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指导性建设规范内容摘要:

修课涉及的学科仅仅是人文方面 , 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选修课非常少或者限选。 当前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看人设课”或“有课无人”的现象,即教师能上什么课 就开什么 课, 或因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而不开设应该设置的课程。 要么,先开设某门课却面临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而临时找人顶替等情况。 另外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课程开发中应有的权利、责任和创造性,未能充分考虑当前高职学生的自身能力及素质,无法在降低起点、减轻负担、适合职教、改革教法和学法方内有所突破,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专业课程设置需求 表 3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与能力要求调查表 请根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选择合适的选项,并在相应的表格中 打“√”;在“设置原因”相对应的表格中填写相应内容;在“能力要求、难易程度、使用频率、适合岗位”表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课 程 课程性质 难易程度 工作中使用频率 选修课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实训课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1 仪容仪表(%) 100 100 100 2 外语能力(%) 50 25 25 25 75 50 50 3 计算机应用 知识(%) 72 28 50 50 65 35 4 沟通能 力(%) 5 53 17 25 15 45 40 100 5 文学知识(%) 20 70 10 13 87 26 74 6 历史知识(%) 95 5 3 97 76 24 7 旅游企业财 务知识(%) 86 24 54 45 12 88 8 导游知识(%) 45 54 32 68 86 14 9 建筑知识(%) 90 8 2 48 52 20 80 10 旅游美学知识 (%) 59 30 11 33 57 10 24 62 14 11 地理知识(%) 29 60 11 14 86 30 66 4 12 礼仪规范(%) 100 16 84 100 13 景点导游(%) 45 55 10 87 3 94 16 14 活动策划(%) 20 40 40 60 40 87 13 15 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 13 22 65 45 54 48 36 16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指导性建设规范 (建议稿 ) 2020 年 4 月 16 16 餐 饮 服 务 与 管 理(%) 92 3 5 25 75 9 91 17 旅游市场营销(%) 40 60 55 45 64 36 18 景区景点管理(%) 100 67 33 13 37 50 19 景区环境保护与监控(%) 45 55 50 50 88 12 20 景区安全防范实务(%) 76 12 12 25 75 47 53 21 景区质量标准要求(%) 100 20 80 33 67 22 人力资源管理 35 65 13 87 46 54 23 景区资源调查与评估(%) 16 30 64 10 90 22 78 24 景区(点)康乐服务与管理(%) 10 20 70 20 80 53 49 8 25 植物绿化技术(%) 66 34 34 66 8 12 80 26 景区规划(%) 73 27 79 21 34 9 57 27 数据统计(%) 100 86 14 15 23 62 28 景区服务 与管理(%) 100 36 64 90 10 29 平面设计(%) 100 89 11 3 97 30 园林规划设计(%) 97 3 88 12 10 90 注:表格中所填比例为此选项被选的比重 被调查者对每项课程的课程性质、学习这门课程时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在工作中的使用频率进行了判断和选择。 表格中反映出,景区对仪容、礼仪和沟通等个人 涵养要求较高,在专业素养塑造方面,景点导游、活动策划、商品开发、市场营销及景区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必不可少。 这张表格为我们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部分被调研 景区的负责人认为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会涉及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但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广 度,而不注重深度,使该专业有自己的特色; 这个专业应该加重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 相关的 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应有侧重点,有明确的培养方向; 实习期应由集中实习为分阶段实习。 企业方和专业教师反映都说明了景区类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需求,而不应以学校 本身作为立足点。 专业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 专业目标实现应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 专业发展规划总则的建立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重要的行动准则。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指导性建设规范 (建议稿 ) 2020 年 4 月 17 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只有 少数 编写了专业建设规划书。 专业规划书应 由领导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制定 ,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 规划书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教改。 可见,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景区类专业而言,并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学生管理 ( 1) 职 业规划:被调查的 几 所院校都针对学生开设了开展职业规划的讲座。 多集中在教学的最后一年,个别会在第一学年和最后一年都开设。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 ( 2)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所有的院校 都 会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 但多集中在导游资格证书和酒店方面的资格证书 ,这 也导致了很多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的学生就业选择时流向旅游行业 的其他 领域。 ( 3) 毕业生跟踪服务:被调查院校中的 绝大多数 会对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与服务,跟踪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 4: 表 4 毕业 生跟踪调查与服务的主要内容 岗位的适应性 工作态度 工作业绩 工作问题 学校知识的应用 其他 选择比例% 100 66 66 100 66 0 师资力量 教育的必备条件是师资、教材和教学设施 , 其中教师是灵魂、核心 ,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 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设施、设备等问题才能逐一得到解决。 调查中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教师的数量总体上欠缺,资力不深,从职称上看,讲师级别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 52%。 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 26- 35岁的中青年教师。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指导性建设规范 (建议稿 ) 2020 年 4 月 18 图 5 表明, 当前 景区类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总体上较高,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到了 92%。 但是这些专业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缺乏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 , 教学内容只能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研究领域 , 与专业现实结合不足 , 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 ,不能充分体现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 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实训基地 景区类专业教学的实训基地 , 就是围绕着教学发展目标 , 按照景区类相关行业或岗 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 图 4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教师职称分布 0 10 20 30 40 50 60 助教 讲 师 副教授 教授 职称 图 5 景区类专业教师学历构成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本科 硕士 博士及以上 学历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指导性建设规范 (建议稿 ) 2020 年 4 月 19 被调查的高职院校的景区类专业全都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实训基地。 目前景区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 ( 1) 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室是针对景区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模拟实操培训 , 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 一是校内设立的各种专业实训室,如浙江旅游职业 学院从实际出发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了景区博物馆 , 包括多媒体导游实训 , 旅游景区动态和静态展示 , 景区卡口服务与管理 , 景区解说系统和工艺品部分展示 , 常见岩石、矿物和植物标本展示 , 目的是满足学生对景区认知实训的需要。 二是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 这点在景区类专业中并不多见。 被调查的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教师认为应建立景区实训室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导游实训室和景区规划实训室。 分别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 95%和 83%。 而植物养护实训室和旅游资源实验室两种类型的实训室选择比例很少。 ( 2) 校外实训基地:景区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 校外的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岗位实训。 根据旅游黄金时段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实习锻炼 ,能 够收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的效果。 二是毕业实习。 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全面系统地运用到具体实习工作中 ,对市场竞争、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产品开发销售以及旅游业发展动态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进程。 目前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 1)思想上重视不够,资金上投入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景区类专业毕业人数不多,在实训方面,无需像酒店专业那样要求高,首先在思想上对该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资金上投 入不足,造成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小,设施设备不足的局面。 也有一些院校思想上很重视,但苦于资金有限,无法展开手脚。 ( 2)校内实训设施落后,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景区类专业的实训设施陈旧简陋且更新速度慢 ,难以满足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需要。 同时,部分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于学生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主要靠实训教师个人及学生自己联系,缺少稳定性和可控性。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指导性建设规范 (建议稿 ) 2020 年 4 月 20 ( 3)重硬件、轻软件建设 一些设施设备条件良好的实训教学基地却没有严格的实训环境,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反映专业实 训要求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规章等教学文件,同时,学校也缺乏完善的实训考核体系。 ( 4)实训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实训效果 各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高质量的专业师资较为缺乏。 大多没有经过国内外景区工作实践的磨炼。 这些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模式,擅长于理论而疏于实践环节和具体操作。 所以,既有教学素养又有旅游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对于教师总数所占的比例还不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实训环节的教学仅仅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偏离了实训的目的,从而影响了实训效果。 ( 5)市场沟通不够,校企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很多旅游景区 对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这一专业还不甚了解,只知道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不知道有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因此引进人才时只寻找旅游管理或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没想到引进更适合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岗位的专业人才。 但所走访的景区大多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均愿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合作关系。 因此,高职旅游院校的景区类专业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多多宣传自己,同旅游景区多交流,打开专业市场。 四、 专业 建设发展建议 (一)专业调整建议 目前旅游管理方向 的人才培养 不明确, 与 旅游管理类 其他专业 的关系较模糊 ,很多时候成为“万能专业”(综合类高职院旅游专业分类不明晰不具体,开设旅游管理方向有的是定向培养酒店管理类学生,有的是景区、旅行社、酒店的综合)。 事实上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应当依据市场发展来调整专业目录,建议保留旅游管理方向,主要适用于因行业发展而开设新专业时的机动需要(如会展策划、休闲服务与管理等,可以括号形式出现挂在旅游管理方向后面)。 就高职院 校 旅游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而言,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