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汇报内容摘要:

计,分级实施、逐步完善”的要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制定实施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划与技术标准,重点建设好 市、乡镇办区二 级政府应急平台以及有关部门的专业应急平台。 要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系统、部门信息化系统,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防止重复建设。 新建平台要遵循总体技术要求, 6 已建平台要依据统一标准通过改造或采用转换等技术实现 互联互通。 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满足值守应急工作需要。 以“两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库、典型案例库)建设为重点,加快应用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建设满足应急管理要求的数据库系统。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理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的关系,完善“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制度和 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要定期听取应急管理工作汇报,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 各 乡镇办区 、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加强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总结评估等工作,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制订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各 乡镇办区 、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研究制定配套办法,切实抓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落实,逐步将应急管理工 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认真总结应急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应急 7 管理的客观规律,抓紧做好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的起草工作;落实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救援、救灾物资运输车辆免交通行费等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用、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探索利用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 二 ) 大力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各乡镇办区 及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 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防灾抗灾能力。 通过采取规范标准、评估分级、试点示范、奖惩考核等措施,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 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四进”(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整体推进应急队伍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 推进”,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构建布局合理、精干实用的应急队伍体系。 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 8 类应急队伍的职责任务,建立联动响应机制,注重实战、可操作性,在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协调联动,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有效处置。 突出抓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改善技术装备,实现专业技术和装备优势互补,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建立应 急管理专家队伍,进一步发挥其在突发事件处置决策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在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中的中坚作用、在培养人才和宣传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办法,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协助做好科普宣教和应急救援工作。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要在对现有各类应急物资全面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形式多样、节约实效”的原则,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健全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要针 对常发的、影响大的灾种,考虑区域覆盖范围,兼顾地区需求差异,合理布局应急物资储备网点,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形成综合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建立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 9 管理,及时补充和更新。 积极探索多样化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推行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建 设,接入各级政府应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 各 乡镇办区 、各有关部门要处理好投入和发展的关系,在应急管理方面舍得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要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需要,加大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结合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保障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需要。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1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 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公共安全装备及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推动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监测预警、通信信息、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等方面对应急产品的需求,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产品研发与制造,适应保障公共安全的要求。 进一步整合各灾害管理部门在监测预警、通信信息及应急避险方面已有的技术标准和专业优势,加强 10 企业安全保障标准和应急救援队伍 装备标准建设,加强对公共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对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建立一批应急技术转化基地,努力使全省应急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 ( 三 ) 依法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 1 扎实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和监控。 各 乡镇办区 、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定期进行排查,建立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 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 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 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 要把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延伸到基层,督促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经常开展排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 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各 地 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严格 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依 11 法加大处罚力度。 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 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加强应急管理以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 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1 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明确 信息报告责任主体,按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向有关地方、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通报,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进一步完善政务快捷反应机制,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提高信息报告和反馈效率。 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