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首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简介(轻工内容摘要:

d) 人体重要尺寸提取算法 e) 结构建模及动态模拟算法 f) 服装平整算法 g) 服装虚拟缝合算法 h) perlin 噪声算法 i) 边坍塌优化算法 j)人体运动合成算法 2.系统出错率 13 次 /年; 3.系统容错性、可扩展性均达最优; 4.发明专利 4 项; 5.软件著作权 6 项 6.系统于 2020 年 7 月开发完成。 项目研发组织管理模式如下所示: 图 1 项目组织架构图 四、项目技术成熟度 中期可产业化 创意产业 系统设计组 嵌入式 系统开发组 INTERNET虚拟现实开发组 手机三维产 品 展示开发组 算法设计 开发组 数据 安全组 三维交互设计系统平台组 三维产品 数据库组 实施和 技术支持组 五、项目产业化需要的支持条件 (一)需要合作的企业 (二)投产条件 项目组正在着手努力建立福建省创意产业工程中心,希望厦门市政府提供 1000 平方米的研发场所,专门用来创意产业产品研发 (三)需投入的经费 项目总投资 205 万,目前软件研发工作已完成 80%,硬件处于图形显示芯片技术攻关阶段,再加上中试,共仍需研发资金 100 万元。 (四)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1000 平方米。 2. 为重点创意产品研发投入研 究经费,对所取得的创意成果进行奖励。 ,设立专项资金,为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户籍、租房、购车、购房等补贴。 4. 新办的创意产业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将自获利年度起五年内免征。 第六年后减按一定税率征收; 六、项目的应用范围、前景及收益 系统存在使用简便,不需要脱鞋脱衣即可看到试穿的效果等优点,可应用于高端品牌的服装专卖店、鞋类专卖店、美容美发形象设计中心、做人体整容的医院,市场范围广阔。 预计产品成功打入市场后,年创造经济效益分析如下: 预计年销售 20200 套,每套售价 3000 元。 销售收入: 20200 套 万元 /套247。 = 万元。 销项税金: 17%= 万元 附加税金: 教育附加税: %= 万 城建事业发展费: 5%= 万元 其他税费: 万元 合计: 万元 + 万元 + 万元 = 万元 税金合计: += 万元。 三、研发项目 高性能碳化硅陶瓷纤维的 工程化 项目负责人:张 颖 一、项目背景与必要性 (一)在厦门市该行业的基本情况 高性能陶瓷纤维是先进复合材料的最关键原料,主要包括碳纤维、碳化硅纤维和氧化铝纤维,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产品严禁对中国出口。 厦门大学目前进行开发的是碳化硅纤维,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与碳纤维基本一致。 厦门大学在碳化硅纤维领域与国内唯一的另一单位比较具有明显技术和设备优势。 厦门市目前无生产类似材料的企业。 厦门市新凯是一家台湾独资企业,主要生产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所用的碳纤维都是从日本通过许可的方式进口。 (二)项目的实 施对行业的作用 高性能陶瓷纤维不仅仅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发展成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集群,对我市高技术特种陶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符合福建省由传统陶瓷向高技术陶瓷转化的战略目标。 二、项目基础及已有条件 (一)人员 团队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的领导下,经过 4 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研发队伍。 2020 年被列入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目前共有研究和技术人员 49 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高级 职称 8 人;中级职称 5 人;博 士 后 1 人;初级 职称 11 人;后勤 1 人;博士研究生 10 人和硕士研究生 12 人。 从事研究开发的厦门大学特种先进材料实验室在 2020 年成为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 (二)设备及依托平台 在国家、福建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陶瓷纤维制备平台”及“高性能陶瓷纤维分析检测平台”,设备总投资约 5000 多万元。 设 备 用 途 设备金额(万元) 产地 化学合成系统 批量原料合成 168 中国 熔融纺丝系统 纤维成型 410 中国 2MeV电子加速器 纤维不融化处理 280 中国 电子束交联装置 纤维不融化处理 70 中国 碳化炉 陶瓷纤维烧结 1010 日本 预碳化炉 陶瓷纤维烧结 870 日本 氩气纯化器 提供高纯保护气氛 80 日本 预氧化炉 纤维预氧化处理 1500 日本 凝胶渗透色谱仪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试 26 美国 氧氮联测仪 氧含量测定 40 日本 碳硫仪 碳含量测定 45 日本 流变仪 流变性能测试 100 美国 万能材料实验机 纤维强度测试 48 意大利 压汞仪 孔隙率测试 48 美国 核磁共振 化学结构分析 180 美国 GC- Mas 化学结构分析 150 日本 总计 5025 (三)取得的成果 通过自主开发以及与国际合作研制形成了国际先进、国内唯一的高性 能连续陶瓷纤维的制造平台;制得的碳化硅陶瓷纤维性能接近日本同类产品水平,目前正在进行小批量生产技术的完善。 三、项目研发内容及目标 (一)项目研发内容 目前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高性能碳化硅纤维的工程化研发,同时开展连续氧化铝纤维和碳纤维的中试研发。 (二)目标 2020 年和 2020 年分别形成一种高性能碳化硅纤维的小批量生产,生产能力至少为每年 500 公斤。 四、项目技术成熟度 目前正在完善小批量生产的技术和设备,中期( 23 年)内实现产业化。 五、项目产业化需要的支持条件 (一)需要合作的企业 要求合作企业具有强大财力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几个厦门企业表示对产业化的兴趣,例如厦门钨业等。 (二)投产条件 专用厂房面积约 2 万平方米;成套大批量纤维制造设备(目前厦门大学的只能进行小批量生产) (三)需投入的经费 预计 2 亿元人民币。 (四)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产业化转化时希望政府支持项目用地 80 亩,配套设施到建筑红线。 六、项目的应用范围、前景及收益 高性 能陶瓷纤维主要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其中高性能连续碳化硅纤维是我国航空发动机急需原材料,也用于高温过滤和隔热材料。 目前国际上只有日本的碳化硅纤维实现了产业化,产品的 95%以上被美国垄断,价格为 500010000 美圆 /公斤。 但是这些产品都对中国严格禁运,因此实际上我国没有取得这些产品的渠道。 高性能陶瓷纤维对产业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可以同时带动纤维设备制造业、纤维后续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例如复合材料制造业、纤维型材制造业等)。 防御紫外线伤害的纳米 TiO2 涤纶纤维的产业化 项目负责人: 林昌健、陈鸿博 一、项目背景与必要性 厦门市的涤纶化纤行业以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我国素有“北仪征,南翔鹭”的美誉。 足见该公司的生产设备、技术和产量在南方化纤行业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我国纺织化纤企业很多,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剧烈,在竞争中依靠扩大生产规模获取经济效益已经行不通了,走增加“差别化”化学纤维,即功能性纤维的道路是企业摆脱困境,增加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温室气体无规排放,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近年来,紫外线的辐射强度逐年增加,紫外线过量辐射,可直接造成人体皮肤病变,甚至致癌。 然而,市场上防止紫外线伤害的防护用 品极少,除了价格昂贵的护肤用品外,抗紫外线的服装几乎没有。 用银胶涂复的抗紫外的晴雨伞,使用一段时间后,银胶容易脱落,失去防护紫外线作用。 而用纳米 TiO2 功能材料制造的涤纶纤维布料,具有永久的紫外线防护功能。 因此,本项目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市的纺织化纤行业以及服装、防暑用品的生产和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项目的基础及已有的条件 (一)人员-团队情况 本项目“纳米 TiO2 抗紫外纤维的制备技术”在 2020- 2020 年度获得厦门市科技计划资助,并于 2020 年 6 月由厦门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验收。 该项目由林昌健教授负责,厦大方面由教授两名、副教授一名,研究生 6 人 参加;合作单位-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方面由一名副总经理负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