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姆基弗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心由巴黎移至纽约,年轻一代对国际文化潮流缺乏了解。 由此,具象绘画在战后 西德迅速衰落。 而且,“一旦人物形象在绘画中出现,则常常采用‘进口的风格’进行表现”。 德国艺术向来以强烈的民族气质区别于欧洲其它国家,但二战后它却经历了一个极不自信的依傍他者阶段。 这就是新具象绘画在西德崛起的前夜。 形象和历史记忆的双重缺失,成为二战后西德艺术的两大文化现象。 然而,与众多随波逐流者背道而驰,一些与基弗年龄相当的艺术家们形成了一个不归属任何固定社团的松散群体。 他们不为时尚左右而勇于尝试,为开辟战后德国艺术新天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人在 20 世纪 70、 80 年代成为西德艺术力量的中坚。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12 届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3 (三 ) 基弗对 历史的反思 我们回顾历史,很容易发现,从逃避耻辱到承认历史的罪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德国这个名族经历了,同时西德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也经历了文化失而复得的过程。 基弗的艺术以唤起纳粹的历史的记忆为起点。 基弗于 1969 年做了一系列行为摄影作品《占领》、《英雄的象征》、《致热内》。 基弗在一些欧洲城市的旅游胜地,以行纳粹军礼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的行为艺术,并以摄影加以记录,拍摄的地点还包括自己的工作室。 作为一名年轻的德国艺术家,在战后那个年代竟敢挑战这种敏感话题,真的需要不一般的胆识。 至于为什么要讲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德国二 战历史联系的如此紧密,基弗曾做过解释:“没有一个人活在真空里。 一种集体的记忆要比个体的记忆影响深远的多。 为了了解自己,你必须了解你的国家你的历史。 在我艺术生涯的最初阶段,我应该询问过去发生了什么,这其实很正常。 我感到我的记忆 似乎 被阻隔了。 甚至对于 1968 年五月的革命家来说,过去也不是他们关心的所在。 实际上很少有德国人对其真正进行研究,特别在媒体中,只有在 1974或 75 年之后,媒体才开始关注历史,才出现有关纳粹的第一篇文章和第一个节目。 在那之前,热门大多都忙着建房子。 因为我觉得有必要去唤醒记忆,而不是去改变政 治,而是改变我自己。 ”可见,在基弗艺术生涯的初始起点,其关注的领域早就超越了艺术本身,而是渗透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追问和质疑。 可是,基弗的深刻用意常常被误解,并因此而背负种种偏见:总有人将他的作品与其对纳粹“貌似暧昧”的立场相联系。 这必然反映了现实中的一种悖论:如果对纳粹历史保持沉默,或明确地站到它的对立面,都不会有问题。 一旦对那段历史深入剖析,哪怕流露出对人性卑微之处有些悲哀的同情,立刻就会遭到攻击。 还有人甚至因为基弗将纳粹建筑描绘的具有“悲壮的美”,就认为他“怜悯纳粹”。 基弗的每幅作品都表达着对历史的深刻反 思,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种种困难和误解,但他从不改变他的历史观和艺术观。 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他作品的艺术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12 届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4 价值得到艺术界的广泛肯定。 三 、 基弗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 追问失 落的人性 基弗有着 多学科知识。 其中 基弗的知识背景主要有法学,哲学,文学和宗教。 谈到他学习法学,他说:我对拉德勃鲁赫、霍布斯和孟德斯鸠非常感兴趣,这三位学者都是对推动西方法律和政治历史进程发生深刻影响的人物。 基弗一 生 中隐含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反思,以及对人性追问和终极关怀的宏大叙事方式,与其心仪的古今三位学者所求索的终极天理兴趣相投。 在基弗看来,尽管种 种历史和心理缘由罪责的反思精神却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在基弗看来,尽管种种历史和心理缘由是德国人对二战历史保持沉默, 但正是民族耻辱却是不可回避的选择,对于多维人性的追问是人类认识自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基弗常常对那些因为曾被纳粹喜欢过而战后被否定的人物非常感兴趣。 可以说,感性表现和理性控制对这矛盾力量所形成的相互冲突与制约的张力几乎贯穿着基弗的所有作品,这也是构成基弗艺术魅力的重要特征。 耐人寻味的是,基弗视法律语言为艺术性的,希望从中获得的却是秩序和理性。 虽然没有经历二战,但战后堆积的抚恤带给基弗慎 重的历史隐痛和危机感。 当他在夜晚听见门铃,总是会联想到 盖世太保突袭抓人的恐怖情形。 而这种危机感已经穿越了种族和时代的隔膜,上升为普适性的忧患意识。 他的艺术深刻地揭示了丧失 安全感的世界,正如他对自己一幅作品所作的阐释那样:“我曾画过一幅十分美丽,近乎于罗曼蒂克史的风景,然后我加上了许多红色点儿,就像湿疹,并且写上 krankenkunst —— 堕落的艺术。 他改变了原有的意义,其间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即根本不可能拥有一个纯真无邪的风景,因为它总是浸透着历史和战争的痕迹,正如《马赛曲》中所唱的,混杂的血冲刷着我们的土 地。 ”基弗虽然深知艺术家发出的能力微乎其微,道义感却并不因此而泯灭,他仍旧期望艺术对于历史发生的作用,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他对宏大问题的思考。 自布什在伊拉克发动战争以来,基弗就不再奔赴美国,由此表明了其鲜明的文化立场。 (二) 基弗艺术与西方神话 基弗的作品与神话的相关时常被人们所提及,但到现在却缺少对深层的研究和探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12 届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5 讨。 基弗对神话的设计有俩个阶段:德国神话和对古犹太神话、古埃及神话、诺斯替克教人类古代文明的迷恋。 1 唤醒与警示 基弗当时在艺术创作上的选择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和心理动机。 他用将近 10 年的时间描绘与德国历史和北欧神话相关的主题 .这些有关过去的作品与当时的艺术潮流格格不入甚至被认为很过时没有当代性。 可对于这种艺术母题和风格上的选择基弗是有充分理由的 :一方面这是基弗等德国艺术家对当时以美国现代艺术为主导的状况的逆反 :另一方面 .则是对德国战后文化状况的反思。 当时的德国将第三帝国的历史视为耻辱而对其讳莫如深,保持集体有意识的沉默。 二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同时也推行世界范围的文化霸权主义,极简主义艺术成为一种国际风格“风 靡欧美 .而这也契合了西德政府的下怀“抽象在视觉艺术中的胜利形成了一个屏幕,在上面可以投射联邦共和国的新的开始 .一个可见的‘零时’的象征 .’一个没有过去的文化礼物。 对此基弗、伊门多夫和巴塞利兹等艺术家 .则偏偏要揭开纳粹留给德国民族心头的疮疤,在作品中自觉地采用了特定的历史符号,试图挽回。安塞尔姆基弗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