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业,关心家庭,关心时事,关心环境,关心经济政策,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他们爱美,渴望成才,企盼致富。 总之,今天的大学生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但是,这种实用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庸俗性,如有些大学生过分看重“关系”、享受、金钱、地位。 他们欣赏高尚但不想拥有高尚,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缺少了人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统一 当代大学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 、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环保意识等。 但是,由于对思想解放理解的肤浅,由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加之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全面,许多大学生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科学的现代价值观。 有待优化和成熟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并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他们注重事业、立足奉献,他们自强进取、诚信交往。 他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走在改革的最前列”。 中国社会正在变革中发展、进步,正在走向现代化,这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优化和成熟提供了宏观背景,客观性的环境条件。 所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由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 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 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相关,使得社会生活 8 异彩纷呈,但也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 应当指出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 三、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倾向,而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但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矛盾与冲突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不和谐的矛盾状态。 其中理想与现实、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基本的矛盾。 (一)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大学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矛盾。 人活在现实中,可人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总是要使现实变成对人来说是更为理想的现实 ,这是人类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是趋于自觉状态的,人基于改变现实的愿望而对美好生活的设计,是人超越现实的一种价值努力和追求。 人只有作为一种理想性的存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使人的生活真正符合人的本性。 大学生群体本应是富有理想又脚踏实地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价值观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体。 但是当前的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淡漠理想、过度追逐功利,他们的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在人际交往中讲究实惠、重利轻义。 由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过度追求,使他们对理想信念表现出淡漠态度。 还有的大学生处于“耻言 理想,拒绝崇高,怎么都行”的理想虚无主义境地。 大学生价值观中实用化的倾向使其价值观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呈现出排斥的状态。 (二) 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现实矛盾在观念中的反映,即“大我”与“小我”、社会与个体的矛盾关系的反映。 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与大学生个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矛盾。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个体意识较为薄弱,所以,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个体的价值观,不存在明显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他们有明确的自我观念、独立的意向性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张扬个性,追求自由,重视个人权利,甚至拒绝一切约束,我行我素,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他们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也就变得有些尖锐起来。 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个人主义倾斜。 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唯我主义”,淡忘了社会责任和义务,对前途的关注远远高于社会发展的关 注。 (三)社会特定因素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强化竞争拼搏意识、自主创业有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大行其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崇尚个性自由、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思潮促进了大学生务实进取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另一方面,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有浓烈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9 倾向。 家庭的影响 家庭 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显然,对大学生价值观中的负面表象不加以克服,就会使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社会主导核心价值体系。 因此,只有正确引导其价值观向健康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现在大学生中很多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的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无束的生活时 ,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 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作为尚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目前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 而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靠外部教育和培养,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二要靠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锻炼,提高内在素质。 (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军政训练、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育人的根本环节。 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通过课堂来提供。 德育课堂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 终,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的价值观基本内容,明确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课堂教学是各个学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育人观念,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各 项教学环境中,把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出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每个学生。 学校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避免简单教与学,应当把他们作为行动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 10 讲等多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 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学习冲浪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认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