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内容摘要:

表”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会利用时间的过程。 高中阶段事情更多、功课更难,学会制定计划也就更重要。 时间安排妥当了,不紧不松,那么,高中的学习也就驶上快车道了。 标准型、夜莺型和百灵型 前面我们讲过,有些同学适应晚上学习,有些同学适应早上学习,也有些同学无所谓,早晚都行。 下面,就针对这三类同学,分别绘出一张时间表,以供同学们制定自己的计划时参考: 钟点 星期 二 三 10 四 五 六 日 备注 表二 表三 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以上所绘三个表格只是一个示范性的表格,同学们在实际制定自己的计划时,肯定要比这要细。 如应将课表抄上,又如每晚的学习内容甚至学习用书、学习目标都不妨写入。 比如周一晚看《高考大课堂数学》,做 25 道题,周二晚看《专题专练`英语阅读》 10 页„„越具体越好。 其二,以上所给的三个表格,均为一周的计划表, 这是因为以学期、以月 为周期有计划表,是属于线条的,比较粗略的计划,一般自己写在日记本中即可,而以日为单位制定计划,又略现琐细。 以周为单位制定计划,比较适中。 11 其三,时间安排 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应随时调节。 计划执行不宜过于机械,但也绝不能过于随意。 这两种极端都不好。 应该是计划一旦制定,就坚决执行,但确有原因,可以调整。 其四,在制计划时,应参照前述“杜绝浪费法”和“最大效益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散时间,要注意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求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其五,学习与休息也不必截然分开。 一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指出:“对于学习上的疲劳,光靠所谓的休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大脑和肌肉不一样。 肌肉经过休息可以得到恢复,而大脑要单纯地休息,就会背离了更好地复习的目的,而只能得到相反 的结果。 我认为,应该是一边适当地休息,一边还要继续复习,继续使用脑子。 也就是说,要把休息和复习混为一体,要安排适当、平衡。 这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在星期天的时候你光是玩儿,一整天不费一点脑子,这是不对的。 最好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坐在桌前安下心来复习一阵儿。 ” “三件表”与AB表 说到订计划,有两个很实际的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自己的计划与学校的计划如何配合上;二是计划之间发生了冲突怎么办。 一位名叫刘娟的北大同学说,她订的计划是“三件表”。 所谓三件表,是指学校课程表、自己的计划表和一个“突发事件计划表”这三件,课程表 ,是学校的计划;自己的计划表,是自己的安排;而“突发事件计划表”,则记录一些学校和自己的安排 之外的计划 外的事、一些未完成的“欠帐”的事儿,也可记在这个本子上。 刘娟同学说,这“三件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很好地克服了自己的计划与学校的计划如何配合这个难题。 从北京四中考入北京大学的陈光同学,则将计划分为AB两组。 首先把最重要的任务罗列出来,这些任务通常是必须完成的,称之为A组。 再把次重要的任务列在另一组,称为B组。 先把A组计划好。 最好不要长时间突击一科。 这样也许这科的短期效果不错,但对其他科目极为不利。 况且即使短期效果很好而长时间不巩固的话,这种效果会很快消失。 为什么要有B组呢。 它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可伸缩性。 一方面保证了必要的任务,另一方还可以把这些任务放在计划外的时间里,像是一些较短的空闲时间。 在完成A组后,就可以放心地继续B组了,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将要做的事分成A、B两组,计划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大下降了。 他们是度过一天的 下面,就具体看看几位高考状元,是如何度过一天的学习生活的。 明白他们是度过一天的,推而广之,也就大致了解他们是如何度过一周的了。 实例一:从辽宁省考入北京大学的鸟羽同 学,他一天的作息时间如下: 每日早 6 点起床,晚 11 点睡觉。 中午睡 15 至 30 分钟。 每周至少拿出 3 天中的放学后的一小时锻炼身体。 6: 00 起床。 起床后,总是以极快的速度穿衣洗漱, 7: 30 分以前的时间背英语单词,因为早晨的这一段时间大脑清醒,可以以最高的效率背诵新课的单词并且复习 4 至 5 课的单词。 8: 00 上课。 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听讲会为你带来双倍的效果,老师的讲课会使平面的知识立体化、层次化,并且他们的经验和理解会使你在复习和 12 备考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如果你认为老师讲的一部分知识是你非常熟悉的 ,你可以暂时看看与这部分紧密联系的东西,以使你自己的知识面扩大,最终可以织成一张“网”。 课间 10 分钟一定要好好休息,否则所谓的“抓紧”会影响后面的课,这样得不偿失。 午休时间通常为一个半小时,除去吃饭,午休,还会为你剩下大约 40 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完全可以用来查漏补缺,这段时间还可以用来预习下午上的课,为下一节课作一个良好的准备。 下午自习。 下午的自习可以用来做数学题或是英语习题,作为一名文科学生,数学成绩如果在 120 分以上,你会在考试中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数学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来说是一块心病。 而数学成绩大 部分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考试前如果想临时突击数学的话,往往会得不偿失,最后搞得一团糟,甚至影响其他科目。 晚自习。 晚自习是一天中最紧张也最轻松的时段。 说紧张,是因为必须抓紧每一分一秒;说轻松,是因为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学习。 晚上 6 点至 8 点的这一段时间内,通常复习英语和历史,这个时候看历史可以有效抓住“大方向”,将历史事件、前因后果、人物、意义等要素结合得紧密而又牢固,但是历史的记忆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和持久。 在复习完历史后,总是将复习英语作为一种放松的科目,这样既可以复习语法,又可以为 8 点至 10 点的政治学习做准备。 晚上 8 点是人脑记忆最佳时段的开始,通常用笔记和书相互参照,同时用一两本线索分明、清晰透彻的书作参考,这样为记忆打好基础。 在初见成效之后,开始做习题,但绝不忽视大题,在对大题简答、辨析和论述中,你可以发现有很多对于课本知识的变形、补充。 适当的储备一些大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帮助你的记忆和考试。 通常晚上 10 点钟到家,临睡前总是认真回忆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有时背背单词。 有心人可以注意到,学英语的时间总是零碎的,而语文学习则只字未提,事实上在几门功课休息的间隙,语文是放松的方式之一,有的时间的边角料是可以将其打 造一座房子的。 英语学习也是如此,重在平时积累。 这位同学说, 这一年,一直这样做,除非在考试前时间有了极大自由度的情况下,才加以调整。 实例二:从天津市考入清华大学的翟伟同学,每天的时间表大致如下; 高中三年基本上是每天 6 点起床,晚上 11 点睡,中午适当的午休,基本可以保证每天7 小时睡眠。 具体到每个阶段学些什么,也是有讲究的。 早晨。 早晨头脑清醒适于记忆,所以每天早晨我都背一些英语课文或课文中的名家名段,或一些古代文言文;从来不利用早晨时间写理化的作业。 午休。 中午午休后一般是写作业,由于我是班长,成绩又比较 好,所以有不少同学喜欢和我讨论问题。 利用中午时间写作业,这样可以做到心 中有数,更好地为别人解答。 自习。 自习课和晚自习一般是做一些练习题,翟伟同学始终坚信“熟能生巧”,因此做练习是我每天最愿意干的事。 回家,晚上回家通常带一些英语语法之类,分专题读一些,如虚拟语气、连词之类。 翟伟同学最后说,只是时间安排好了,才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有规律,不造成恶性循环。 3 年每天如此, 3 年如一日地学。 生活越有规律,效率越高,成绩上升得越快。 13 这两位同学都是在学校晚自习后回家的。 他们的学习安排,比较适合“百灵型”住校生或相似情 况的同学效仿。 实例三:以广东省汕头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许雪琼同学说,高三时每天的课余时间,她是这样安排的:早晨 6 点以前起床,首先锻炼半个小时,一般是长跑或跳绳,然后用半个小时读语文或英语。 读语文时主要看文言文和现代文,读英语时每天争取看一讲语法。 中午。 中午不学习,只翻一下报纸、杂志,看一点轻松的文章,然后休息。 下午放学后。 下午放学 2 个多小时,是一天中自主学习的黄金时间,或是做几道数学大题,或是复习一两历史某一专题的内容,或是看一两课政治。 短短 2 个小时,解决不少问题。 晚上。 晚饭后至 10 点半 ,主要是重温白天复习内容,着重一两科。 每晚 11 点半准时休息。 许雪琼同学说,她在安排时间方面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生活要有规律,休息要足够;二是要找出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下大力气。 她说:“现在想起,总觉得自己高考的成绩,很大部分应归功于那些优美宁静的黄昏。 ” 这位同学基本可纳入“夜莺型”,可供同类型的同学学习。 实例四:以江西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宋婷同学,曾详述过她高三时的一天: 上午。 上午上课。 课间一般是飞速做作业,以便留出时间预习或复习。 有时课间也打几个小盹。 回想起来,当时还真能睡着。 中午。 中午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新闻 30 分》,看《影视同期声》,看到 1 点然后回屋睡觉。 我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吃完饭还要吃点零食,吃到心满意足后休息一会儿就能安稳地午睡。 在睡觉前看一会儿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涉世之初》等,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就到 2 点,收拾一下,上课。 因为父母不在粗,自由度比较大,但也会因为睡过头而迟到。 没办法,人非圣贤,孰能不晚。 下午最后一节是自习课,一般在该学习段会看政治,收集时事政治加以分析、思考,写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愿意,还会在教室里多看一会书。 接着回家,吃饭,看动画,一个一个频道过去,然后看《娱乐极限》,然后去房间上自习。 晚上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就开始平静。 从 6 点 50 分到 7 点 30 分分析语文考卷结构,分析每道题的考点及对策。 按我们语文老师的话说:“放下你自命的架子,考试有考试的游戏规则,你要玩好就得安规则办事。 虽然你不喜欢这种教育方式,但你要实现你的梦想就得在这种方式下取得成功,你才有条件和基础去飞。 ” 7 点 30 分至 9 点学习英语,做习题,做考卷,然后练听力再看看英语报刊《 21st Century》、《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等。 然后就是休息时间。 去 客厅看电视,主要是看新闻。 如果妈妈同意,还会看 30 分钟连续剧,到 10点才回去看书。 这时就是做数学。 通常是边听音乐边做习题,只有这样才舒服,才能集中注意力。 数学需要做很多习题,在题目中找到感觉,找到思路,找到刊登自己的技巧。 同时还要准备错题本,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弱项在哪几个知识点。 数学学到快 11 点 30 分时就结束,然后洗漱,准备睡觉。 在床上打开历史书看看,再翻翻笔记,回忆今天老师讲课的思路,温习一遍后安心地睡去。 一天就这么过去,这是比较完美的一天。 时不时也会在晚自习时睡着,这种记录 有很多次了。 一累就到床 上躺会儿,谁知一觉到第二天天明。 懊恼一会儿,又释然,睡得舒服嘛。 错过的无法挽回,只有开心点。 有时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再次起来前又对自己说,睡就睡吧,然后让台灯亮到天明。 报歉地 14 对自己笑笑,开始早读。 一般来说早读时间不长,因为精确的起床时间是 6 点 40 分,少一秒都不起。 又是新的一天了。 对镜子里的自己傻傻地笑,活着真好。 这位同学显然地属于“夜猫子”型,且也是走读。 可供相似情况的同学参考。 必须指出,上面“状元”的时间表,不是让我们照搬。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参看“状元”们具体的时间表,从中受到启发,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 的时间。 下面,再举例说说几位同学是如何安排自己一个月的时间的: 实例一:湖南省高考文科状元,以 641 分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赵志伟同学,则是如下安排自己在“一模”以后的时间的: 五月计划 实例二: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赴法留学的李金佳同学说:高三时课程紧张、考试频繁,不少同学一天到晚心急如焚,手忙脚乱。 时间安排没有计划,首先自己就乱了阵脚。 这样绝对不行,功课越忙,越要沉心静气,按部就班,安排好时间。 否则几败无疑。 那么,怎么安排好高这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年时间呢。 李金佳同学说,高三这一年的时 间,无非是两大块一块是上课时间,一块是自习时间。 上课时间就不说了,学校已有安排。 关键就在自习时间。 他写道: 高三时,除去课堂学习时间,我们每天早晚各有一个半小时可以自由利用。 如果以这一个半小时为一个复习单位的话,每月 我就有约 60 个 这样的时间单位。 我在制定每月计划时,通常这样支配它们:语文 13 个,数学 12 个,英语 12 个,历史 8 个,政治 1 个,机动 6 个,基本做到了立足全局,兼顾六科。 第一,他的计划,是按月来制定的,高三时临时安排的活动多,负担重,计划要经常调整。 比如,突然宣布下周有一次大的考试,那么,肯定要 挤占这 60 个时间单位的时间进行复习。 故而高三时最多按月甚至可以以周为单位来制定计划,才不至于脱离现实。 第二,主科为主,各科兼顾。 李金佳同学参加的,显然是过去的 6 科考试,而非今天的“ 3+x”考试。 但从他的计划看,数、语、英这三科,占到 37 个时间单位,几近60 个时间单位的三分之二,而历、地、政这三门副科,则占到 17 个时间单位,约近 60个时间单位的三分之一。 这对我们安排时间备考“ 3+x”式考试,仍有启发意义。 第三,制定计划时就留下 6 个时间单位的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