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标准操作流程内容摘要:
,以保持胃液较低的 PH 值。 ( 1)超声雾化装置及与呼吸吸入性有关的一切器具,均应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并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 2)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 一般每周更换 12 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内。 ( 3)氧气湿化瓶应每天消毒更换,湿化水使用灭菌用水,每日更换。 ( 4)引流瓶和导管使用后及时清理,消毒干燥后备用,使用前应检查以免导管中的液体返流入瓶中。 ,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1)鼓励患者咳痰、多做深呼吸;对深昏迷的患者应定时给予吸痰,促进排痰;对卧床患者应勤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及时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 2)手术病人术前应嘱咐其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 使用镇静剂。 ( 3)注意病人的体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半卧位,头部抬高 30 度,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 ( 4)加强口腔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 5)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改进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预防感染。 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 /腔隙感染。 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必须从消毒隔离,改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环节入手,落实管理措施,降低手术部位的发生。 (一) 术前 管理 ,对于择期手术额病人,术前住院日尽可能控制在 3 天内。 ,若无禁忌症,术前应嘱咐病人沐浴、更衣;尽量不进行术前备皮,如手术部位的毛发确实干扰手术时(如头部、会阴部等),应在手术当日进行备皮,并使用不损失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剃毛),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贫血、低蛋白血症;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应在术前 小时内使用,最好在切皮前 30 分钟或麻醉诱导开始时使用。 剖宫产手术应在断脐后静脉给抗菌药物;需要 给肠道准备的患者,需在术前一天分次、足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迟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扩大消毒范围。 、皮肤感染或感染多重耐药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参加手术。 (二) 手术中管理 ,环境表面清洁,尽量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术者背后传 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如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3 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 1500 毫升者,术中应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药物。 ,有效止血,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具体措施:( 1)控制好手术室内的温度,保持室温在 25 摄氏度左右。 ( 2)减少病人的暴露部位,必要时增加盖被或热水袋等。 ( 3)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 37 摄氏度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 体。 ,应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 (三) 术后管理 消毒;为患者更换敷料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如出现感染征象时,应及时采样送检,结合微生物的检验报告及患者的情况,对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 、治疗和报告。 四、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 置管前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如有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不得使用。 ,避免造成尿道损伤。 ,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 置管时 ,实施导尿术时操作者应洗手、戴无菌手套;置管过程中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尿管。 ,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碘伏消毒外阴及周围皮肤,用 %碘伏消毒尿道口粘膜,消毒时棉球 不能重复使用,防止污染,消毒程序如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包皮和冠状沟的消毒。 女性:消毒顺序参照《基础护理学》导尿术执行。 ,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三) 置管后 ,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活动或搬运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必要时采用防回流式集尿袋。 ,清空集尿袋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及收集容器。 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 ,应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大便失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避免将导管浸入水中。 ,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一般每 2 周更换 1次导尿管,硅胶尿管可酌情延长更换周期;集尿袋每周更换 2 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 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应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德患者出现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 38176。 C)/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测显示:外 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请遵照执行。 (一)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要时方可使用,使用中严密观察,尽早拨除。 (二) 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特别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管道的使用、插管方法。 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等。 (三) 感染预防措施 ( 1) 置管时,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以保持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戴 无菌手套,置管中如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 2)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敷料等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 3)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 4) 选择导管时,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 ( 5) 使用 %碘伏消毒穿刺点的皮肤。 皮肤消毒时的范围应符合置管要求,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进行置管操作。 ( 6)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及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进行置管操作。 ( 1) 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 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 2) 应定期更换穿刺点的敷料。 更换时间为:无菌纱布 1 次 /2 天,无菌透明敷料 12 天 /周,如敷料潮湿、松动、有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 3)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部位或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 (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 75%的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 ( 5) 配置好的无菌液体应在 2 小时内输入,肠外营养液要求在 24 小时内滴注完,脂肪乳剂要求在 12 小时内滴注完毕。 ( 6) 在为患者沐浴或者擦身时,应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者浸入水中。 ( 7) 输血、输 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 24 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 8)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在 48 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 9) 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触痛,有无发热、局部或全身感染的症状等,如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导管故障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 10) 医务人员应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尽早拔除导管。 ( 11) 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 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六、 胃肠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保管、烹饪和住院病房输送、 a 分发的相关制度严格管理并落实。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应洗手,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每年 5— 10 月),应开设肠道病门诊和肠道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的病人、产妇及其婴儿应进行隔离,指导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 3 次大便培养阴性时,方可感染;对易感者,特别是新生儿应进行保护性隔离。 新生儿、母婴同室。 儿科等重点科室的管理。 乳汁感染是引起新生儿腹泻的重要因素,配奶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奶具及婴儿用品应一婴一用一清洗、消毒。 、膳食科工作人员等出现急性腹泻时,应暂时调离食物处理或与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直至临床症状消失和 2 次大便培养阴性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鼻饲等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 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病人出院后应进行空气、物品、床单位等终末消毒。 七、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疖、痈、蜂窝 织炎、急性淋巴炎和淋巴结炎 及早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注意个人卫生,常洗头、洗澡,衣服应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减少抓破损伤。 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 ,勤翻身,保持 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防止褥疮产生。 (二)新生儿皮下坏疽 ,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勤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 ,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控制感染源。 (三)褥疮 ,勤翻身,保护骨隆起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摩擦及排泄物刺激; ,对于易发生褥疮。医院感染管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标准操作流程
相关推荐
速干手消毒剂。 有洗手标识。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每项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洗手及使用手消方法正确。 干手方法正确。 手套使用正确。 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扣 1分。 一人次未按规范洗手或手消毒或不脱手套接触多位病人扣1 分。 不熟悉手卫生知识,一名医务人员扣 1 分。 其他每项不合格扣 1 分。 六、治疗室消毒隔离 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科部的工作计划和要求;总结护理工作,分析讲评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教育,护理缺陷分析和疑难护理问题讨论等。 护士长每天主持 晨交接班会,听取夜班护士交班报告、评价夜班护理工作情况,布置当日工作重点。 护士长每月召开病员座谈会一次,征求病员对病区工作意见,开展卫生宣教活动。 十、 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根据医院 继续教育委员会 相关规定,由 护理部主任负责组织实施。 对每年新分配到岗的护士进行岗前教育
A、滥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B、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 C、环境污染严重 D、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包括 ( ) A、空气 B、物体表面 C、医护人员手 D、消毒液 E、医疗器械 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 ( )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某些致病性微生物 D.表皮葡萄球菌 属于高度危险物品的有( ) A、手术器械 B、心导管 C
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验收时,由药剂科通知供应室等相关人员参加,验收不合格者禁止入库。 4. 药剂科应设专门帐册,专人登记,登记内容应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日期、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5. 物品应 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 20cm,距墙面≧ 5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
,或失血量 ,可手术中给予第 2 剂。 普通手术室、产房、供应室无菌区的环境类别为 ,其空气细菌总数为≤ ,其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为≤。 其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为≤。 二、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医院经调查证实发生 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于多长时间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 A 6 小时内 B 12 小时内 C 24 小时内 D 48 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