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管理制度汇编内容摘要:

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评价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城乡文化差异、思维个性差异等因素,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各 学校、教师应积极与社区和文化民俗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系,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本课程主要的课程资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 (一)图书(包括教材)、报刊、图片等文本资源。 (二)录像、录音、影视节目、网络等音像资源。 (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资源。 (四)各地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人力资源。 (五)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节 中心小学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根据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为规范我校的办学行为,特作以下规定: 1、注重教育公平,规范办学行为,按规定收费。 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举办“校中校” ,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2、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 开展好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 3、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 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 7:30,上课时间不早于 8:00。 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 超过 6 小时,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 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 1 小时。 不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不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 4、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 1 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 5、选用国家和省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规定的教材。 学校开发课程不编写和使用教材。 不向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推销的省定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6、认真执 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建立科学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注册学籍,发现学生辍学,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依法 14 使其复学并做好有关工作。 7、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依据,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教师能够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向学生推荐任何教辅资料;不搞有偿家教。 8、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推行日常考试无 分数评价。 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 A、 B、 C、 D 四个等级)。 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等。 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单纯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 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工作态度、专业发展、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科学评价教师工作。 中心小学课程管理及开发领导小组 一、课程实施领导 小组: 组 长:颜丙达 副组长:张学清 成 员:李保国 杨伟乐 殷云华 赵毅梅 二、课程实施开发研修小组: 组 长:张学清 成 员:赵汉贞 刘振红 刘峰 孙文杰 三、具体实施本方案的有关人员: 各任课教师 15 街道 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 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评估需要 依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资源、地理条件、在认真调查、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作以下论证: 、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 ,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 迫切需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科技人才,学校必须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校本课程。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教育发展规定了方向,教育要发展,学校要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实施课程改革,合理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不断探索优质教育途径,势在必行。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立足于面向 21 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为着力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16 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 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科学性原则 系统深入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借鉴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 17 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尽可能 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尽可能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量力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进行独立或合作开发。 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资源情况,不勉强开设,强教师所难。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有关课程,并构建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 将本地区、校内外 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 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 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 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一)必修课 德育课堂(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环境 教育等) 经典诵读课程 (二)选修课 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如:趣味数学、文言故事、古典文学研究、演讲与口才、生物百科、毛笔书法教程、生活小实验设计与制作绘画、书法、摄影、奥赛辅导、写作等科目。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