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_图文内容摘要:

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理论方面 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成本理论 、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 、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 (二) 实践方面 、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三、参考学时 学总时 72 学时 14 四、课程学分 4 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学的一些预备知识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经济模 型;掌握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需求、供给弹性的分析了解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 [教学内容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经济学学派介绍等。 、供给与市场价格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蛛网理论等。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在第一章分析的需求和供给如何决定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需求理论,探讨决定产品需求的消费者行为,说明需求曲线的理论依据。 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效用理论、消费者偏好以及无差异曲线;掌握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和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并通过对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学习、理解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 [教学内容 ] :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 第三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从供给方面研究生产者行为,在实物形态上分析产品供给状况的决定以及变化,主要介绍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者均衡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的区别;认识并理解生产的规模收益;掌握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与范围经济的基本理论。 并掌握运用生产理论分析企业的具体生产决策的能力。 15 [教学内容 ] :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可变比例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等产量线;等成本线;投入的最优理论;生产的扩张等。 :规模报酬;范围经济等。 第四章 成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继续从供给方面研究生产者行为,在货币形态上分析产品供给状况的决定以及变化,主要介绍成 本的定义和分类,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生产规模以及学习效应等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对上述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 [教学内容 ] :厂商短期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 ,包括: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第五章 市场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在研究了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在各种市场条件下,为了取得利润极大化,厂商如何组织生产与销售。 如何确定价格与生产。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及其相 互关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了解并掌握各种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 [教学内容 ] :市场划分的标准;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部门需求与厂商需求;厂商收益等。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和厂商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市场非价格竞争。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和寡头垄断厂商的决策模型理论。 第六章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在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价 格与使用量决定等基本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了解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理论。 16 [教学内容 ] :要素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供求等。 :劳动的供给;均衡工资与工资差异;垄断条件下的工资等。 :资本需求;资本供给;利息的决定;利润的决定等。 :土地的供求与地租的决定;转移地租;级差地租;准地租与经济租金等。 第七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 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一个社会所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供求数量,怎样在相互作用下趋向全面均衡。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利用及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了解该理论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 [教学内容 ]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投入 — 产出模型等。 :福利经济的社会目标;庇古的福利命题;帕累托最优;公平与效率等。 第八章 政府与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市场运行和调节的效率、市场失灵的 表现和原因以及政府的作用和政府失灵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分析“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得手”这两种资源调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认识效率、公平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市场有效性的前提;市场失灵的表现等。 :政府的有限作用;公共决策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官僚行为;寻租行为等。 第九章 宏观经济计量与核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总量概念、 GDP的核算和国民经济均衡运行条件。 掌握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的概念、 GDP核算的 支出法和收入法、国民经济运行的收入循环流程图和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 17 [教学内容 ]。 :国民收入帐户;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 : GDP、 GNP、 NNP、 NI、 PI、 DPI。 GDP的评价 第十章 产品市场均衡:凯恩斯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产品市场的收入决定模型,要求学生掌握消费和储蓄倾向、消费理论、投资、资本及资本边际效率的基本知识,能通过公式法求得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 掌握利用 45度线建立简单的总需求模型的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 :古典经济理论;萨伊定理;凯恩斯革命。 :消费、储蓄与收入;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理论等。 :资本边际效率;投资需求曲线;乘数原理与投资乘数等。 第十一章 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强调总需求变动对国民产出的作用,但实际上总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总供给的变化,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关于总供给对 国民产出的决定理论。 [教学内容 ]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技术水平等。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等。 :税收对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税收对资本投入的影响;拉弗曲线等。 第十二章 货币的供求与货币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的供给机制、货币需求及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了解从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到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脉络,了解并掌握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教学内容 ] :货币及 货币供给;有价债券;股票等。 :存款准备金;多倍存款创造;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等。 18 :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 :交易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对货币的总需求。 :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托宾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等。 第十三章 产品 — 货币市场均衡: ISLM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 IS、 LM曲线的推导,了解 ISLM模型分析方法时如何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修正的,并通过建立 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 IS曲线。 LM曲线。 、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及其 发展。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经济周期的特征、类型以及周期理论的演变;了解经济增长的特征、源泉及基本增长模型。 [教学内容 ]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经济周期的类型。 :创新理论;心理自生周期理论;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理论等。 :卡尔多周期模型;汉森 — 萨缪尔森模型;希克斯模型等。 :名义粘性;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 :哈罗德 — 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增长极限论。 19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讲授通货膨胀的概念、衡量、类型、原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要求学生掌握通货膨胀的概念、衡量、类型、原因、对经济的影响,掌握滞胀和菲利浦斯曲线的概念。 [教学内容 ] ,包括:通货膨胀的概念与衡量指标。 ,包括: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包括: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包括:抑制总需求;稳定总供给及其他对策。 第十六章 失业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讲授失业的概念、衡量、分类及原因,同时介绍自然失业与非资源失业的成因及对策,并具体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失业的概念、原因及对经济的影响,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失业模式及治理对策,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消除滞胀,实现经济增长。 [教学内容 ] :失业的概念;奥肯定律;失业的分类。 :自然失业率;降低自然失业率的对策;降低非自愿失业的对策等。 (二)学时分配与比例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 第一章 导论 4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 4 第三章 生产理论 4 第四章 成本理论 4 第五章 市场结构 8 第六章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4 第七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4 20 第八章 政府与市场 4 第九章 宏观经济计量与核算 4 第十章 产品市场均衡:凯恩斯模型 4 第十一章 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4 第十二章 货币的供求与货币政策 4 第十三章 产品 — 货币市场均衡: ISLM模型 4 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8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理论 4 第十六章 失业理论 4 合 计 72 六、教学建议 (一) 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1.《经济学》是 人力资源 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回顾和巩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深入浅出,减少枯燥的数学推理,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要反映经济生活的新动向,采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开展教学。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本课程教 学内容面广量大,且有大量的公式和图表,为提高教学效果,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为此必须认真制作 CAI 课件,并掌握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技巧。 (三)作业量与质的要求和对学生自学的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在讲授完各章节内容后都要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题目应根据教学基本要求选择,学生要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对作业要评分并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教师要安排一定课内时间用于对作业的点评及讲解。 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次课后应对学生提出自习要求并作适当检查。 ( 四 )教材 选用 教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缪代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4 月 21 主要参考书 《微观经济学》 叶德磊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7 月 《微观经济分析》 黎诣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10 月 《宏观经济学》 石良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7 月 《西方经济学》 许纯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5 月 《经济学原理》(中国版) 卢 锋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4月 七、教学评价 (一)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 经济学 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教学过程评价 ,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平时考查;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三) 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作业( 15%)、期中考试( 15%)、期末考试( 70%)三个部分组成。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通过考核达到培养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