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内容摘要:

医发( 2020) 48 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 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 )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病人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病人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病人调整给 药方案。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 (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病人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病人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 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 3)给药途径: 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病人初始治疗应予 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 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 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 4)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 (重症感染者例外 )。 ( 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 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 96 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2 种或 2 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 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 B 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 B 与氟胞嘧啶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 2 种药物联合, 3 种及 3 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 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 3)病人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 (如免疫缺陷者 ),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病人,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 抗菌药物 的 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病人。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 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清洁 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 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 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 ~ 2 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失血量大 (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 2剂。 抗菌药物 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 4 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 48 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 (2 小时 )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 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 24 小时,必要时延长至 48 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病人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 抗菌药物 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病人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肾功能减退病人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 1) ( 1)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病人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 2)根据病人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 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 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 (以 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 )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病人肾功能。 肝功能减退病人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 2)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 1)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 ( 2)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病人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 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病人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病人,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病人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 ( 4)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 老年病人抗菌药物的应用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1)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老年病人,尤其是高龄病人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 2/3~ 1/2。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 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 2)老年病人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新生儿病人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1) 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 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 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 3)。 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 3) 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 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 4) 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小儿病人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病人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病人应尽量避免应用。 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有条 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 2)万古霉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