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论文:我国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分析及其风险管理策略研究内容摘要:

支想法。 一般发卡行会接受适当比例的此类透支行为。 ( 2)信用卡冒用型恶意透支,简称 b2 型透支,即信用卡被他人冒用而导致了恶意透 支,而持卡人并不知晓已恶意透支行为的发生。 如拾获他人遗失的信用卡而冒用透支;利用代为保管之机而冒用透支;骗取他人的信用卡后而冒用透支等。 此类透支行为的发生,或由于冒用者使用了非法仿制技术,或由于持卡人对信用卡的使用和管理不当。 信用卡的持有者与发卡银行一样,都是恶意透支行为的受害者。 三、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上述恶意透支行为,我们依照风险管理的一般逻辑思想,从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提出防范和管理策略,以减少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发生概率,降低发卡银行的风险损失。 1. 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 发卡机构事前发现向某些类型的人群或个人经营信用卡业务可能带来风险损失,而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包括放弃或拒绝这项业务。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规避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的最重要工作是要建立严格的资信审查制度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包括如下措施: ( 1)构建科学的信用卡申请人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以可靠地甄别申请人的资信水平,以防范 a b1 型透支发生。 信用卡透支风险的防范关键是要能简便而准确地掌握持卡人的资信情况。 美国在此方面有着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在消费信贷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个人 信用资料库,银行可以随时方便地查询个 人信用档案,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是否给持卡人授信以及授信额度。 相比之下,我国在此方面的建设还很落后,有关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几乎还没开始,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极为不足,信用制度建设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建设和完善信用卡申请人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 ( 2)应用科学的资信审查方法对申卡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查,以防范 a b1 型透支发生。 申卡人的经济状况是发卡行确定其是否具有履行信用的经济能力的客观依据,是衡量申卡人能否申领信用卡的重要标准。 一方面要客观确认申卡人的财产权利,严格审查其实际资 产数量和质量与声明主张是否相符。 另一方面要对申卡人的经济实力做出准确判定,可从经营状况、收入水平、收入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认定。 现阶段,我国的信用评估主要依赖人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专审人员的素质和经验影响,缺乏评估的客观性及一致性。 ( 3)应重视提升发卡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以防范 a a b1型透支发生。 首先,发卡行应同时注 重业务规模扩张与业务风险,不能偏废一方。 长久以来,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盲目追求 “ 规模效应 ” ,过于 “ 重营销,轻管理 ” ,以发卡量作为硬性指标考核员工绩效,对申领人的资信调查流 于形式或未进行多种渠道复合核查,给信用卡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 其次,应加强员工专业能力培训,实现队伍的专业化。 信用卡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和部门协同配合,在此过程中,银行员工不仅是信用卡业务流程中的操作者,更是风险识别的判断者,因此在信用卡部门要建立起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文化,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