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观念与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创新内容摘要:

这是因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达不到质量要求,且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而造成报废所损失的费用,以及外购、外协件在接货后运输、仓储、筛选过程发生质量问题导致报废而损失的费用。 ( 2)返修损失 返修损失是指企业为修复不合格的在制品、半成品和产成品以及外购外协件而消耗的费用,包括相关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材料费用 、设备折旧、复检费用和管理费用等。 ( 3)停工损失 这是指企业由于质量问题引起停滞不前工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停工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设备折旧和管理费用等,以及销售额和利润的损失。 这一科目在提供核算数据时应注意避免重复计算。 ( 4)质量故障分析处理费用 这是处理企业内部质量故障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分析处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用、分析用材料和设备的费用、故障处理费用等。 ( 5)产品降级损失 产品降级损失是指企业在交货前发现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但又不影响其基本功能而决 定降级处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外部质量损失 建议企业在内部质量损失二级科目下设置下述三级科目:保修费用;索赔费用;退换货损失;产品折价损失等。 下面分别展开讨论。 ( 1)保修费用 保修费用是在产品交付后,根据规定,企业在保修期间和保修范围内对顾客提供修理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保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用、保修服务部门的办公费用、差旅费以及保修用材料和设备折旧等费用。 ( 2)索赔费用 这是产品交付后,因质量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企业对顾客提出的申诉进行的处理、赔偿等发生的 费用。 包括诉讼费、差旅费、罚金、索赔处理等等费用。 ( 3)退换货损失 退换货损失是指企业在产品交付后,因质量未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造成顾客退货、换货而相起的经济损失。 包括包装损失、运杂费损失、产值损失、利润损失、退换货过程涉及的人员工资和福利费用、差旅费以及因顾客退货而需承担的销售商损失等等。 ( 4)产品折价损失 在产品出厂后,企业发现交货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要求,而主动进行折价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称为产品折价损失。 企业建立质量成本科目是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这项工作如果没有做 好,将会严惩影响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效果,甚至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建立质量成本科目的工作,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花经费来做好这项工作。 4. 企业质量成本的核算 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是数据 ,所以首先讲座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 ,然后简单叙述质量成本核算的任务和方法 ,进一步深入的讨论留在第六章进行。 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 企业质量成本数据的主要来源是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有关原始凭证。 这方面的工作出现一丁点差错,就可能导致后续的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失去实际意义。 ( 1)质量成本数据的记录 企业质量成本数据一般是指质量成本各科目在报告期内所发生的费用额。 因此,记录质量成本数据是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记录质量成本数据要防止出现下述两个问题: —— 记录重复。 比如,企业在出现废品时,既记录了废品的损失,又记录了因弥补产量损失而增加投入的物资、人员、设备等费用支出,从而造成一次质量故障重复记录两笔损失。 —— 记录遗漏。 比如,企业采纳了顾客提出的质量改进建议后对顾客实施奖励,这一费用的发生应归属于预防成本 ,但很可能在实际操作时被列入公关费用而与质量成本科目无缘。 无论是记录重复还是记录遗漏,都会给企业造成对质量成本数据的错误判断,并引起后续一系列质量管理工作的决策错误。 因此,企业在设置和定义质量成本科目以及设计质量成本原始凭证时,必须注意预防和避免这类错误。 ( 2)原始凭证 为了正确记录质量成本数据,准确核算和分析质量成本,有效支持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工作,企业必须重视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原始凭证。 为便于归集质量成本数据,可将质量成本的发生划分为两大类: ○ 1 按计划、 有目的的; ○ 2 突发性,需要重点分析的。 一般来讲,企业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按计划发生的,而且有明确的目的;而企业的质量损失,包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都是突发的,而且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不仅要有解决质量问题的纠正措施,还要有避免质量问题出现的预防措施。 因此,对于企业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企业可按常规的会计帐目来提取相关的数据记录,而对于企业的质量损失,则需专门设计原始凭证,从而使记录的质量成本数据,即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的数据可对应从会计帐目中得到核实,并从原始凭证中的数据和原因分析中找出问题和改进对策。 记录企业质量损失数据的原始凭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 计划外工作任务单; —— 计划外物资领用单; —— 废品通知单; —— 停工损失报告单; —— 产品降级降价处理报告单; —— 计划外控制和试验通知单; —— 退货、换货通知单; —— 用户服务保修记录单; —— 索赔、诉讼费用记录。 这些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原始凭证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内容,比如日期、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费用金额、责任部门、责任人、原因分析、质量成本科目编 码、审核部门等。 为说明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原始凭证,这里特别给出图 41 和图 42,例举了对计划外物资领用单和产品降级降价处理报告单的建议。 计划外物资领用单 领用单位 年 月 日 名称 规格 计量 单位 数 量 计划 单价 金额合计 质量成本 科目编码 申领 实发 用途 或 备注 仓库 签章 审核 签章 领用人 签 章 图 41 计划外物资领用单示例 产品降级降价处理报告单 报告单位 年 月 日 名称 规格 批号 计量 单位 数量 计划 单价 处理 单价 损 失 金额 质量成本 科目编码 处理 原因 质检 签章 审核 签章 报告人 签 章 图 42 产品降级降价处理报告单 质量成本核算 质量成本核算通过货币形式综合反映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状况和成效,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具体任务有 3 个方面: —— 正确归集和分配质量成本,明确企业中质量成本责任的主要对象; —— 提供质量改进的依据,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性; —— 证实企业质量管 理状况,满足顾客对证据的要求。 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属管理会计范畴,应以会计核算为主、统计核算为辅的原则进行。 如果企业如前所述已设置较完善的质量成本科目,即“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和“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外部质量损失”二级科目以及以二级科目展开的三级科目,则同时也应设置相应的总分类台帐和明细帐。 即: —— 质量成本总分类台帐; —— 质量成本预防费用明细帐; —— 质量成本鉴定费用明细帐; —— 质量成本内部损失明细帐; —— 质量成本外部损失明细帐。 由于 质量成本未纳入会计科目,因而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既要利用现代会计制度的支持,又不能干扰企业会计系统的正常统计。 因此,在进行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时,要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对相关科目进行分解、还原、归集。 5 企业质量成本分析 企业质量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缺陷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并为撰写质量成本报告提供素材,为提出质量改进建议提供依据,为降低成本、调整质量成本结构、寻求最佳质量水平指出方向,为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决策作方案准备。 企业进行质量成本分析通常分为三个方面的 内容:质量成本总额分析、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和质量损失分析。 下面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展开讨论。 质量成本总额分析 企业的质量成本总额应包括计划期内质量成本总额和计划年度内质量成本的累计总额。 对于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即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计划目标分析、相关指标分析和趋势分析。 ( 1)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计划目标分析 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计划目标分析,是指企业在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计算出计划期内质量成本总额和计划年度内质量成本累计总额,并与原定的企业质量成本计划控制目 标比较求出增减值和增减率,分析企业质量成本计划控制目标的执行情况。 ( 2)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相关指标分析 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相关指标分析,是指将企业计划期内质量成本总额和计划年度内质量成本累计总额与企业其他有关的经营指标进行比较,计算求出产值质量成本率、销售质量成本率、利润质量成本率、总成本质量成本率和单位产品质量成本等,并与这些相关指标的计划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分析。 这些相关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企业质量成本与企业经营状况的数量关系。 ( 3)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趋势分析 企业质量成本总额 的趋势分析,是指将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计划目标分析和相关指标分析中的各种计算结果分别按时间序列作图进行分析,观察各种指标值的变动情况,直观推断企业质量成本的变化趋势。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 企业质量成本的构成是指质量成本总额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外部质量损失的发生金额和各自占的比重。 对于企业的质量成本构成分析一般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即企业质量质量成本构成的计划目标分析和构成比例分析。 ( 1)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计划目标分析 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计划目标分析,是指根据企业质量成本核算 的结果计算计划期内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的发生金额,以及这些项目在计划年度内的累计发生金额,分别与原定的计划控制目标进行比较求出增减值和增减率,分析各项目计划控制目标的执行情况。 有条件的话,企业还可将这些项目与产值、销售额、利润、总成本、产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 2)企业质量成本的结构比率分析 企业质量成本的结构比率分析,是指计算和分析企业在计划期内计划年度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外部质量损失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重,以及上述各项目之间的相互的比例关系。 开展企业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可以对企业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对于企业质量改进、调整质量成本结构、降低质量成本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质量损失分析 企业质量损失包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 由于企业中发生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一般而言计划性较强,所以我们将质量损失分析列为提示企业产品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的工作重点。 对于企业质量损失的分析可以从责任部门、产品以及外部损失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 1)对企业内各责任部门的质量损失分析 造成企业质量损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 及企业的各个部门。 对企业内各责任部门展开质量损失的计算分析,目的是要通过问题的揭露来掌握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状况,这样既可以促进企业各部门自觉加强和改进质量管理工作,又有利于企业领导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帮助各部门抓好质量整改工作。 对于企业责任部门的质量损失分析,可以借助两张统计图式: ○ 1 计划期内责任部门的质量损失 发生金额时间序列图。 图 3 为某厂制造部门质量损失 金额时间序列图举例,图中黑圆点 60 表示每一计划期质量损失的实际发 生额,实线表示质量损失的波动情 40 况,虚线表示计划期控制目标(或 称警告界线)。 对于超出计划控制 20 目标的情况可在黑圆点外画个圆圈, 以引起关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图 3 某厂制造部门质量 损失统计分析图举例 ○ 2 计划年度内责任部门的质量损失累计金额时间序列图。 图 4 为某厂采购部质量损失金额累计至 8 月份的统计情况。 对于企业采购部门来讲,质量损失的汇总有两个数值:毛值和净值。 毛值指归集为采购过程发生的所有质量损失金额;净值指归集由企业采购部门承担责任的质量损失金额,毛值与净值的差额是指由其他企业,如供应商或运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