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学基础内容摘要:

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5)整体 效用原则 菲法 特尔菲法是美国南德公司首创并用于预测决策的方法,该法以匿名方式通过儿轮函洵征求未家意见,统计后面发给未家,供分析判断,以提出新的论证。 步骤如下: 1)确定预测题目 2)选择未家 3)制定调查表 4)预测过程 5)作出预测结论 特点: 1)匿名性 2)多数反馈 3)统计性 13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5) 组织结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16) 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其利关系的划分 17) 组织结 构的设计出发点与依掂是企业目标 14组织工作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2)权其利相结合原则 3)分工协作与精神高效原则 4)管理幅与管理层次原则 5)统一指挥与权利均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第 15 页 共 83 页 : 没有管理只能部门。 企业照由上到下的潜力划分实施指挥。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结构简单,权责分明,指挥统一,工作效率高。 但这种形式没有专业管理分工,要求生产行政领导具有多方面的管理业务和技能,每日忙于日常业务无法集中研究企业重大战略问题。 因而,这种形式使用与技术较为简单, 业务单纯,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 17.集权与分权的标志 1) 决策的数量。 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度夜高;反之,上层决策数目越多,则集权程度越高。 2) 决策的范围。 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 3) 决策的重要性。 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相反,如下级作出的决策次要,影响面越小,则集权程度越高。 4) 决策的审核。 组织中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分权程越高;如果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高,分权程度越低。 18.人员配 备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2)任人为贤原则 3)因事择人原则 4)量才使用原则 5)程序化,规模化原则 19.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取决以下因素: 1)组织规模大小 2)业务复杂的程度 3)管理部门的数目 4)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 20.管理人员来源的内容渠道的优缺点 优点: 1)管理者对组织情况较为熟悉,了解适应管理工作的过程大大才、缩短,上任后能很快进如角色。 2)选任时间较为充裕,对备选对象可以进行长期考察,全面了解,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3)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 成员的积极性。 5) 手续简单,费用低 缺点: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给公平,合理,科学的管理带来困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21.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 1) 业务培训 2)管理理论培训 3)管理能力培训 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 22.领导的影响力 1) 法定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罚权 2) 自身影响力 :品德,学识,能力,情感 23.领导理论形成的阶段 1) 性格理论阶段。 20世纪 30年代,侧重研究领导的性格,素质方面特征。 2) 行为理论阶段:产生于 20世纪 40 至 60 年代,研究领导方式,领导作用,领导方法。 3) 权变理论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迄今。 是动态研究,菲德尔提出。 领导行为效果如不好,不仅取第 16 页 共 83 页 决领导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还取决于领导环境等。 24.领导班子的构成 1) 年龄结构:新老结合,老中青结合。 2) 知识结构: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配比组合恰当。 3) 能力结构:应配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人际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专业 结构 :各类 专业成员的配合比例恰当。 25.科学用人的艺术 1)知人善认 2)量才适用 3)用人不疑 26.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职工空间距离的远近 2)职工彼此交往的频率 3)职工观念的相似性 4)职工彼此需要的互补性 27.激励过程 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从需要开始,促使内心紧张,从而产生动机,引起行为达到目标满足,紧张消除,从而又产生新的需要。 2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友爱利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9.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 1) 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如薪金,人际关系,地位,职业安定等 2) 激励因素:指与工作紧密相关的因素,如工作中成长,晋升,责任感等 30.控制系统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具有自身的目的性 3)具有较强的反馈功能 31.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1)要具有全局观点 2)应面向未来组织的发展 3)应确定客观标准 4)应切合主管人员的个别 情况 5)应有纠正措施 32.全面质量管理 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1)全面参与质量管理 2)全过程质量管理 33.企业与外部关系协调 1)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协调 2)企业于政府关系的协调 3) 企业与新闻界关系的协调 4)企业与社区的关系的协调 34.冲突给组织带来的好处 1)冲突可以使对抗双方 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避免由于长期压第 17 页 共 83 页 抑而可能发生极端状态; 2)冲突可以使组织内一些平时不被重视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使管理者及早发现并加以解决; 3)冲突可以促进新思想,好建议的产生,从而促进组织变革; 4)组织间的冲突,可以增加组织的内聚力,使组织内部成员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5)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同生存。 35.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1)回避 2)强制解决 3)妥协 4)树立更高目标 5)合作 36.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1) 信息沟通障碍:一是方式选择的不当,二是 沟通双方知识的差异,三是态度和兴趣,四是情绪障碍,五是信息过滤 2) 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一是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二是善于应用反馈,三是学会积极倾听,四是建立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37.目标管理的优越性 1)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2)能有助于企业结构的改革 3)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4)能有效的监督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38企业流程再造。 ( 1)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标志是 1993 年迈克海默与杰姆斯钱皮合著了《企业流程再造》一书。 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 验,阐述了生产流程在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新方法 —— 企业流程再造。 ( 2)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从最小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秀的服务赢得客户。 ( 3)企业流程再造的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为长期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39.计划工作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而根据组织的内外部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 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 1) 目的性:有意识合作,完成群体目标而得以生存。 ( 2) 主导性:管理职能都是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 3) 普遍性:存在于管理人员普遍之中。 ( 4) 效率性:指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他因素总额。 ( 1)目标管理是运用系统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 2)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强调职工自我管理的管理制度。 ( 3)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41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就是决策,领导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心脏,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两个以上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 1) 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 2) 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第 18 页 共 83 页 ( 1)一些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 ( 2)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与团结。 ( 3)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 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 天的实际锻炼和学习形成,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综合。 包括: ( 1) 政治素质,指领导者的政治作风和思想品德要求,是其他素质的前提。 ( 2) 知识素质,包括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 ( 3) 能力素质,包括筹划能力,抉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 ( 4) 身体素质,即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 1)物质激励 ( 2)精神激励 ( 3)职工参与 ( 4)工作内容丰富化。 ( 1)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2)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 3)适当的授权制( 4)层层控制 ( 1)目标明确原则 ( 2)重点原则 ( 3)及时性原则 ( 4)灵活性原则 ( 5)经济性原则。 ( 1)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 2)接受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 3)沟通通道的选择 ( 4)外部噪音 48.目标设立是目标管理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1)目标要略于企业当前的生产能力,保证企业通过努力实现 ( 2)保证质与量的结合 ( 3)目标期限要适中 ( 4)目标数量要适中 49.什么是决策的满意原则。 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 的决策。 ( 1)决策目标使企业达到理想要求,实力得到增强 ( 2)决策方案能够满足分析对比和实现决策目标要求,较好地利用内部资源 ( 3)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 50.什么是管理幅度。 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其影响因素是:( 1)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和能力;( 2)工作的性质;( 3)工作的类别 ( 4)管理者及其下属;( 5)组织;( 6)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 51.什么是“彼得现象”。 如何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彼得现象是指某个人提拔,表现平平后, 又被提拔,直至该管理者被晋升到某个力所末逮的高层第 19 页 共 83 页 次职位,引起组织效率下降。 防止的方法是:一是撤换;二是预先防范。 52.在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中,其知识构成应达到什么要求。 领导知识结构是指一个领导群众中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的配比组合。 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要涉及大量的业务,因而应有较多的专业知识,综合部门领导者、高层管理层主要从事决策、协调工作,因而应有较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53.简述协调及其作用。 ( 1)使人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 2)解决冲突,促进协作 ( 3)提高组织效率 四.案例分析 案 例 一: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 UPS)雇用了 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 900万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 180个国家。 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 UPS 的管理当局系统的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尽可能高的效率从事工作。 UPS的工业工程师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美中运货、暂停和取货活动都设立了标准。 这些工程师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从而给出每一位司机每天中工作的详 细时间标准。 为了完成每天取送 130件包裹的目标,司机们必须严格遵循工程师设计的程序。 当他们接近发送站时,他们松开安全袋,按喇叭,关发动机,拉起晋级制动,把变速器推倒 1挡上,为送货完毕的启动离开做好准备,这一系列动作严丝合缝。 然后,司机从驾驶室出溜到地面上,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钥匙。 他们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以每秒钟 3英尺的速度快步走到顾客的门前,先敲一下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 送货完毕后,他们回到卡车的路途中完成登录工作。 问题: 1.本文主要体现了什么管理理论。 是谁提出 来的。 科学管理思想。 是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 2.这一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中心问题是提高劳 动生产效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