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小实验的研究开题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无论从教育改革还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都应加强课外实验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外实验的内容、形式和开展方法、组织形式、课外实验的作用、开展课外实验的意义等 ( 2)课题的理论基础 ①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 动机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着学习的量与质,而且也是一个贯穿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的活跃素.学生所学知识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生愿意学习什么的原因。 学习动机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 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人的动机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也就是说,学习动机是可以培养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一些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使之内化为心理需要,形成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有恒性等意志品质,这就是培养学习动机的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者 (周国韬等, 1993)将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 (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 )和外在动机 (包括外部目的,知识价值观 )。 物理课堂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影响学生的内在动机,它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了解和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等等。 不过,在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中需要注意的是:应当使学生 学习动机的水平适当,防止给学生提出的目标过高,或给学生加的压力太大,否则,过分的压力反而会引起学生的焦虑,不利于学习。 由实验的新奇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首先形成直接兴趣和求知欲,虽然这种兴趣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水平,但它对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 杜威“做中学’理论 20世纪 60、 70年代,美国布鲁纳,杜威掀起课程改革,以科学课程为突破口。 (学生中心,建构主义 )隐含了以学生兴趣出发进行建构学习的“做”的思想。 1992年,在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的倡导下,法国开始展开这项科学教育改革。 目前,法国大约有 15000所学校开始采用此种教育方式。 法国科学院副院长、物理学家伊夫戈瑞称: “‘动手做’的最大益处在于,它教会同学们用自己的思想、方式,自己的方法、论点来组织自己的思维方式,符合脑科学的研究结果以及人的成长和获取知识的规律。 20xx年 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20xx年 8月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下,与法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此项目引入中国,定名为“做中学。 杜威的全部课程论甚至包括方法论可用一句话“从做中学”来概括,而“做中学”的重要理论支撑点就是杜威的经验论。 杜威曾把自己的教育哲学总结为 “ 以经验为内容, 经由经验来进行,为了经验的目的而进行的教育。 ③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 11岁到 15岁之间,这是一个从儿童期往青年期过渡 的时期,所以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特征上.他们对演示实验大多呈现较强 烈的直接兴趣,特别对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现象上.此外,初中学生还具有较强烈的操作欲望 .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大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约十一岁~十五岁 )。 与处于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们相比,该时期的儿童已逐步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他们能够运用抽象和合乎逻辑的方式去进行思维;他们能进行命题运算,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具体的事物分开,且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去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少年期学生 (初中生 )的思维处在从“经验型”思维到“理论型”思维的过渡阶段。 但是初中生的批判 性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还不成熟,思维表现会常凸显片面性和极端性。 在记忆发展方面,初中生有意识的主动性明显是在增强的。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们的有意识记都完全占据了优势地位,这与小学生是不同的;而且,他们有意识记的主动性在不断增强。 初中生们不再常常依靠教师和家长来为自己确定行动目标和任务。 记忆活动的自觉主动性提高为初中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心理发展上准备了条件。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小实验 的 研究现状 纵观各国的物理教育改革,小实验教学在国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在同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高,但仍热衷于小实验研究,因为他们认识到理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是无法单靠黑板或屏幕来达到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赖于实践 .国外物理教育工作者对课外实验的教学研究比较早,对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也比较重视,如德国的物理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实验室是向公众开放的,开设了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展厅,有关基础物理学的实验内容都具备,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 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其实验形式从课内拓宽到课外,从封闭型拓宽到开放型,这些形式的拓宽集中反映在开放性实验, 如:走廊实验、橱窗实验、展示实验等。 他们利用暑期举办开放实验讲习班,向社会宣传物理学的趣味性以及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的联系,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这些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与此同时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把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用直观形象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