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质量管理学--制造业案例150例22857字投稿:阎矔矕内容摘要:

正措施处理单》上面在 “纠正措施 ”栏内只填写了 “对该组组长进行了罚款处理。 ” 案例分析; 这种情况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常出现.很多企业的领导往往把罚款作为纠正措施,这是不时的.应该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本案违反了标准 “ ”的 “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的规定. 案例 77 在销售科审核员想了解今年合同的履行情况,审核员问经理: “今年有没有发生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发生变更的情况。 ” 经理说; “这种事情是会常发生的,因为市场变化大大,我们得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由于我们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 老客户,大家很熟悉、如果他们对产品要求有什么变更,可以直接找相关的车间联系更改, 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我们一般就不过问了. ” 案例分析: 当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该使各相关部门知道这种变更,而不能让顾客擅自与车间联系。 本案违反了标准 “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的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的规定。 案例 78 在审查配料车间设备档案时,审核员看到《设备分类登记表》上 1#搅拌机的编号表示它是属于一类设备,而同样 的2#搅拌机却属于二类设备. 审核员问: “为什么这两台相同的设备属于的类别不同。 ” 车间工人回答; “我们也不知道。 这事儿得问设备科去。 ” 在设备科,审核员在查阅《设备保养管理规定》时。 看到一类设备属于重点保养的设备,而二类设备属于一般保养的设备。 对此,审核员间设备科长: “1#和 2#搅拌机是否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保养。 ” 设备科长说 “我们都是按二类设备进行保养的。 因为刚建厂时我们厂只有一台搅拌机,因此按照一类设备管理,生怕因为故障造成全厂停产。 后来我们又增添了 5 台搅拌机,因此就按二 类设备保养了,这样可以降低质量成本、至于设备表示类别的编号我们就沿用下来了,没有再动它。 ” 案例分析; 相同的设备,但在设备分类登记表上所属的类别不同,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既然形势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文件规定也应进行必要的更改。 应将《设各分类登记表》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更改。 本案违反了标准 “ 文件控制 ”的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中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的规定。 案例 80 企业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产品标准》规定 A产品的吸光度值为 0. 4 以下,但是为了严格控制质量,企业还编 制了《内控标准》,它规定吸光度值为。 审核员间检验室主任: “如果产品的吸光度实测值为 ,产品是否是合格品呢。 ” 检验室主任回答 “当然是合格品,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按企业标准的规定值出厂的。 ” 审核员又问 “如果产品指标低于内控标准的要求,你们还采取什么纠正措施吗。 ” 检验室主任: “不用采取措施。 ” 审核员: “那么内控标准有什么用呢。 ” 检验室主任: “为了严格控制质量呗。 ” 案例分析: 如果企业对外宣称产品按企业标准出厂的,上述吸光度值为 0. l的产品为 合格品、但是如果按照内控标准要求,这就属于不合格品。 内控标准严于企业标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用内控标准来控制产品质量,就应对吸光度值大于内控指标的产品,进行返工以达到内控标准要求,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内控标准的本意。 按照内控标准的要求,本案违反了标准 “ ”的要求。 案例 81 审核员在生产车间查阅生产记录时,看到 10月 8 日的记录中在 “问题及处理意见栏 ”内填写有 “原料 Ca 严重吸潮,板结厉害 ”,但是没有处理意见。 审核员间: “这批 Ca怎么处理了。 ” 车间主任说: “由于我们原料供应紧张,只好用这批料了,我请示了生产部长,他同意用这批料,好在制成产品后检测还是合格的。 ” 审核员问: “按照进货检验标准,这批 Ca算合格品吗。 ” 车间主任: “当然不是合格品。 ”但车间主任不能提供生产部长同意使用的证据。 案例分析 本案违反了标准 “ 不合格品控制 ”的 “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的规定。 案例 87 某厂主要承担顾客带料加工的线路板焊接、组装任务。 其生产作业指导书规定在调试工位上应铺导电地毯,调 试工在工作时应穿导电拖鞋、戴导电手镯。 审核员在检查现场时发现有导电地毯,但是调试工穿的是普通拖鞋,而且未戴导电手镯。 审核员问工人: “是否知道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 工人说: “不知道 ”。 这时车间主任过来说: “作业指导书就在我的桌子上,他们随时可以过来查看 ” 案例分析; 既然工人说 “不知道 ”,说明对工人的岗位培训没有到位.这违反了标准 “、意识和培训 ”的 “b)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的规定. 案例 88 审核组在供应科检查 9 月份的进 货记录时,发现连续三批进货的包装油出现批量不合格,但是检验科均按规定办理了让步接收、审核员在检验科进一步查看这三批瓶子的进货验证记录时发现,这三批包装瓶均是由于瓶高度较标准要求高了。 质检科长说: “以前这种瓶子从未发生过此类事情。 ” 这时在一旁的供应科长突然想起来说: “因为这些瓶子在压盖时老是盖不严实,因此生产科要求把瓶高增加 0. 5mm,这事儿我们忘了通知检验科,结果他们仍然按老的标准进行进货验证。 ” 案的分析: 既然检验标准发生了变化,就应按规定用书面文件通知检验科. 本案违反了标准 “ ”的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 案例 89 某厂《焊接工艺规程》规定所使用的焊条应在使用前在仪箱中以 60℃ 烘干 2 小时才能使用。 审核员打开烘箱门时看到有两包焊条没有打开原包装就放在烘箱内了. 审核员问; “这样能烘干吗。 ” 车间主任不好意思地回答: “这个供用原来是放在食堂烤面包的.这次由于要审核了临时做到车间,工人就这么把焊条放进去了。 ” 案例分析: 既然编创了工艺规程,就应该严格按规程办。 现在许多企业仍然停富在为认证而认证,临时在认证前忙乱,补记录、当然在现场审核时就会出洋相。 这里对焊条的烘干,应该将包装打开,否则失去烘烤的作用. 本案违反了标准 “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的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 ”的规定。 案例 971 在某制鞋厂进行审核时,审核员根据原轻工部标推《胶粘皮鞋》( QB 1002—90)的检验规则 “成品外观质量要逐双检验;物理机械性能应每月随机抽取 3 双鞋(耐折、耐磨也可用同批成型底)进行试验, 先进行剥离强度试验,然后做其他试验 ”的规定,要求受审核方提供每月抽检剥离强度的试验记录、质检科长说: “我们公司没有做剥离强度试验的设备,该地区也没有可以委托做试验的机构。 ” 案例分析 工厂没有做剥离强度试验的设备,说明检测手段不齐备,工厂应采取措施以满足.本案违反了标准 “置的控制 ”的 “组织应确定用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要求提供证据。 ”的规定。 案例 98 在质量管理部审核员问部门经理: “你们是如何在公司内建立沟通过程的。 ” 经理说: “我们主要是通过每月的质量例会来了解情况。 ” 审核员: “每个月就一次。 ” 经理说: “我们公司人手少,质管部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公司对外宣传的工作,简直忙不过来.有 时连一个月一次的例会也难以保证. ” 审核员问: “你们对于公司其他部门的工作有没有例行的检查制度。 ” 经理答: “有时候我们也常下去看看。 ” 审核员: “到下面检查有没有规定检查哪些内容,有什么记录没有。 ” 经理: “没有特定的检查项目,发现问题一般当时就解决了,没留什么记录. ” 案例分析: 质量 例会和管理部门对所管辖部门工作的例行检查,都是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控制的有效方法.既然公司对此作出了规定,就应该严格执行。 尤其是例行检查,应该形成制度化的规定.例如可以规定检查时间间隔、检查方法、编制检查表等.如果工作仅限于一般的号召,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则不会有好的效果。 本案违反了标准 “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的 “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 ”的规定。 案例 103 加工车间有一台金属喷漆专用设备。 审核员发现在该设备上正在对一台机壳的止口位置进 行喷涂,机壳外用粉笔写着“喷 ”。 车间主任说: “我们有时会发生止口加工超过规定尺寸的现象,机壳是大型铸钢队轻易报废损失太大,因此就用这台设备进行表面喷涂一层金属,再加工到规定尺寸。 ” 审核员要求看这台不合格品的处理单,主任说: “这种处理方式已成惯例,不用按常规填写不合格处理单. ” 案例分析: 本案违反了标准 “ 不合格品控制 ”的 “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 „„”的规定。 案例 l04 某建筑装饰构件厂设计室,审核员想了解设计室工作流 程。 设计室主任说: “我们一般是由销售部业务员带回客户的需求意见,意见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勾画的草图然后我们根据这些意见出效果图,经我们设计评审后由业务员带给顾客,如果顾客满意则由业务员与顾客洽商合同、如果合同签定了,则我们再根据合同和效果图的要求设计模型模具交车间生产。 ” 审核员想了解设计评审是如何进行的,设计室主任拿来的9 月份的 4 项设计效果图和相应的设计评审记录、审核员看到参加评审的人员有设计室主任、设计员张 XX和李 XX。 审核员问: “为什么没有销售部业务员参加评审。 ” 设计室主任说: “我们过去一直是这么做的,一般业务员看一下效果图就行了。 ” 审核员问: “有没有业务员对效果图不满意的时候。 ” 设计室主任说: “有时候也发生过,不过我们很快就把图改过来了。 ” 案例分析: 这是对设计输出评审的问题.违反了标准 评审的 “评审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 ”的规定。 项目的技术要求主要是业务员带回来的,他当然应该参加设计输出的评审,并保留他参加评审的意见的记录。 案例 108 某铝型材工厂,生产中先将铝锭熔化后加入 一些其他成分,再浇铸成铝棒送往型材车间拉制成型材.在铸铝车间,审核员看到 7 月 5 日的不合格报告上有 10 根铝棒被检验员判为不合格,原因是棒材表面有裂痕.但是质检科长认为不会影响后续挤压成型的型材质量,于是批准作了让步接收。 在拉制车间对于拉制成的铝型材是进行抽样检验,对这批让步放行的铝棒进行加工后,检验员没有提供对该批铝棒拉制成的型材检验记录。 案例分析: 由于是对不合格的铝棒作了让步接收,因此对后续的检查应该从严,即对用该批铝棒加工的型材,应 该百分之百检验,以确保质量。 本案违反了标准 “ 不合格品控制 ”的 “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 ” 案例 109 在装饰构件厂质检科,审核员看到 7 月 8 日和 8 月 1日的两张《纠正措施处理单》,第一张单子上对不合格事实的陈述为:当日生产的构件出现 50 件的批量不合格,主要是构件尺寸不对。 原因是模型工将模型尺寸看错所致;第二张单子上的不合格事实陈述与第一张的事实差不多,也是将模型尺寸看错导致产品出现批量的不合格、而两张单子上采取的纠正措施都是 “已经返工,并且再检验合格。 ” 审核员问车间主任: ”为什么 两次出现的错误都一样。 ”主任回答: “对于模型工序我们没有专职检验员,都是模型工对照图纸自检.可能工人自己干活时间长了,脑于疲劳造成看图错误. ” 案例分析: 两次纠正措施都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