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o管理体系要点概述内容摘要:

的方法作出规定。  生产和服务提供 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 必 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 使用适宜的设备; d) 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 设备 ; e) 实施监视和测量; f) 实施产品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 的 活动的实施。 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对这些过程 做出 安排,适用时包括: 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 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12 c) 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 记录的要求(见 ); e) 再确认。 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 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 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见 )。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  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 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 若顾客财 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 组织 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见 )。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  产品防护 组织应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防护,以保持符合要求。 适用时,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 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 设备 ,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 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 和 检定 (验证)。 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 (验证) 的依据; b) 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c) 具有标识 ,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 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校准和 检定( 验证 ) 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 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再确认。 注: 确认计算机软件满足预期用途能力的典型方法包括验证和保持其适用性的配置管理。 二、标准解析 13 (一) 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与开发是保证产品达到质量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手段。 产品实现的策划过程是对组织提供的产品、项目或合同的实现过程的策划,是组织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一部分。 针对产品、项目或合同进行策划的内容通常有: 确定恰当的产品质量目标。 确定实现过程,即识别并确定产品实现所需 的过程和子过程,特别要注意各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确定所需要的检查活动和接收准则。 确定适当的记录。 (二)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中分三部分进行解析 识别顾客要求包括: 1)顾客明示的产品要求 ,如: 合同、订单中标明的对 产品 质量、交付期、 交付后的 服务、价格等的要求。 2)顾客未明示的产品要求 , 指对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是必要的或不言而喻的, 如:带钢生产过程中必然要使用的铁水、钢水、钢坯的质量必须符合标准。 3)法律、法规及国家强制性标准 4) 在满足前三项要求的基础上, 组织自身附加的要求 与产品 有关要求一经评审,就形成了组织与顾客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对合同 进行评审应注意 : 1) 评审 时间: 在 向顾客提供产品 承诺之前 2) 评审 内容: a. 确定产品要求 , 包括非书面的 要求 b. 解决 (与之前相比) 不一致的问题 c. 组织 满足 顾客要求的 能力 3) 评审 目的:明确要求; 考虑是否 有能力满足 顾客 要求 4) 评审 记录:评审结果所采取的措施 5)更改:产品要求有变化时 与顾客沟通的内容: 1) 为顾客 提供 公司 产品信息(售前) ; 2) 问讯合同或定单处理(售中) ; 3) 处理顾客意见与投诉(售后)。 (三) 采购流程解析 明确采购要求(产品方面) 选择合格供方 14 a. 分类选择 b. 制定评价准则 c. 制定重新评价准则 d. 再评价,评价记录保持 实施采购(保证要求清楚、完整、适宜) 产品验证( 采购后到公司进行检验;或采购前在供方处进行检验 ) (四) 产品实现 不同组织在提供不同产品时应考虑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控制手段,以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当缺少一些作业指导文件就可能影响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有效控制时,则应编制并使用作业指导 书。 ( 作业指导书的内 容应 包括 : 技术、环境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 特殊过程: 1)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服务交付后才显现时,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特殊过程”; 组织应识别并确定本组织是否存在这样的过程。 2)我公司的特殊过程包括:制氧的提纯工序、烧结的配料和烧结工序、炼铁高炉冶炼工序中的炉缸热制度、造渣制度和装料制度、炼钢冶炼脱氧合金 化 工序和连铸浇铸工序、轧钢加热工序和精轧工序。 标识是指通过标志、标记或记录来识别产品特定特性或状态,这里提到的产品不仅是最终产品,而是泛指生产和服务提供全过程的采购产品、中间产品和成品; 产品可追溯性是指通过记载 的标识 ,追溯产品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 需防护的产品包括采购产品、中间产品和成品及包装。 组织应针对顾客要求的产品特性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在交付至顾客前丢失、破坏或降低这些性能。 组织应明确监视和测量要求, 确定为完成监视和测量活动的设备; 为保证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应按照国家或企业的标准规定, 定期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验。 三、实际运用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要求销售处要识别顾客对产品的要求, 对合同进行 评审,并且要及时与顾客进行沟通和交流,处理有关产品信息、合同处理、顾客抱怨方面的问题。 如发生顾客抱怨,销售处要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采购过程的控制强调对合格供方的选择,采购信息的收集,并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及企业的标准对采购来的产品进行检验; 公司建立合格供方档案,并在合格供方中选择使用供方;采购部通过统计技术等,定期对合格供方的能力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其进行考核。 15 相关单位编制作业指导书,各单位组织学习,全员都需 了解本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且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 我公司采用“特殊过程确认表”的形式对特殊过程进行确认,确认表上明确规定了对人员、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 作业 环境 等 的要求。 从事 与 特殊过程生产 有关 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定期参加公司组织的相关培训。 从事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标识的人员 需 严格按照标识管理规定工作,要明确产品的检验状态,不得无故不做标识。 例如:从事钢坯喷号的人员必须如实标明炉号、钢种号等,标识要清晰,便于识别;从事产品质量检验的 人员必须标明产品的检验状态,是“已检”、“未检”等。 各单位需 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 从事有关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人员要按规定要求对设备进行校验,并及时 将检验合格的设备 贴 上 合格标签,保证测量设备的准确;当测量设备出现问题时,要对以往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对任何 可能 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第六章 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 一、标准 要求  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对顾客有关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注:监视顾 客感受可以包括从诸如顾客满意度调查、来自顾客的关于已交付产品质量方面数据、用户意见调查、流失业务分析、顾客赞扬、索赔和经销商报告之类的来源获得输入。  (三体系) ISO9001:2020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 符合策划的安排(见 )、本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 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组织应策划审核方案,策划时应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 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审核的策划、实施、形成记录以及报告结果的职责和要求。 应保持审核及其结果的记录(见 )。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后续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 )。 注:作为指南,参见 GB/T19011。  16 ISO9001:2020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质量管理体 系) 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 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在适当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注:当确定适宜的方法时,建议组织根据每个过程对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考虑监视和测量的类型与程度。 ISO14001:2020 监测和测量 (环境管理体系)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