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银行外包业务风险管理的思考内容摘要:

一段时间的现象,产生薪资保障不到位的连锁反应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外包服务的质量。 此外,外包人员构成复杂,如进行现金清分整点等业务,人员的频繁调动、人员的道德水准都会给外包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三)来自外包公司日常监管不到位的风险 外包业务移交及试运行 阶段实施方案不完善容易出现交接过程混乱,甚至引起业务处理脱节等情况;在日后的业务运行过程中,如果外包公司没有与银行保持共同的经营管理理念,未按照银行的监管要求进行管理、对外包业务组织有效的检查、对外包业务工作质量进行实质的考核,未及时对银行检查出的管理与操作问题进行深入的整改与落实,会严重影响双方有效性的沟通机制、实质性的沟通实效,导致外包人员在出现业务差错后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来自银行信息泄密的风险 银行在外包合作过程中必须向外包公司提供相关工作资料(如客户资料)等,银行业务的重要原则之一 就是为储户保密,但是业务外包了,银行与外包公司、外包公司与外包公司人员之间须签订保密协议。 虽然签订了保密协议,但是协议条款不完备、未严格执行、对外包人员约束力不强,外包人员可能将银行内部信息、客户信息、账户信息泄密,存在潜在的资金及法律责任风险,尤其银行内部信息的泄露,有可能使银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五)来自外包公司应急不到位的风险 外包公司的场地投入、设备投入、管理投入和人力投入等资源配置,往往根据自身承接业务壮大而逐步增长。 虽然外包公司能基本提供正常有序的外包服务,但是普遍存在应急 能力薄弱的现状。 外包公司的整体应急组织架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及应急措施等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导致银行在出现突发性业务发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甚至出现业务中断,造成银行声誉受到影响,更严重地会产生法律纠纷。 (六)来自外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风险 目前国内外包市场运作处于发展初期,还不成熟,相应的市场机制和调节功能都没有健全,并且外包市场的稳定性较差。 尽管目前银行在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时,尽量将双方权利义务明确,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双方都难以完全预测到的情况 、相应的解决方法或随之产生的争议,这些都没有完全写入合同中。 此外,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如发生法律纠纷,还无法充分地进行解释与解决,所以外包业务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银行外包业务风险控制 国外服务外包行业普遍十分重视对服务水平协议( SLA)的不断完善。 与银行自身完成某项业务不同,服务外包是通过外包合同条款对业务的内容、目标、管理、审查、保密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强制性约束,并受违约条款和相关合同法规的保护。 在各国相应 SLA 的严格限定下,商业银行可以对外包出去的业务实现相当程度的风险可控, 以避免内部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 业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把控好则能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目的。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商业银行开展外包业务过程中,在确立“成本效益原则”的同时,要全面兼顾“风险可控原则”、“保证质量原则”、“管理规范原则”“信息保密原则”等原则,制定全面与清晰的外包政策,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框架以及相关制度,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