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内容摘要:

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工作15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针灸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针灸 科专业 8 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针灸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针灸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有条件的可以跨地区进行相关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 6 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理人员应系统 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 间不少于 100 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应掌握针灸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常规和方法。 应经过针灸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针刺、灸法、罐疗、放血疗法、穴位按摩等针灸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应承担针具的修整、消毒、管理工作。 基本了解针灸科特色技术操作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进行具有针灸特色的常见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是针灸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3年以上针灸科临 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5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鼓励应用中医针灸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针灸特色诊疗技术 (非药物疗法 )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7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针灸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针灸特色诊疗 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科、皮肤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如痛证 (头痛、牙痛、颈肩腰腿痛、痛经、产后身痛、胃脘痛等证 )、中风偏瘫、面瘫、耳鸣、耳聋、不寐、郁症、哮证、喘证、月经病、产后小便不通、小儿遗尿、瘾疹、粉刺、蛇串疮等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针灸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展针法 (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灸法,耳 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 (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 ),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可根据各地域特点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 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特色服务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制定本科室常见病、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 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 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 8 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 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 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针灸理论、技术方法、针灸用具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