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成公共事业管理学复习提要内容摘要:

第三节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腐败对公益 机构的侵蚀:( 1)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 2)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和腐败;( 3)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 “道德滑坡” —— 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薄弱的社会监督: (1)“观念缺失” —— 公众监督意识薄弱;( 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 3)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 “组织缺位” —— 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 “角色冲突” —— 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双重俘获” —— 监督疲软的必然结果 市场约束软化 —— 限制竞争的副产品 (二)应对措施 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 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 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 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 营造竞争环境,促使公共事业组织动作透明化; 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律机制。 第五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外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MEA 法:最低限年度支出法,在实行 MEA法的国家和地区,享有所得税免税资格的慈善或公益事业组织必须使用或分配其收入的相当一部分,以达到免税目的。 第二节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概述 一、 1998 年 10 月 25 日发布实施新的《社会团体登 记管理条例》。 1999 年 6 月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并于1999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二、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归口登记与双重管理体制; 分级管理体制; 限制竞争原则; 年度检查制度; 财务监督;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第三节 事业单位法律制度 一、 1998 年 10 月 25 日,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整的行政法规。 根据该条例,事业单位的范围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 科研机构,农业、林业、牧业服务机构,水利管理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公共设施服务,园林绿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卫生、市政工程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殡葬管理等) „„ 立的条件: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事业单位成立的程序: 审批机关批准成立; 向登记机关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第四节 社团的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社会团体行政管理体制通常被称为“分级登记、双重管理”。 社会团体取得财产的主要途径如下: 会员的出资; 捐赠和资助; 开展有偿服务的收入; 经营收入。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二、社会团体或者社会团体的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的,登记机关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一年内未开展活动的;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等等。 第五节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和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不得分配,必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用于发展同类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挪作他用。 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制采取分级登记、双重管理。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以下主要的法律特征:以公益为目的;业务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举办者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 第六节 基金会的法律制度 一、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 800 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 400 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 200 万元;原始基金必须为到帐货币资金。 二、基金会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公益为目的;财产来源是多方面的;基金会是非营利性法人。 三、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 5 人到 25 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 年。 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六章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 第一节 公共事业伦理 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 公共事业伦理意识。 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 准则意识是公 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责任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如何看待公共事业管理的责、权、利,是公共事业伦理意识的核心。 公共事业伦理实践; 公共事业伦理评价。 政治信念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人们对行政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 一、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者中有滥用权力的可能;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者自律的重要或腐败的危害也相应增长,因而更需要重视加强公共伦理建设; 当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人员就其职业道德素 质而言,还不能与公共事业管理的职业要求完全适应,表现在:( 1)缺乏“服务第一”的观念,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 2)尚未确立正确的权利与业务观念( 3)没有按照公共事业所特有的行为规范来开展工作。 二、加强公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