的 上市一再被否的事件或者投资者从中签新股到退回募集资金的过山车一样的情 绪波动了。 其实在立立电子发行股票的时候,就有媒体对其提出一些质疑,监管 部门也收到了相关的举报,于是就出现了证监会按照规定对立立电子募集的资金 进行了紧急冻结,同时又联合相关的各个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组。 这个事件对于 中信建投投行部是一个挑战,至今的风险影响依然存在。 还有就是在投资银行的业务方面,由于对单一的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程 度都比较高,也就是业务品种的单一和市场范围的单一造成的风险。 根据中信建 投的公开资料显示如下: 如果从中信建投的自身的全部历史分析,从 1993 年至今,公司累计完成 A 股市场各类主承销业务 158 家,完成企业债主承销业务 66 家。 可以发现,中信 建投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更多的高度集中于一级市场,众所周知,在中国投行业 务方面,很多低层次的同业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而无序的,这种情况下,一旦 遇到二级市场低迷,或者管理层在发行总量方面缩减,或者上市的节奏放缓等政 策面的变化,那么整个投资银行的业务都将面临着业务量的 大幅度的下滑,业务 的收入也会出现急剧的减少等情况。 当然,投资银行也面临着流动性的风险,如 果证券公司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迅速的卖出或转让手中的股票而有可能导致的风 险发生,那么就容易发生流动性的风险,因此,证券公司在对标的物的选择上显 得尤其的重要。 在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方面,也是中信建投可能发生风险的地方。 其中政策 风险就是证券公司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过程之中是比较难以预测的,这也是对 于投资银行业务威胁最大的风险类型之一。 政策风险是由于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而 引起的证券公司在发行、交易等方面而导致风险损失的可 能性,它是一种系统性 的风险。 这种风险在我国市场更易发生,主要在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比 较短,很多方面都处于完善和规范之中,因此在中国“政策市”特征很明显。 而 法律风险则分为证券公司或者客户在不能够执行相关的合约或者其中一方违反 合约的时候而导致的风险损失,以及在国家对于原有的法律制度被增补和修订的 时候给市场造成的可能潜在风险。 例如在 2020 年很多券商直所以专攻公司债券, 原因在于监管部门对于公司债券的发行比较支持,同时,监管部门还针对公司债 建立了绿色审批通道,简化了审核的程序,缩短了审核的时间。 如果券商没有及 时的转变方向,则在面对企业债的时候,由于企业债还采取余额包销的方式发行, 对于一些净资本仅为几十亿元甚至几亿元的中小券商而言,则更容易带来发行的 风险。 167。 43 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发展的风险成因 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长的大型券商而言,其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发展过程 之中的管理水平也是值得赞扬的,尤其是作为一家从原有破产的“华夏证券”发 展到今天,期间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方式方法也是十分复杂的。 因此,作为发展 中相伴而生的风险而言,要想更好的解决和防范,就必须从风险可能诞生的内外 部角度去分析,唯有 正确的分析到风险诞生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去控制 风险。 大致说来,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31 证券市场的定位有待完善 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长达 20 多年的发展,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 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也占据一定的影响力,全球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不再单纯的跟 随美国等海外市场而波动,有时候也会反过来影响海外市场。 但是,证券市场的 迅猛发展并没有归结到经济晴雨表上,从过去的证券市场的走势来看,更多的是 一种政策市,这和美国股市等与其实体经济具备高度的关联性是有很大差距的。 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从 管理层的角度分析,从创建之初就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市场走势的变化往往不能反应经济层面的变化,相反对于政策的变化或者领导的 话语则具有相当的敏感性,长此以来,就形成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操作获利与否 其实是在和政府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博弈”结果,从而加剧了市场整体的不稳定 性和短期的投机程度。 因此,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角色的定位和发展等方面存在 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我国证券市场腾飞的翅膀。 那么,中国的证券市场的定位究 竟是什么呢。 这种定位的缺失,至今都没有在管理层和市场参与者方面形成一个 统一而明确的认识。 如果把证券 市场定位为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去依托证券 市场的资本优势让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公司去上市,那么,高额的管理费以及 上市程序的复杂性以及上市流程的不透明度等则恰恰使得一批“灵活”的公司上 市了,于是市场就出现了“一年赚,二年亏,三年 ST,四年重组”的故事一而 再的上演,原本应当实现价值发现的市场成为了不少公司反复圈钱的跑马场。 这 种定位的缺失和错位,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引发了一系列的制度性缺陷,造成了 市场的低效率和资源的内耗与浪费。 在当初证券市场设立的时候,主要担当着为 国有企业改制,拯救国有企业资金紧缺以 及摆脱困难局面的重任,因此才有了在 2020 年 9 月份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 作为主要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在这种定位 之下就走了很多的弯路,很多承销上市的公司指标不是去从市场筛选出相对优质 的潜力公司上市,而是依靠与征服或主管部门的关系去寻找承销的目标和指标, 这就无形之中给证券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 因此,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在 整个证券市场的角色定位,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之中的如何正确的处理各方面的 经济关系要去冷静而深刻的思考。 432 市场的结构性缺陷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个 是制度性的缺陷, 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失衡问题;一个是参与者的缺陷,即机构投资者和 个人投资者的数量比例失衡问题。 前者而言,尽管中国的企业债券的发展历史比 较早,但发展的速度却是相对的比较缓慢。 作为一个合理的市场而言,应当是债 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协调配合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多渠道而 低成本的融资需求,实现资本市场的融通功能。 然而,我国的债券市场的规模至 今都很小,无法满足投融资的需求,而且机构也不是很合理。 例如在企业债方面, 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电力、煤炭、制造业等相对垄断的基础性行业 ,而且大都 属于大型企业,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小。 另外,政府对于企业债的发行实行严 格的审批制度,使得证券公司的承销业务更多的还局限于股票市场,造成了证券 公司发行品种的缺失,从而造成当股票市场低迷的时候,证券公司的其他收入就 无法跟上,造成证券公司收入的单一性和风险性,因此债券市场的发行市场化有 待加强。 另外一个结构性的缺陷就是机构投资者的队伍还不强大。 在最近几十年 的发展历程之中,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诞生出很多优秀的机构投 资者,机构的出现促进了金融市场由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格局向多样化的 机 构投资者转变,拓展了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创新性,也 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真正发展壮大开始于 20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