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内容摘要:

在东西向钢筋的中间;若基础梁上下铁不只一排,东西向钢筋与南北向钢筋交错布置。 b.底板钢筋的弯钩,下排均朝上,上排均朝下。 :所有钢筋交错点均绑扎, 且必须牢固。 同一水平直线上相邻绑扣呈“八”字型,朝向混凝土体内部,同一直线上相邻绑扣露头部分朝向正反交错。 [ma (25d)L。 (弯钩叠合处 )沿受力方向错开设置,箍筋转角与受力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 (2)沉降后浇带钢筋做法 沉降后浇带处钢筋绑扎时两边的钢筋必须保证在一条直线上且固定牢固,该处防水保护层上表面距最下排钢筋 150mm 以上;温度后浇带处钢筋不断开,为方便拆拆模,施工时可根据拆模需要在适当位置把上 铁断开 2020mm— 3000mm,以后采用冷挤压连接。 后浇带钢筋做法。 底板后浇带处钢筋上铁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 A 级接头,钢筋全部伸出混凝土面 150mm,下铁采用搭接连接,钢筋伸出混凝土面 950mm。 (3)柱钢。 搭设柱筋支撑脚手架 套柱箍筋 连接并绑扎竖向受力筋 画箍筋间距线 绑箍筋。 1)搭设柱筋支撑脚手架:柱筋支撑架采用脚手架钢管搭设,操作面四周铺跳板,并挂安全网。 2)套柱箍筋: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 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钢筋 上,然后绑扎定位钢筋,立柱子钢筋。 3)机械连接竖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后,机械连接接头、套筒尺寸应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 4)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5)柱箍筋绑扎、连接。 箍筋的接头 (弯钩叠合处 )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柱角钢筋与箍筋间用双扣交错绑牢,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 箍筋与主筋要垂直。 6)下层柱竖向筋露出楼面部分,用柱箍将其固定。 7)柱截面有变化时,下层柱筋露出部分,在绑扎上层梁前先行收缩准确。 8)柱主筋封头 处理见下图 9)柱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墙钢筋绑扎及安装。 摆放并固定好墙筋脚手架 绑扎竖向梯子筋 绑扎横向梯子筋绑扎竖筋 绑扎横筋 1)摆放并固定好墙筋脚手架:在绑扎墙筋前,在已画好的线的两侧各摆放并固定好墙筋脚手架,脚手架上的防护栏杆满挂防护网。 2)绑扎并调整竖向梯子筋位置:在伸出混凝土面的钢筋上绑扎竖向梯子筋,根据第一排横筋标高调整竖向梯子筋的位置。 3)绑扎横向梯子筋:在竖向梯子筋及柱筋上绑扎横,根据第一排横筋标高调整竖向梯子筋的位置。 4)绑扎 横向梯子筋:在竖向梯子筋及柱筋上绑扎横向梯子筋。 5)绑扎横竖钢筋:按绑扎调整好的横竖向定位筋,绑扎横竖墙筋。 6)第一排墙体保护层为保护层。 所有墙体钢筋均为竖筋在内,水平筋在外。 墙体水平筋放置在墙体暗柱主筋外,墙体连梁放置在墙体主筋内。 钢筋的弯钩朝向混凝土内。 ( 5)梁与板钢筋绑扎及安装 梁筋绑扎采用模内绑扎:画主次梁箍筋间距 放主次梁箍筋 穿 主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 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 穿主梁上层纵筋 按箍筋间距绑扎 穿次梁上层纵筋 按箍筋间距绑扎 板筋绑扎:清理模板 模板上画线 绑板下受力筋 绑负弯矩钢筋 楼板保护层为,受力钢筋在下,分布筋在上。 1)绑扎梁筋的脚手架同绑扎墙筋脚手架。 2)梁板钢筋上层弯钩朝下,下层弯钩朝上。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筋在上,次梁筋在中层,主梁筋在下。 相同箍筋接头交错布置在两根纵向架立筋上。 纵向受力筋为多层时,层间垫以短钢筋保证其间距。 3)梁纵向受力钢筋:上筋净距≥ 30mm或 (d 为钢筋中最大直径 ),下筋净距≥ 25mm或 d;下部纵和钢筋配置≥两层时,钢筋水平方向中距比下面两层中距增大一倍。 4)梁的下部钢筋不在跨中 1/3 范围搭接或连接,上部钢筋不在支座 1/3 范围连接。 5)板中钢筋从距墙或梁边 5cm开始配置。 6)板的下部钢筋不在跨中 1/3 范围搭接或连接,上部钢筋不在去座 1/3 范围连接。 7)箍筋:从距墙或 梁国 5cm开始配置;箍筋间距及肢数见图纸。 8)钢筋绑扎安装时还应满足图纸,相关规范要求。 剥肋滚压直螺纹 机 械连接 ( 1)工艺流程。 ( 2)操作要点 1)钢筋就位:将丝头检验合格的钢筋(丝扣干净、完好无损)搬运至待连接处。 2)接头拧紧:接头的连接用力矩板手进行施工。 将两 个钢筋丝头在套筒中间位置相互顶紧,接头拧紧力矩应符合下表规定。 力矩扳手的精度为177。 5%。 接头拧紧力矩 3)作标记:经拧紧后的滚压直螺纹接头应作出标记,与未拧紧的接头区分开。 单边外露丝扣长度不应超过 3 个丝扣。 4)施工检验:对施工完的接头进行的质量检验。 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进场钢筋质量标准及验收 原材方面 ( 1)进场热轧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