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105公路改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内容摘要:

泉区 建设单位:安徽省 阜阳 市公路管理局 建设性质:改 建 建设功能:连接阜阳市三角元和太和县 公路等级: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 线路长度: 路基宽度: 设计车速: 80km/h 工程占地:总占地 hm178。 ,其中永久占地 178。 ,临时征地 hm178。 挖填方量: 总挖方 万 m3, 总填方 万 m3 工程投资:估算总投资 亿元 建设工期: 2020 年底 ~2020 年底,总工期 24 个月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 工程特性表见表。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送审稿) 16 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 表 省道 307 亳州至涡阳 段一级公路改造项目工程特性表 一、项目基本情况 1 项目名称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 工程 2 建设地点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所在流域 颍河水系 3 公路等级 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 4 工程性质 改造、新建 5 建设单位 安徽省 阜阳市公路管理局 6 投资单位 争取上级补助、太和县政府财政补贴、阜阳市政府财政补贴 7 建设规模 里程长度( km) 设计速度( km/h) 80 路基宽度( m) 车道宽度( m) 6*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砼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1/100 8 总投资 亿元 9 土建投资 亿元 10 建设期 2020 年底 ~2020 年底,总工期 24个月 二、项目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组成 占地面积( hm2) 主要工程量 小记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工程项目名 称 工程数量 路基工程 桥梁 578m 1 座 桥涵工程 涵洞 7 道 交叉工程 平面交叉 12 处 取(弃)土(渣)场 安全设施 管理设施 治超 站 1 处 施工营地 施工道路 施工道路 合计 拆迁安置 项目拆迁安置引起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三、项目土石方挖填工程量(万 m3) 项目组成 挖方 填方 借方 弃方 数量 来源 数量 去向 主体工程区 外购 填洼、废弃 取土场 取(弃)土(渣)场 填洼、废弃 施工营地 复垦、废弃 合计 备注 主体工程区包括路基、桥涵、交叉和管理设施区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 17 地理位置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位于本项目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纬33176。 08′07″ ~ 33176。 13′43″ ,东经 115176。 35′59″ ~ 115176。 37′22″ 之间。 路线起于 105 国道与 G36 宁洛高速太和三角元互通平面交叉处,向南经 105 国道与 308 省道平面交叉口向西,至 308 省道与规划道路民安路平面交叉口 向南,经太和三桥后向东南至 105 国道 K890+000 处( 105 国道阜阳 太和段改造工程起点)。 本方案路线全长 ,比原有老路增加。 沿线主要为皖北平原区,地面现状高程在 30~ 40m(黄海高程系)之间。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地理位置见图。 图 项目区 地理位置 图 本项目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送审稿) 18 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 推荐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 路线走向 推荐方案线路全长 ,路线起于 105 国道与 G36 宁洛高速太和三角元互通平面交叉处,向南经 105 国道与 308 省道平面交叉口向西,至 308 省道与规划道路民安路平面交叉口向南,经太和三桥后向东南至 105 国道 K890+000 处( 105 国道阜阳 太和段改造工程起点)。 全线采用 V=80km/h 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主要控制点 项目沿线的主要控制点为: 105 国道与 G36 宁洛高速太和三角元互通平面交叉处(起点)、 105 国道与 308 省道平面交叉口、 308 省道与规划道路民安路平面交叉口、太和颍河三桥、路线终点。 沿线跨域河流、道路情况详见表。 表 沿线跨域河流、公路情况表 序号 桩 号 交叉形式 被交道等级 备注 1 K877+765 T 型交叉 二级公路 105 国道 2 K877+395 十字型交叉 与漯阜铁路平交 3 K878+480 十字型交叉 二级公路 308 省道 4 K879+350 十字型交叉 城市道路 解放中路 5 K883+560 十字型交叉 城市道路 6 K884+310 十字型交叉 城市道路 7 K884+641 十字型交叉 城市道路 8 K885+185 十字型交叉 城市道路 9 K885+935 十字型交叉 城市道路 10 K887+050 十字型交叉 三级公路 太任路 11 K888+160 T 型交叉 四级公路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 19 建设规模 全线路基土方数量 万 m3,路基 排水及 防护工程 万 m3,全线共设桥梁 578m/1座。 涵洞 7道,平面交叉 12处,拆迁房屋 5586m2,永久性征地 178。 ,其中取土坑征地 4hm178。 全线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管理等设施。 此外,设置完善的通讯、监控、交通安全等设施。 本项目主要包括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取(弃)土(渣)场、管理设施、施工营地、施工道路等 7 个区域。 工程总体平面布置见附图 1。 路基工程 ( 1) 路基标准横断面 ① K876+410(起点) ~ K878+480(长 ) 与 K887+050~ K890+000 (终点)(长 ) 该段为 改造 工程,地处平原微丘区,地形条件较好, 采用双向六车道, 路基宽度宜取一般值。 该断面选用中央绿化带分隔,能为车辆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 断面布置为: 路基宽 ,行车道宽 2 3 ,中间带 ,硬路肩2 ,土路肩 2。 公路路基宽度及横断面要素见表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见附图。 ② K878+480~ K885+935 段 (长 ) 该段 已按双向八车道市政道路建设完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宽 33m,路基宽60m。 断面布置为: 路基宽 60m,行车道宽 2 4 ,中间带宽 ,侧分带宽 2 ,非机动车宽 2 6m,人行道宽 2。 公路路基宽度及横断面要素见表 ,路基标准 横断面图 见附图。 ③ K885+935~ K887+050(长约 ) 该段 为新建工程,过新建颍河三桥,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15m,路基宽 20m。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送审稿) 20 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 断面布置为: 路基宽 ,行车道宽 4 ,路缘带宽 ,硬路肩 1 ,土路肩 2。 公路路基宽度及横断面要素见表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见附图 ~。 表 路基宽度及横断面要素表 ( 2) 路基边坡及防护 本项目为老路改造,大部分路路段需要 新老路基拼接处理 , 新老路基拼接台阶从老路路面边缘向内 处开挖 ,台阶面均内倾 4%坡度;路基拓宽新建时应在填筑前清除老路边坡表土及地面 30cm耕植土或清除淤泥,并视路基填土高度采用翻挖掺灰处治,碾压稳定后方可进行路基填筑。 在 沿河、塘路基 段 如 无特殊 处理时,彻底清 除淤泥至塘底,塘底铺设一层40cm碎石土, 再沿河塘岸挖成台阶状,台阶宽度为 1m,高 ,台阶面内倾 4%坡度 ,然后回填 5%石灰土至原地面 , 并在第一级台阶顶铺一层 4m宽的土工格栅,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原地面以上部分同一般路基处理。 路基边坡防护见附图 ~。 ( 3) 路基路面排水 1) 路基排水:路基排水设计需要与当地排灌溉系统协调,做到因地制宜,综合规划。 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排水沟汇集路面及边坡水,引入沟、渠、河等排至路基以外,排水沟应贯通并自成独立排水系统。 有条件时设置一些沉淀池,以隔离来自路基路面的污染水源,从而保护农田和环境。 2) 路面排水:路面水主要由路面横坡向两侧漫流,分散排至排水沟。 路面工程 根据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J00386),本项目属 Ⅳ 2区(江淮丘陵润湿区)。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 21 从减轻噪音、保护环境,提高路面行驶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从 施工、养护、造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本项目实施路段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按原路面利用后新建面层的方式。 新建面层的加铺方式为,原水泥路面段先将原路面面层破碎化,然后铺找平层,最后在上面加铺面层,原沥青路面段采用厂拌冷再生技术,并使用 乳化沥青作为再生结合料。 新建部分路面结构形式为: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 +8cm 粗粒式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 AC25) +36cm水泥稳定碎石 +20cm10%石灰土; 老路补强段路面结构形式为: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 +8cm 粗粒式 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 AC25) +20cm水泥稳定碎石 +老路路面结构层。 穿城镇段老路路面采用直接加铺结构层方式。 工程路面结构设计见附图。 桥涵工程 全线需 在太和颍河三桥下游新建桥梁 578m/1 座;新建桥梁结构型式及跨径与太和颍河 三桥保持一致,主桥为( 40m+72m+40m) Y 型墩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下部结构采用 Y 型预应力混凝土实体墩,钻孔灌注桩基础;引桥由多跨 30m 先简支后连续组合小箱梁组成,下部结构采用 桩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 桥梁全长。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震烈度为 6 度,本桥按 7 度设防)。 本项目共设涵洞 7 道。 涵洞与路基同宽,主要结构形式为钢筋砼圆管涵、钢筋砼盖板涵、钢筋砼箱涵。 进出口型式为八字墙、一字墙、跌水井等洞口。 交叉工程 本项目设置平面交叉 12 处;在与城市道路交叉处交叉口交 通组织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远期交通量增长对交口的影响,合理的渠化交口交通,保证进口道和出口道与交通流相匹配。 包括交叉口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公共交通组织设计等。 105 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送审稿) 22 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 沿线设施 按照部颁 GB5768202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标准对全线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重新进行设计,设计中根据交通流向分析、结合路容、路貌考虑,确保行车安全与沿线路、景、物交织协调,营造一个安全、流畅、舒适、优美、经济的公路交通环境。 本项目安全设施有护柱、道口标注和桥梁中的路侧护栏等。 护柱设置于桥头左右两侧各 15m 及其它危险路段; 道口标注设于公路沿线较小交叉路口两侧,每侧各两根;桥梁中的路侧护栏设置于桥梁两侧。 交通标志、路面标线的设置按照国标 GB5768202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执行。 交通标志是车辆在公路行驶中的重要信息来源,标志的设置应合理、齐全,便于驶入公路的车辆安全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分为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路标志、辅助标志等。 标线分为行车道边缘线及路面中心线等。 行车道边缘线用来表示行车道的边界,采用白色常温溶剂型路用反光材料,实线画法;路面中心线用于分隔对向交通流,采用黄色热熔型路用反光材料,实线画法,穿乡 镇路段采用黄色实线。 取(弃)土(渣)场 按照选址原则: ( 1)选取交通方便的料场,减少临时施工道路长度; ( 2)依据土方平衡,合理调整取土区位置,减少取土运距; ( 3)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 4)尽量避开公路和村庄的可视范围; ( 5)避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段。 经过实地查勘拟设取土场 2 处, 一处设在 K885+800 附近,面积 1hm2, 占地 类型 为 耕地,取土深度 ;另一处设在 K889+050 附近,面积 3 hm178。 ,占地类型为林地及坑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