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站项目及氯化车间改造项目安装工程压力容器安装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与设计文件相符; ( 3) 设备所带的附件、配件及相关的技术资料齐全。 设备开箱检查后,设备及其零、部件及专业工具均应妥善保管,不得使其变形、损坏、锈蚀、错乱或丢失; 垫铁布置 设备地脚螺栓位置检验 卧式设备滑动端基础预埋板的上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有挂渣、飞溅 物 ,水平度偏差不得大于 2mm/m。 混凝土基础抹面不得高出预埋板的上表面。 设备吊装前应先将其垫铁放置好。 立式设备的垫铁在设 备吊装就位前先在四个方向对称放置四组,找好标高和水平,待设备就位后再安装其它各组垫铁并找正找平;卧式设备的垫铁在设备吊装前将需要安装的各组垫铁摆放到位,找好标高和水平再将设备吊装就位,并将其找正和找平;钢结构上的设备采用无垫铁安装。 每个地脚螺栓近旁至少应有一组垫铁,垫铁组应尽量靠近地脚螺栓;垫铁组应使用成对斜垫铁,搭接长度应不小于全长的 3/4,斜垫铁下面应有平垫铁。 相邻两垫铁组间距,视设备底座的刚性程度确定, 中心距 一般 不大于500 mm;应尽量减少每组垫铁的块数,不超过四块,并应少用薄垫铁, 放置平垫铁时,最厚的放在下面,最薄的放在中间,调整后应将各块垫铁互相点焊牢 xx 液氯站项目及氯化车间改造项目安装工程 (压力容器) 12 xx 公司编制 固 ,然后进行二次灌浆。 每组垫铁均应放置整齐平稳,接触良好,垫铁表面的油污等应清除干净,设备找平后,各组垫铁均应被压紧。 设备 等垂直度、水平度调整后,平垫铁应露出支座底板外缘 1020mm,垫铁组伸入长应超过地脚螺栓,且应保证支座受力均衡,垫铁组高度宜为3080mm。 有加强筋的设备底座,垫铁应垫在加强筋下。 用水准仪或水平尺,将各组垫铁顶标高基本调到一致,并使总体标高偏差小于要求的177。 5mm 后,可进行设备吊装 就位工作。 设备的安装、找正找平 设备安装就位前应明确设备的方位以免出错。 设备的找平找正应按基础上的安装基准线(中心标记、水平标记)对应设备上的基准测点进行调整和测量;调整和测量的基准规定如下: ( 1) 设备支承的底面标高应以基础上的标高基准线为基准; ( 2) 立式设备的方位应以基础上距离设备最近的中心线为基准; ( 3) 立式设备的铅垂度应以设备两端部的测点为基准; ( 4) 设备的中心线位置应以基础上的中心线为基准; ( 5) 卧式设备的水平度一般以设备的中心线为基准。 立式设备安装 ( 1) 设备运送至现场时,应按吊装方案要求的位置及方向,选择适当支撑点和支撑,并应稳固放置; ( 2) 立式设备安装的质量标准应符下表的规定 : xx 液氯站项目及氯化车间改造项目安装工程 (压力容器) 13 xx 公司编制 项次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值 ( mm) 检验方法 1 支座纵、横中心线位置 D0≤ 2020 5 用吊线坠、经纬仪、钢尺现场实测 D0> 2020 10 2 标高 177。 5 3 垂直度 H≤ 30000 H/1000 H> 30000 H/1000且不大于 50 4 方位 D0≤ 2020 10 D0> 2020 15 注 1: D0为设备的外直径, H为立式设备两端部测点间的距离。 注 2:高度超过 20m的设备,其垂直度的测量工作不应在一侧受阳光照射或风力大于 4级的条件下进行。 注 3:方位线沿底座圆周测量。 卧式设备安装 ( 1) 卧式设备安装的质量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项次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值 检验方法 1 支座纵、横中心线位置 5 用水准仪、透明塑料管、钢尺现场实测 2 标高 177。 5 3 水平度 轴向 L/1000 径向 2D0/1000 注: L为卧式设备两端测点间的距离, D0为设备的外径。 ( 2) 轴向 水平度偏差宜低向设备的排液方向;有坡度要求的设备,其坡度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 3) 滑动端支座接触面应涂润滑脂。 地脚螺栓与相应的长圆孔两端的间距,应符合膨胀要求;工艺配管完成后,应松动滑动端支座的螺母,使其与支座板面间留有 1 mm~ 3 mm 的间隙,然后再安装一个锁紧螺母; 安装注意事项 ( 1) 现场拆装设备法兰连接时,法兰密封面应进行保护,垫片、螺栓应符合以下规定: xx 液氯站项目及氯化车间改造项目安装工程 (压力容器) 14 xx 公司编制 a) 非金属垫片、金属缠绕式垫片、铁包垫片不得重复使用; b) 设计温度高于 100℃或低于 0 ℃的设备,连接法兰的螺栓及螺母应涂以二硫化 钼、石墨机油; c) 螺栓的紧固应对称均匀,松紧适度,紧固后螺栓的外露长度应均匀。 地脚螺栓安装 预留孔地脚螺栓埋设时,应清除孔内的杂物和积水,并符合下列规定 :(见 下 图) ( 1) 地脚螺栓在预留孔中应垂直; ( 2) 地脚螺栓任一部位与孔壁的距离 f 不应小于 15mm,与孔底的距离 t 宜大于 50mm。 设备就位时不得碰撞或损坏地脚螺栓及其螺纹 ; 地脚螺栓的螺母和垫圈应齐全,锁紧螺母与螺母、螺母与垫圈、垫圈与设备底座间的接触应良好。 紧固后螺纹露出螺母应不少于 2 个螺距,且长度相同,螺 纹外露部分应涂防锈脂。 灌浆 灌浆前应对基础做如下处理: ( 1) 用水将基础表面冲洗干净,保持湿润不少于 24h,灌浆前 1h 吸干积水; ( 2) 地脚螺栓预留孔的灌浆工作应在设备初找正后进行,捣固时应防止地 xx 液氯站项目及氯化车间改造项目安装工程 (压力容器) 15 xx 公司编制 脚螺栓倾斜。 二次灌浆应在设备找正、找平、隐蔽工程检验合格 后。 地脚螺栓预留孔或二次灌浆层灌浆应一次完成。 设备压力试验 及沉降 试验 设备 耐压试验用以验证设备无宏观变形 (局部膨胀、延伸 )及泄漏等各种异常现象。 耐压试验以 洁净水进行试验 ,试验用水的温度不得低于 5℃ ,试验压力为设计 压力的 倍。 设备液压试验时,应从高 处 将空气排净,可采用高点压力表接管将空气排出。 充水时,打开高处排气阀,在排气阀往外溢水 稳定 时关闭排气阀进行加压。 加压时, 设备外表面应保持干燥,当设备壁温与液体温度接近时,缓慢升压至设计压力;确认无泄漏后继续升压至规定的试验压力,保压时间不少于30min;然后将压力降至规定试验压力的 80%,对所有焊接接头和连接部位进行全面检查,以无渗漏、无可见变形、无异常响声为合格。 压力试验时 如发现 异常情况 的 ,应立即泄压,查明原因并进行修复,不得带压进行 修理,缺陷消除后应按上述程序重新试验。 气密 性 试验应在耐压试验合格后进行,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 试验介质为压缩空气。 气密 性 试验时,压力应缓慢上什,达到试验压力后,保压时间不应少于 30min,同时对焊缝和连接部位等用发泡剂检查,无泄漏为合格。 试验压力以装设在最高处的压力表读数为准。 其精度不低于 级;量程为最大被测压力的 ~ 2 倍。 试验前应对安全措施,试验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换热设备 压力试验 ( 试验压力 为设计压力的 倍 ) ,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xx 液氯站项目及氯化车间改造项目安装工程 (压力容器) 16 xx 公司编制 ( 1) 先进行壳程试验,再进行管程试验。 ( 2) 壳程试压时,壳体出口法兰与 试 压泵连接,壳体进口法兰为上水端,等水充满壳体后用盲板封堵,然后升压至试验压力;管程试压时,管程进口法兰与 试 压 泵连接,管程出口法兰为上水端,等水充满管程后用盲板封堵,然后升压至试验压力。 ( 3) 液体试压时,压力应缓慢上升,达到试验压力后,保压时间不少于10min,然后将压力降至设计压力,保持时间不少于 30min,对所有的焊缝和连接部位进行检查,无渗漏、无可见的异常变形为合格。 ( 4) 试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泄压后进行处理,再按上述规定重新进行试验。 ( 5)换热设备液压试验合格 后,方可进行气密性试验,其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 ,试验介质为压缩空气。 试验时,压力应缓慢上升,达到 试验压力后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对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进行泄漏检查,无泄漏为合格。 液氯储罐储存的介质为液态氯,需对设备基础进行沉降试验,检验设备基础的承载能力,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 1) 基础沉降试验应在设备压力试验前进行,试验时应设置基准点,并与基础上的观测点进行校核。 ( 2)沉降试验介质为洁净水,充水过程应打开设备顶部 阀门,充水至设备容积 1/3 时,进行沉降观测, 并将基础上的观测点与基准点进行数据比照,稳定 12h 后, 当未出现超过允许的不均匀沉降时,继续充水至容积的 2/3, 稳定12h 后,再进行观测,未出现异常时继续充水至全容积,保持 144h,每天进行观测数据比照,当 144h 内均匀沉降量不大于 12mm 时,可将水排放干净,并再进行 观测数据比照,当沉降量未出现异常时,视沉降试验为合格。 ( 3)当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沉降量 超出允许范围时,应保持全容积液位,继续进行每天定期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沉降稳定后,设备基础应重新修正。 ( 4)沉降试验过程中,设备基础不得受水浸泡。 xx 液氯站项目及氯化车间改造项目安装工程 (压力容器) 17 xx 公司编制 设备防腐 设备防腐层 结 构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 底层 中间层 面层 1 液氯贮槽 Φ 2600 8020 PF01聚氯乙烯铁红底漆 / / 2 液氯气化器 Φ 450 2720 PF01聚氯乙烯铁红底漆 / / 3 氯气缓冲罐 Φ 1000 3091 PF01聚氯乙烯铁红底漆 / 聚氯乙烯防腐涂料 4 集污槽 Φ 500 1686 PF01聚氯乙烯铁红底漆 / 聚氯乙烯防腐涂料 5 热水加热器 Φ 400 2237 PF01聚氯乙烯铁红底漆 / / 涂漆前的表面处理及检查 ( 1) 除锈方式采用动力工具和手工除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除锈 ,除锈后金属表达面达到 St2 标准( St2:指已处理的锈蚀表面无可见水份、油污、脏垢以及风化的氧化皮、锈层和漆皮) ( 2) 动力工具及人工除锈 a. 用钢丝刷、铲刀、砂纸及砂轮机等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蚀、氧化皮和附着不牢的旧漆膜等附着物。 b. 除锈程序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施工顺序进行操作。 涂刷油漆 ( 1) 防腐涂料使用前,首先应核对油漆的种类、名称以及稀释剂是否符合涂料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 2) 涂料的配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技术要求及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