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内容摘要:

了说明。 将上市公司分为亏损和盈利两类 ,通过对上述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透析 ,指出盈利企业中具有增发新股动机的公司和具有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在亏损企业中具有扭亏动机和具有夸大亏损动机的公司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主体。 《 谈资产减值的确认动机 》( 龙成长,2020) 从 管理当局的 动机出发,指出 分红动机、融资动机、减少政治成本动机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 减值计提、管理层变更 与盈余管理 ──以四川长虹为案例所作的检验 度量 》、 ( 柳青、朱明敏, 2020) 对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主要 是针对上市公司的 IPO 动机、配股增发动机以及避免退市的动机 ,对管理层变更动机的研究较少, 而在 《 资产减值核算的若干思考 》 (秦勉、陈标金, 2020) 中着眼于 经理人变更 因素 ,指出 在主要管理人员变更时企业 往往 会 倾向于 提取大量资产减值准备12 (秘密准备 ),以便在来年转回减值以提高业绩, 特别是在可以把资产的减值 责任推卸给前任经理人员时,新任高层管理者的资产减值动机更强烈。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及常用方法研究 》 (李龙星 , 2020)、 《 规范企业盈余管理对策分析 》 ( 杨汇凯, 2020) 指出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经济利益是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盈余管理是委托代理关系下信息不对称的动态 博弈过程,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 2) 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实现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计提资产价值的比例、会计政策选择的弹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方面给予说明。 《从资产减值在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地位分析》 (肖雄飞, 2020) 从资产减值制度分析,划分为决策有用性与资产减值制度与 会计职业判断与资 产减值制度下的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范与盈余管理的防范》(薛之华, 2020) 、 《 现行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 (冯星, 2020)指出资产减值中的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尤其是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诸多环节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成分的增加,在现行会计制度下 ,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较大 的弹性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企业可以选择不同时点、选择不同的重要性标准、选择不同的计提范围和不同的计提比例来确认资产减值准备。 另外 ,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大多取决于会计人员的判断 ,而部分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已非会计人员所能胜任 ,如对于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来说 ,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 ,才能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 ,这就使得外部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监督难度加大 ,为企业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法与防治对策》(王琳君, 2020)从利用资产减值实现盈余管理的应计项目出来,就资产的流动性而言,划分为利用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3)会计制度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国内学者均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和计量标准不统一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12 可选择性方面给予了说明。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与利润操纵》 (王娟、肖渊, 2020)从上市公司频繁利用资产减值造假的动因分析,客观方面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减值的规定存在问题 —— 计量标准不统一且可操作性差,会计政策存在较大的可选择性。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范与盈余管理 的防范》 (薛之华, 2020)指出由于存在以下问题①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具体说明 ,这就使企业在计提时间上出现随意性 ,势必造成企业间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 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计量模式缺乏统一标准。 多个标准 ,在不同的资产项目内又有不同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