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案例分析]学校管理案例内容摘要:

时的挽回。 这样处理迎合、迁就了学生,学校制度得不到很好的维护。 方法 4却不一样,它既能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又能维护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整个事件处理过程始终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校处于主导地位,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特点。 处理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学会倾听、尊重学生 → 集体讨论、认识错误 → 因势利导、找出方法 → 亮相道歉、维护制度。 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体现在事件发生后,该学校政教 处并不是简单下结论,而是先尊重学生,认真听取班主任和学生的意见,让他们畅所欲言。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中,尊重是一种较高的满足。 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对犯错学生的尊重,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 尊重学生就是学校管理者要把学生放在和自己一样是 “人 ”的角度去看待,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站在学生的位置来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也只有这样才是打开学生心结、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通途。 集体讨论、主动认错,体现了民主化管理,它是人性化管理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是在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基础上找出的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有效的管理办法。 学生 犯错,首先是要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认识错误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集体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承认错误是处理学生集体犯错的一种有效方法。 因势利导、找出方法,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政教处引导的作用十分重要,第三步中政教处提出的几个问题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了正面引导,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宗旨。 亮相道歉、维护制度,通过政教处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认识,既能够教育犯错者,又起到警戒其他学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法也责众,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公 正性得到了有力的维护。 这种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该校政教处对人性化管理理解的深刻性和对学生集体犯错处理的科学性。 五、反思 纵观以上几种处理方法,笔者认为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也要因时而化。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管理要人性化,但问题是:学校推行人性化管理是不是学生犯错就听之任之、不要教育吗。 如何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维护学校制度的严肃性。 如何提升学校管理的档次,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 篇三 : 学校管理的 50 个案例 学校管 理的 50 个案例 学校管理的 50 个案例 目 录 第一辑 学校发展 第二辑 用权与用干部 工作合适吗 “无为而治 ”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会议 第三辑 人事管理 23.“刺儿头 ”老师 老师的沮丧 26.“全勤 ”之争 第四辑 德育管理 发风波 ? 第五辑 教学管理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49.“涂卡评分 ”带来的尴尬 编者的话 作为一种正规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或学习发端于美国的哈佛大学,最早应用于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并获得巨大成功,后来被引入教育管理领域。 1921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出版了第一本管理案例集,奠定了教育管理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到了 60年代,案例教学法渐趋成熟并开始广泛应用。 我国自 90 年代开始在教育管理领域引入案例教学法。 据说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管理的精髓在判断,讲授只能传授知识和经验,而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案例讨论就是培育判断能力的一种模拟实践。 在案例教学法或称案例学习法 的倡导者看来,案例教学或学习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学习。 它能让学习者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成果,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对大量的 “真实情境和困境 ”,扮演多种角色 ——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者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摆脱困境,从危机案例中学习处理危机。 与纯粹的理论学习相比,案例学习摆脱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 “体验式教学 ”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费用最少的 “社会实践 ”。 不 仅如此,案例学习还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这不仅因为案例本身生动,有趣,富于挑战性,还因为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中尝试扮演各种角色 ——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普通教师或者局外人。 案例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有两个环节很重要: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是案例学习的关键。 提问的目的在于探索知识和激发学习动力。 进行案例教学或学习时要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有人从技术角度,将提问分成 10 种类型。 第一,开放式问题。 如: “什么是问题的关键 ?”“你将作何决策 ?”第二,诊断性问题。 如: “你怎样进行分析 ?”“你的结论 是什么 ?”第三,信息寻求问题。 如: “学校的规模多大 ?”第四,挑战性问题。 如: “你何以作这样的判断 ?”“说出你这样处理的理由。 ”第五,实施性问题。 如: ”如果你是该校校长,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第六,轻重缓急问题。 如: “你将按照什么顺序来 处理这些问题 ?”第七,预测性问题。 如: “根据你的分析,老教师会作何反应 ?”第八,假设性问题。 如: “如果不换老校长,这个问题还会出来吗 ?”第九,延伸性问题。 如: “从这个案例里,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第十,普遍化问题。 如: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 案 例教学或学习的目的不是给出唯一正确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案例教学或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如何去思考,如何作决策,锻炼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决断的勇气。 所以,案例学习时不要过分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甚至是否得出答案,而更应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辨和推理过程。 在案例学习中,学习者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对案例涉及的 ”命题 ”进行思考,对案例中的 “问题 ”或者自己针对案例提出的 “问题 ”进行解释和原因分析,对“问题 ”的解决方案进行推理,对推导 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质疑。 为了增加思辨和推理的深度,要多视角地分析问题,对同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 如果是一个优质学校,该如何做 ?如果是一个普通学校,会如何做 ?如果是一个薄弱学校,又会如何做 ?如果你是校长,该如何对待 ?如果你是中层干部,会如何对待 ?如果你是普通教师,又会如何反应 ?按照科层管理理论,如何处理 ?按照人本管理理论,如何处理 ?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又该如何处理 ? 为了更好地利用案例进行学习,我们提倡小组讨论式的案例学习, 3至 7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开展案例讨论。 由于学习者的 背景不同、出发点不同,分析的视角就会不同。 这样,每个人不用冥思苦想就能很快得到多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每个人的分析也会及时得到反馈、质疑。 这不仅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入思考,而且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书共选编了 50 个案例。 由于数量有限,这些案例只涉及了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 对于这些案例,我们按照学校发展、用权与用干部、人事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等栏目进行了归类。 但是必须看到,许多案例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些案例甚至是综合性的,并不仅仅是发展问题、用权问题、人事问题、德育管理问 题或教学管理问题。 之所以作这样的归类,主要是依据成书编排结构化的需要,再结合我们对案例主要特征的理解。 我们希望学习者在使 用这些案例时,不受我们分类的限制,作更广泛、更全面的分析。 对于每个案例,我们都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对案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部分解答。 但这些都只是引玉之砖。 我们希望学习者能够更加广泛地、多视角地提出更多问题,以便引发深入思考。 我们给出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只是若干分析和解答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我们的意图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发思考,甚至 思想上的碰撞,以便激发起学习者深入思考的动力。 所以,对于每个案例后的分析,学习者最好带着挑剔的眼神或者质疑的态度去阅读。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书中的绝大多数案例是在一些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这里,我们要对他们的劳动表示尊敬和感谢。 考虑到既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又要保护他们的隐私,书中只给出了他们的姓名,而没有出现他们的单位信息。 还有些案例,无法查到原始提供者,所以没有标注。 本书的编写人员包括程凤春、卢家婧、王佳、冀芳、曹原、卢家婧、冀芳还参加了统稿工作,最后的统稿由程凤春 完成。 本书编者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任 ’ 红瑚女士。 该选题是她首先提出的,在编写过程中更是不断提出有见地的建议,并对完稿时间的一再推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程凤春 2020 年 8月 于北京师范大学 第一辑 学校发展 案例 某校为争创省二级达标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计划新建教学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 7100 平方米,需要投入人民币 600 万元,按 6: 4 比例分两年付完工程建设款。 目前学校已争取到省发展计划局高中扩容项目资金 80 万元、省财政局布局调整资金 20 万元,其余500 万元需要学校自筹。 因为学校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购地、建教室,已负债 800 万元,又因为银行贷款政策调整,所以向银行贷不到款。 于是,学校专门召开 行政会议讨论筹款事项。 在会议中,有人提出可出售学校临街的 10 间 550平方米店面。 参照周边店面出售价每平方米 3600 至 4000 元测算,出售店面可筹到资金约 198 万至 220 万,扣除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税收等开支约 55 万至 60 万,实际可利用资金在 143 万到 160 万之间。 也有人主张不出售店面,建议通过集资入股方式向本校教师筹借所差工程款,然后把店面出租,用租金按照教师入股多少给老师分红。 会上,大家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A副校长和 B主任等赞同第一种方案,理由是: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发展只是口头重视,投入极少。 目前学 校负债又多,政府部门都不管,我们还为它想那么远的事情干什么 ?我们这届班子还能干多久 ?集资和分红是个敏感问题,况且办报批手续也《艮麻烦。 相比而言,出售店面省事省心。 多数人主张第二种方案,理由是:第一,可以保住学校店面,有利于学校整体管理和为学校将来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第二,学校既没有高利息负担,又能增加教师收入。 由于两种主张僵持不下,校长没有马上定夺。 会后,校长找到A和 B谈话,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劝说 A、 B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顾全大局。 A、 B两人最后同意了校长的意见。 第二次行政会 议一致通过第二种方案,并上报教育局同意和财政局批准。 思考题 ,出租学校店面这一做法合适吗 ? ,你认为校长的做法是否合适 ? ,你将如何与持反对意见的 A副校长和 B主任进行沟通 ? ,在这种情况下,你将如何解决学校资金紧张的问题 ? ,对校长的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 办学经费紧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想方设法筹款以建设和 发展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是每个学校领导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筹款,成为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案例中,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需要筹措资金,除了争取政府专项资金外,还需要自筹一部分经费。 于是,利用什么资源和途径获得经费,便成为校长面临的难题。 这不仅涉及经费如何筹措,还涉及学校领导决策、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等问题。 在讨论案例之前,首先要明确,校长的工作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实行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方式,学校被赋予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在这种背景下,校长们的工作价值取向更多 地融人了 “创业 ”的因素。 校长不再是简单执行上级命令或由国家统一调配资金管理和发展学校,而是自主办学,自主发展。 学校管理者不能因为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就维持现状,不思进取,而要勇于创新,积极进取。 针对店面出售和出租两种不同意见,校长没有马上作出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