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湖南农村15~35岁自杀死亡者社会心理解剖研究内容摘要:

识别与管理。 这些干预方法可能是减少湖南农村地区 15~ 35岁人群自杀死亡的合适的策略。 我们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支持在农村社区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多水平理解和预防青年人自杀。 社会心理解剖研究是通过与知情信息人访谈的形式,全面地获取死亡者生前的相关信息,从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重新构建死亡者死亡状 况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综合的回顾性的研究方法。 自杀行为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行为,对于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探讨一直是医学乃至社会学界感兴趣的话题,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由于自杀者死亡后难以获取真实信息,致使自杀死亡的原因以及危险因素研究长期以来未得到很好地开展,而且 15~ 35岁人群是我国自杀死亡的高峰群体,自杀死亡成为这一群体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因此,本文拟采用社会心理解剖方法,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 目的:描述湖南农村 15~ 35岁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相对危险;比较不同性别各危险因素对自杀死亡的作用:为农村社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象与方法:根据单纯随机抽样原则,从湖南省 88 个县中随机抽取 5个县,对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建立的死亡登记信息系统中 ICD10编码为 X68~ X84, Y89,且死亡时年龄为 15~ 35 岁、死亡日期为 2020 年 9月 1日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所有自杀死亡者进 行了社会心理解剖研究。 自杀死亡者共 121 例,其中,男性 63例,女性 58 例,均被当地医院或公安部门确认为自杀死亡。 对照样本来自于农村社区一般人群,按 1: 1 匹配相同性别、相近年龄( 177。 1 岁)的配对原则,在自杀死亡者生前居住的邻村随机抽取了常住居民 121 名作为对照样本。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 社会心理解剖方法,对于每一对配对个体,分别与 4名知情信息人访谈,细致而周密地获取自杀死亡者以及对照者相关信息。 知情信息人为个体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或邻居,每次访谈 2~ 4小时。 本研究均获得信息人的知情同意,并且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 内容与工具 一般情况,包括:( 1)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生育状况、宗教信仰、既往自杀未遂史、躯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史等。 ( 2)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庭其他成员的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史以及吸毒、赌博、酗酒、卖淫 /嫖娼、犯罪等社会病态行为问题、家族自杀史、家里储藏农药情况。 ( 3)社区情况:包括社区是否存在接受教育困难、交通不便、就医困难、贫富差距大以及吸毒、酗酒、赌博、迷信、犯罪、虐待配偶或儿童等病态行为问题。 自杀死 亡者自杀行为特征:具体包括自杀的日期、时间、地点、自杀方式、自杀的隔离性、自杀意愿的透露、自杀计划、后事安排、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过去自杀未遂史以及自杀者院前救治情况等。 社会心理应激:采用 Paykel生活事件量表以及 Duke 社会支持量表对个体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评定。 人格特征的评定:采用 Dickman 冲动量表、 Moos 应对技能量表、 Beck绝望量表以及 Spielberger 特质焦虑量表对个体的冲动性人格特质、应对技能、绝望水平以及特质焦虑水平进行评定。 使用 DSMⅣ 轴 Ⅰ 临床定式访谈诊断问卷研究版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采用 DSMⅣ 轴 Ⅴ 大体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个体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的损害程度。 统计分析方法:通过 建立多变量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在控制混杂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下,进行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的分析, PhReg 程序被使用。 结果: ( 1) %( 80/121)的自杀死亡者服农药自杀,主要为甲胺磷高毒农药, %( 12/121)采取了自缢的方式, %( 9/121)为溺水方式, %( 6/121) 为跳楼方式,男女自杀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 P=);自杀高峰月份为 5~ 7月份:女性自杀日期在上旬的 4号有集中趋势( r=,P),男性自杀日期无集中趋势( r=, P);女性自杀时间在上午 10 点有集中趋势( r=, P),男性下午 4 点有集中趋势( r=, P);自杀死亡者 %( 69/121)选择在死者家中自杀,且 %( 72/121)自杀死亡者自杀现场无 人。 ( 2) %( 36/121)的自杀死亡者自杀前明确地告诉亲人或朋友自己的自杀意愿; %( 39/121)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前作了后事安排: %( 69/121)自杀前有自杀计划; %( 34/121)留有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 %( 18/121)的自杀死亡者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有自杀未遂史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X2=,P=)。 ( 3) %( 62/121)的自杀死亡者被发现后已经死亡,未送往医院实施抢救; 59人自杀事件被发现后,被送往医院抢救,其中 10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49 人被发现后获得初次救治的时间中位数为 30 分钟。 ( 4)121 例 15~ 35 岁自杀死亡者有 63 人符合 DSMⅣ 轴 Ⅰ 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 %( 63/121),男女自杀死亡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 P=);最主要的精神障碍为心境障碍(现患率为 %),其次为精神分裂症(现患率为 %)和物质使用障碍(现患率为 %)。 对照样本中有 4 人符合 DSMⅣ 轴 Ⅰ 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现患率为 %( 4/121),对照样 本男女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5)%的农村自杀死亡者生前一年内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平均每个自杀死亡者发生 件负性生活事件。 ( 6)多变量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健康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应激、人格特征、家庭相关因素、社区相关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获得自杀死亡危险因素。 在诸多自杀危险因素中绝望水平显示了最强的关联,相对绝望水平评分 分者,绝望水平评分 ≥11 分者自杀危险比为 ( 95% CI:),但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P)。 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湖南农村地区对于 15~ 35 岁人群至少有四个以上基于研究证据的干预方法,一是加强农药的管理:二是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杀信号的识别与发现的能力;三是加强院前救治能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精神病人的识别与管理。 这些干预方法可能是减少湖南农村地区 15~ 35岁人群自杀死亡的合适的策略。 我们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支持在农村社区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多水平理解和预防青年人自杀。 社会心理解剖研究是通过与知情信息 人访谈的形式,全面地获取死亡者生前的相关信息,从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重新构建死亡者死亡状况以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综合的回顾性的研究方法。 自杀行为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行为,对于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探讨一直是医学乃至社会学界感兴趣的话题,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由于自杀者死亡后难以获取真实信息,致使自杀死亡的原因以及危险因素研究长期以来未得到很好地开展,而且 15~ 35岁人群是我国自杀死亡的高峰群体,自杀死亡成为这一群体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因此,本文拟采用社会心理解剖方法,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 、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 目的:描述湖南农村 15~ 35岁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从社会人口学变量、躯体与精神疾病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应激方面以及家庭、社区环境综合探讨自杀死亡的相对危险;比较不同性别各危险因素对自杀死亡的作用:为农村社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象与方法:根据单纯随机抽样原则,从湖南省 88 个县中随机抽取 5个县,对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建立的死亡登记信息系统中 ICD10编码为 X68~ X84, Y89,且死亡 时年龄为 15~ 35 岁、死亡日期为 2020 年 9月 1日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所有自杀死亡者进行了社会心理解剖研究。 自杀死亡者共 121 例,其中,男性 63例,女性 58 例,均被当地医院或公安部门确认为自杀死亡。 对照样本来自于农村社区一般人群,按 1: 1 匹配相同性别、相近年龄( 177。 1 岁)的配对原则,在自杀死亡者生前居住的邻村随机抽取了常住居民 121 名作为对照样本。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 社会心理解剖方法,对于每一对配对个体,分别与 4名知情信息人访谈,细致而周密地获取自杀死亡者以及对照者相关信息。 知情信息人为个体的家庭成 员和朋友或邻居,每次访谈 2~ 4小时。 本研究均获得信息人的知情同意,并且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 内容与工具 一般情况,包括:( 1)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生育状况、宗教信仰、既往自杀未遂史、躯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史等。 ( 2)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庭其他成员的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史以及吸毒、赌博、酗酒、卖淫 /嫖娼、犯罪等社会病态行为问题、家族自杀史、家里储藏农药情况。 ( 3)社区情况:包括社区是否存在接受教育困难、交通不便、就医困难、 贫富差距大以及吸毒、酗酒、赌博、迷信、犯罪、虐待配偶或儿童等病态行为问题。 自杀死亡者自杀行为特征:具体包括自杀的日期、时间、地点、自杀方式、自杀的隔离性、自杀意愿的透露、自杀计划、后事安排、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过去自杀未遂史以及自杀者院前救治情况等。 社会心理应激:采用 Paykel生活事件量表以及 Duke 社会支持量表对个体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评定。 人格特征的评定:采用 Dickman 冲动量表、 Moos 应对技能量表、 Beck绝望量表以及 Spielberger 特质焦虑量表对个 体的冲动性人格特质、应对技能、绝望水平以及特质焦虑水平进行评定。 使用 DSMⅣ 轴 Ⅰ 临床定式访谈诊断问卷研究版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采用 DSMⅣ 轴 Ⅴ 大体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个体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的损害程度。 统计分析方法:通过 建立多变量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在控制混杂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下,进行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的分析, PhReg 程序被使用。 结果: ( 1) %( 80/121)的自杀死亡者服农药自杀,主要为甲胺磷高毒农药, % ( 12/121)采取了自缢的方式, %( 9/121)为溺水方式, %( 6/121)为跳楼方式,男女自杀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 P=);自杀高峰月份为 5~ 7月份:女性自杀日期在上旬的 4号有集中趋势( r=,P),男性自杀日期无集中趋势( r=, P);女性自杀时间在上午 10 点有集中趋势( r=, P),男性下午 4 点有集中趋势( r=, P);自杀死亡者 %( 69/121)选择在死者家中自杀,且 %( 72/121)自杀死亡者自杀现场无人。 ( 2) %( 36/121)的自杀死亡者自杀前明确地告诉亲人或朋友自己的自杀意愿; %( 39/121)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前作了后事安排: %( 69/121)自杀前有自杀计划; %( 34/121)留有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 %( 18/121)的自杀死亡者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有自杀未遂史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X2=,P=)。 ( 3) %( 62/121)的自杀 死亡者被发现后已经死亡,未送往医院实施抢救; 59人自杀事件被发现后,被送往医院抢救,其中 10 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49 人被发现后获得初次救治的时间中位数为 30 分钟。 ( 4)121 例 15~ 35 岁自杀死亡者有 63 人符合 DSMⅣ 轴 Ⅰ 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 %( 63/121),男女自杀死亡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 P=);最主要的精神障碍为心境障碍(现患率为 %),其次为精神分裂症(现患率为 %)和物质使用障碍(现患率为 %)。 对照样本 中有 4 人符合 DSMⅣ 轴 Ⅰ 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现患率为 %( 4/121),对照样本男女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5)%的农村自杀死亡者生前一年内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平均每个自杀死亡者发生 件负性生活事件。 ( 6)多变量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健康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应激、人格特征、家庭相关因素、社区相关因素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获得自杀死亡危险因素。 在诸多自杀危险因素中绝望水平显示了最强 的关联,相对绝望水平评分 分者,绝望水平评分 ≥11 分者自杀危险比为 ( 95% CI:),但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P)。 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湖南农村地区对于 15~ 35 岁人群至少有四个以上基于研究证据的干预方法,一是加强农药的管理:二是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杀信号的识别与发现的能力;三是加强院前救治能力;四是加强农村社区精神病人的识别与管理。 这些干预方法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