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内部资料内容摘要:

易、迅速、彻底,目的是摆脱任何繁琐的形式主义,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真正实现普及教育的理想。 1. 简述两宋时期书院的特质。 (l)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山长与寺院的禅师。 方丈职责极为相似。 书院的教学颇似寺院之学,组织管理比较全面、规范,其教育管理水平要超过传统的私学。 (2)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 许多学术思想和著作都是在书院产生的,所以书院对古代学术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也是古代书院最大特点之一。 (3)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而且书院的建筑设施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 2. 简述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文教政策主要有:第一,书同文。 第二,行同伦 第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第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3. 简述美国现代“地方分权”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答: (1)学区是学校管理的最基层的管理机构。 美国是移民国家,移民聚集 而居,形成社区,在社区里,孩子们往往就近入学,社区又被称为学区。 学区有不同的类别,如市镇学区、县学区、城市中的学区和特殊学区等。 学区可以制定教育计划,聘任教师、校长、购买教材等。 (2)县和市镇是基层的管理组织。 (3)每个州设置州教育委员会,行使教育职权。 (4)联邦只能以民主、自由为首要原则,主要责任是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 (5)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教育管理。 4. 简述 “个别教学”的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著名女教育家铂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有如下几点 :学生都是来自未来社会共同体中的工 作者。 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需要,设置工作课程可以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 课程被划分成一个个小部分。 每一部分形成一个单元,称为“工作单元”。 “工作”的设置应经过全体教师商讨决定。 每一个单元有一主题思想 和实验室取代教室:比如地理课中的地形单元有一个工作间。 也叫学术工作间,里边有书籍、尺子和仪器,另外还有一间实验室,这里挂满了各种图片 划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年级设一导师,但几个年级常常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互相交流思想 :每个学生与导师之间都有一本工 作合同手册。 手册上铅印着某科、某日的学习问题。 学生在工作手册上回答问题。 课程采用单独进行。 道尔顿计划的本质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按其自己的速度取得,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的内容被彻底地吸收 :教师的教学贯彻在与学生的讨论中。 讨论以个别讨论为主,也可以出简报,约某部分或几个学生讨论。 道尔顿制的工作课程、个别教学、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很具体,因而在 20 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尔顿制的特点是工作课程和个别教学合同。 5 简述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 答:工业革命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以及相应 的科学知识的发展,从根本上对中世纪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建立新型的世俗化的大学成为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是: (1)摆脱教会对大学的垄断和控制,形成由国家、地方和私人等多主体创办大学的局面。 (2)将自由的学术研究和新的民主的管理体制逐渐引入大学。 (3)在古典文科和神学之外设置新的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课程。 (4)创办新式大学(如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柏林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如巴黎理工大学和日本的工科大学等)。 6. 简述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答:稷下学官门户开放,学术自 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但是,并不是毫无规矩。 学生守则的名称:《管子》中有一篇《弟子职》,据考证,“当是齐稷下学官之学则”。 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 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作了全面、详细的规定。 (1)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 (3)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总之,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 简述教育独立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 ,提出政府应拨固定教育专款,不得移作他用; 教育行政独立,各省须设专管教育的行政司,不得再将其附属于政务所之下,教育行政长官必须是具有教育素养的人担任,教育总长不可随政局的变动而频繁更换; 、内容独立,执行一定的教育方针,不受政党与宗教的干涉,反对基督教育 简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普通教育职业化对美国管理体制的影响。 答:教育职业化在 19 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为美国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确 实使劳动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教育。 但是,它也使国家和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教育和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被工商实业界不负责地利用和抛弃。 (2)教育受社会势力和思潮左右,缺乏独立性。 (3)教育工商界直接操纵而肤浅地把教育变成经济的武器,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种族)和个人的最终利益受损。 这种代价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9. 简述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 答: (1)设《五经》博士。 汉武帝仅设立执掌《五经》的儒学博士,将儒家以外的博士均排除在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儒术的地位。 (2)建 立博士弟子制。 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3)以儒术取士。 以儒术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4)视学制度。 君子视学自古有之,皇帝每次视学都要聚众亲自宣讲,以弘扬儒学。 10. 试述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的规定。 答:《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1)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设堂长一人,主持学堂教育,兼理笔墨收支等项事宜,并兼充教员。 学生在 60 人以上可置正教员或副教员。 登记账目、照料杂务,须置司 事一人。 (2)中学堂设监督一人,统辖全学人员,主管一切教育事宜。 下设教员若干人,分教各科教学;掌书一人;文字一人,专管学堂往来文牍;会计一人,负责学堂的款项出入;设庶务一人,管理学堂的各项杂务。 (3)高等学堂韵最高领导是监督,统辖全学人员,主持全学教育事务。 正副教员及掌书官均听命于教务长,文案、会计和杂务官均听命于庶务长,监学、检查官均听命于斋务长。 (4)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设总监督,总管全堂各分科大学事务。 总监督受总理学务大臣节制。 (5)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设监督、正教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