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不同年级、就业难度和父母期望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结果(见表 3)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并不显著。 进一步多重比较(经 LSD检验)发现,各年级之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均不显著,但从总的得分上看,主观幸福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上升。 表 8不 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年级 N M177。 SD F P 大一 44 177。 .314 大二 45 177。 大三 52 177。 大四 44 177。 比你的能力低(n=39) 与你的能力相符(n=106) 超过了你的能力(n=40) F M177。 SD M177。 SD M177。 SD 拥有意义感 177。 177。 177。 ** 寻求意义感 177。 177。 177。 *** 生命意义感总分 177。 177。 177。 * 男 (n=76) 女 (n=109) t 文 (n=73) 理 (n=112) t 城市(n=72) 农村(n=113) t M177。 SD M177。 SD M177。 SD M177。 SD M177。 SD M177。 SD 主 观幸福感总分 177。 177。 177。 177。 177。 177。 .453 8 而对于不同就业难度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结果(见表 9)表明:不同就业难度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并不显著。 进一步多重比较(经 LSD检验)发现,不同类型就业难度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差异也均不显著。 表 9不同就业难度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就业难度 N M177。 SD F P 很难找到好工作 77 177。 .289 能找到好工作 82 177。 很容易找到好工作 26 177。 最后对于不同父母期望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结果(见表 10)表明:不同父母期望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进一步多重比较(经 LSD检验)发现,当父母的期望超过了大学生实际能力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显著低于另外两种父母期望时的 水平。 表 10不同父母期望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父母期望 N M177。 SD F P 比你的能力低 39 177。 .004 与你的能力相符 106 177。 超过了你的能力 40 177。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之间的关系,经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见表 11)表明: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和拥有意义感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生命意义感量表内各维度的得分与总分存在显 著的正相关。 表 1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能否有效预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且考察预测力的大小,以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生命意义感总分,拥有意义感得分和寻求意义感得分为 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a=),结果显示(见表 12):生命意义感中 仅拥有意义感一项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该自变量能较好地预测因变量,即个体对自己活得是否有意义的感受程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显著,能够解释总体方差变异的 %。 结合方差分析的结果中 F=( Sig.=)可以看出,整个回归方差也确实具备较好的使用价值。 因此可以认为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确实具有预测作用,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表 12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因变量 进入 回归方程的自变量 Beta R R2 调整 R2 F 1 2 3 4 1拥有意义感 2寻求意义感 3生命意义感 .671**** .683**** 4主观幸福感总分 .409**** .199*** 9 主观幸福感 拥有意义感 .409 .409 .168 .163 **** 4 讨论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情况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得分高于全国一般人群,说明在龙岩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中,生命意义感的现状从总体上看并非如想象中那样糟糕,这也与本次调查的对象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本次调查由于条件所限,较多选择的是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作为心理学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课程中较多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和理想、信念方面的 教育,因此表现在生命意义感方面的得分也可能较多表现出比较好的状况,样本范围相对狭隘可能对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性别、专业和居住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状况的差异 研究发现,男生在生命意义感的总体得分上明显高于女生。 这与国外的研究并不一致,仔细分析数据后不难发现,男生拥有意义感的得分与女生并无明显差异,而在寻求意义感上比女生来的更高,这与年龄阶段有较大的关系,这个年龄的男生,随着责任感的觉醒,往往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和压力,特别是在寻求意义感的维度上,因此尽管在对生命价值和目标的追求上要比女生来 的更积极、更明显。 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说明了生命意义感对于现在大学生而言,并没有明显的专业上的不同,不论文科还是理科,在生命意义感的认识和感知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及其各维度也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异逐步减少,再加上现在很多农村人口也都外出务工,在思想和意识上逐步向城里人靠拢,因此在教育下一代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也可能是现代社会城乡差异并不明显导致的。 不同年级、就业难度和父母期望大学生 的生命意义感状况的差异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中, 大一与大三的生命意义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32),其余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但从总的得分上看,生命意义感得分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到了大四有所下降。 这与赵晴 [1](20xx)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这与高校现行的教学进程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有一定的联系。 刚入学的大学生的对学习及毕业 压力认识不够,而且相对而言,大一新生本身活动较多,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但随着年级的上升,特别是进入大学三年级以后,学习负担逐渐减轻,使他们有时间调 理个人生活,进入人际交往、就业、人生观的定位,这些能够有助大学生减轻心理症状,并且有时间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而大四的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并且面临找工作,一方面要面对新环境,另一方面要面对步入社会,因此面对复杂的环境会对生命目的和价值有不同的认识。 特别是如果在找工作或者考研究生方面受到挫折,会大大降低生命意义感。 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了不同就业难度的预测会影响生命意义感,认为找工作不难或者能找到好工作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各维度的得分较高,相反, 认为就业难度越难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低。 弗兰克尔认为工 作是使个人感到生命有意义的途径之一,工作能使人有归宿感,从而感到生命的意义。 对大学生而言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如何目前只能是一个预测。 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客观上有的专业就业压力较小,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目前社会市场的需求量较大,而每年毕业人数相对较少;而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的需求较少,毕业人数相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也比较多。 因此部分学生会对将来就业前景乐观,对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生有着更积极的生存状态;以良好的念度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活与工作;同时,他们能够有效地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强烈,能够明确地 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它;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生命意义感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