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文献综述内容摘要:

管理理论都非常强调管理活动 ,认为这种管理活动是建立在企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价值的资源这一基础之上的 , 而且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管理。 彼得德鲁克和巴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早期理论 ,使我们看到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这种转变适应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而也是必然的。 虽然 ,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仅仅从人事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变化来阐述人力 资源管理 ,但它毕竟将人事管理理论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 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十几年来,学者们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在成倍增长。 纵览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文献, 我们归纳出三类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别称为战略的、描述的和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 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内核是“ 适配”。 适配的思想起源于生物进化论,认为处于充满风险和变化的环境之中的生命体, 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能与所处的环境状态相 一致。 这一思想被引入后,学者们便着迷于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环境、战略等相关要素间的适配,并相信良好适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 1984 年, 迈尔斯和斯诺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适配的理论模型。 根据不同的战略对企业组织的不同要求,迈尔斯和斯诺为每一种企业战略设计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 ( 见表 1 ) 2. 描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描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描述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性框架,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可能结 果进行广泛的分类。 这一类理论强调开放系统,力图将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更宽泛的研究领域,并表述一些相互关系。 其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变量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无法提示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 由拉特格斯大学的兰德尔舒勒教授 提出的 模型则是描述的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 代表。 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不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扮演特定的角色, 高层管理、直线经理和 员工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因此,舒勒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包括内 部环境、 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责任者、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直接目 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 标。 3. 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这种理论或模型的主要特点 是它们在方法上更为规范, 常常建立在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 由沃尔顿提出、阿瑟论证的控制与承诺模型和德莱瑞、多蒂提出的市场型与内部型模式便是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范例。 阿瑟以分权化的决策制定、员工参与计划、一般培训、技术员工的比率、每个管理者临近员工 的数量、 企业主赞助社会活动的数量、公平程序、工资、利益和奖金为研究变量,对美国 家小型钢铁厂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并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这家小型钢铁厂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最终可分为两种类型:“控制模式”和 “承诺模式”。 阿瑟指出,尽管理论上我们有多种多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实践中只存在两种选择控制模式或承诺模式,而控制模式与承诺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上截然不同。 总的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承诺模式注重将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相联系,以产生理想的员工行为和态度;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控制模式目的在于减少直接劳 动成本和强迫员工服从特定的规则和程序以提高效率。 四、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 发展 1. 我国古代人事管理的思想。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事管理的思想,有关人才的重要性、如何选拔人才、如何使用好人才等方面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例如:关于人才的重要性,唐太宗的名言“为整治要,唯在得人”就把“得人”看做“为政”的关键。 2. 我国近代的人事管理的概况 鸦片战争后中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时的人事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一下大型的企业开始学习引进泰罗的 科学管理的方法,开始对人员进行比较规范的管理。 3.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确定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时期我国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