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xx年版内容摘要:
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城市 旧区改建 ,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 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应便于 居民汽车的通行; (取消该款)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道路: 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小区路: 路面宽 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需敷设供热管线 的不宜小于的不宜小于 14M; 无供热管线 的不宜小于的不宜小于 10M; 组团路: 路面宽 3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 8M; 宅间小路: 路面宽不宜小于 ;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 表 的规定; 表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 ≤ L≤ 200m ≤ L≤ 600m 非机动车道 ≥ ≤ L≤ 50m ≤ L≤ 100m 步行道 ≥ ≤ ≤ 注: L为坡长 (m)。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主要道路宜平缓; 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 城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 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 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 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 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 75176。 ;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 5m,纵坡不应大于 %; 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 120m, 并应 在尽端 设不小于 12m 12m的回车场地;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 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 应考虑防滑措施; 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 表 规定; 表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 (m) 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的 关系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建筑物 无出 高层 面向 道路 入口 多层 有出入口 2. 5 建筑物山墙面 向道路 高层 1. 5 多层 1. 5 围墙面向道路 1. 5 1. 5 1. 5 注: 居住道路的边缘指红线; 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取消该款) (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于居民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 10%; 、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50m; 、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 9 竖向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居住区竖向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 表 规定; 表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 3~3. 0 广场兼停车场 0. 2~0. 5 室外场地 : 1. 儿童游戏场 2. 运动场 3. 杂用场 地 0. 3~2. 5 0. 2~0. .5 0. 3~2. 9 绿地 0. 5~1. 0 湿陷性黄土地面 0. 5~7. 0 满足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避免土壤受冲刷;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 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 地面水 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 (管 )排除地面水; 在埋设地下暗沟 (管 )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10 管线综合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 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 还应设置供热管线。 同时,还应考虑煤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 闭路电视、智能化 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 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宜符合 表 和 表 的规定; 表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m) 管线名称 给水管 排水管 煤气管③ 热力管 电力 电缆 电信 电缆 电信 管道 低压 中压 高压 排水管 1. 5 1. 5 — — — — — — — 煤 气 管 ③ 低压 0. 5 1. 0 — — — — — — — 中压 1. 0 1. 5 — — — — — — — 高压 2. 0 2. 0 — — — — — — — 热力管 1. 5 1. 5 1. 0 1. 5 2. 0 — — — — 电力电缆 0. 5 0. 5 0. 5 1. 0 1. 5 2. 0 — — — 电信电缆 1. 0 1. 0 0. 5 1. 0 1. 5 1. 0 0. 5 — — 电信管道 1. 0 1. 0 1. 0 1. 0 2. 0 1. 0 1. 2 0. 2 — 注: 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 200MM, 当管径大于 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 ; ②大于或等于 10KV的电力 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 ,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 ; 小于 10KV 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 ; ③低压煤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 ,中压为 ,高压为。 表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 (m) 管线名称 给水管 排水管 燃气管 热力管 电力 电缆 电信 电缆 电信 管道 给水管 0. 15 — — — — — — 排水管 0. 40 0. 15 — — — — — 燃气管 0. 15 0. 15 0. 15 — — — — 热力管 0. 15 0. 15 0. 15 0. 15 — — — 电力电缆 0. 15 0. 50 0. 50 0. 50 0. 50 — — 电信电缆 0. 2 0. 50 0. 50 0. 15 0. 50 0. 25 0. 25 电信管道 0. 1 0. 15 0. 15 0. 15 0. 50 0. 25 0. 25 明沟沟底 0. 5 0. 5 0. 5 0. 5 0. 5 0. 5 0. 5 涵洞基底 0. 15 0. 15 0. 15 0. 15 0. 5 0. 2 0. 25 铁路轨底 1. 0 1. 2 1. 0 1. 2 1. 0 1. 0 1. 0 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 地下管线的走向, 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 震动及重压。 各种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 表 规定; 表 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 (m) 建筑物 基础 地上杆柱 (中心 ) 铁路 (中心 ) 城市道路 侧石边缘 公路 边缘 通信、照明及10kv ≤35kv 35kv 给水管 3. 0 0. 5 3. 00 5. 0 1. 50 1. 0 排水管 2. 5 0. 5 1. 50 5. 0 1. 50 1. 0 煤气低压 1. 50 1. 00 1. 00 5. 00 3. 75 1. 50 1. 0 管 中压 2. 00 3. 75 1. 50 1. 0 高压 4. 00 5. 0 2. 50 1. 0 热力管 直埋 1. 50 1. 00 地沟 电力电缆 0. 60 0. 6 0. 6 1. 50 1. 00 电信电缆 0. 60 0. 6 0. 6 1. 50 1. 00 电信管道 1. 50 1. 0 1. 0 1. 50 1. 00 注: ①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 1. 0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 200mm,当管径大于 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 1. 5m; 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 1. 5m 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 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 2. 5m; 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 时应大于或等于 2. 5m; 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 0. 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 250mm时为 2. 5m, 管径大于或等于 300mm时为 3. 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 5. 0m。 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 燃 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2)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由浅入深宜为: 电信管线、 热力管、 小于 10KV电力电缆、大于 10KV电力电缆、 燃 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缆宜远离, 并按照电力电缆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电信电缆在道路西侧或北侧的原则布置; 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 (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 (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xx年版
相关推荐
第 条 圆曲线半径小于表 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的规定见表。 超高的过渡方式应根据地形状况、车道数、超高横坡度值、横断面型式、便于排水、路容美观等因素决定。 单幅路路面宽度及三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线旋转;双幅路路面宽度及四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间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两侧车行道各自成为独立的超高横断面,见图。 第 条
执行交接班规定。 9) 要保持各种机械设备清洁、完好、机泵无漏水、漏气等;及时清理构筑物上所漂浮的杂物,保持各堰口、池壁清洁完好。 10) 根据不同机械、电器设备要求定期检查、添加或更换润滑油、润滑 脂。 11) 各种闸井内应将保持无积水,井内阀门必须定期保养、润滑。 12) 化验员必须定期定点进行化验操作,及时准确得出化验结果。 4 项项 目目 运运 行行 中中 的的 环环 境境 保保 护护
队伍建设 社区环境 基础建设 城管长效 机制建设 —— 四大区域 管理责任网格化 城市管理数字化 管理质量标准化 现场作业 机械化 —— 五大项目 城管队伍建设工程 市容环境景观服务保障工程 除害防病保障工程 社区环境 整治工程 督查投诉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产部门代表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国有房产。 鉴于目前房地产管理体制、机构不尽一致,各地登记的主体五花八门,造成产权关系不清,国有房产流失。 因此本办法规定,直管公房由登记机关直接代为登记。 登记的主体是该直管公房的房地产行政管理机关。 第十二条 权利人 (申请人 )可以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屋权属登记。 [释义 ] 本条规定权利人 (申请人 )因故不能亲自办理申请时,可以委托他人即代理人办理。 第十三条
(一 )安全生 产责 任制是各 项 安全生 产 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安 全 生 产 的重要 组织 措施。 (二 )各 标 段 项 目 经 理部要建立和 实 施安全生 产责 任制, 应 把安全与生 产 从 组织领导 上 统 一起来,把管生 产 必 须 管安全的原 则 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 强 各级 人 员 的安全 责 任,使安全管理 纵 向到底,横向到 边 , 专 管成 线 ,群管成网,
化。 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 的能力。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