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风险管理制度内容摘要:

二、 对急诊科管理措施: 坚持急诊首诊制; 坚持急诊工作制度; 强调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救治,后交费”的原则救治 ; 坚持 24 小时应诊出诊,接到出诊电话后保证 5 分钟内出车。 三、 对产房管理措施 : 抓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遵守 产房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工作质量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分娩室工作制度等使母婴健康安全得到可靠的保证。 附:( 1) 产房感染管理制度 ( 2)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环境卫生要求: 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须更换衣裤及鞋、戴好帽子、口罩。 接触病人前后,医护人员须用消毒液洗手。 工作人员离开产房因事外出须更换衣裤及鞋。 产妇进入分娩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还须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产房周围清洁、无污染物,与母婴室相邻近。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 每日用 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待产室、分娩室的门窗、桌椅等,每班用消毒液擦拭地面 12 次。 分娩室每日通风,每日紫外线 照射 60 分钟,每月空气培养 1 次,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家具物体表面彻底消毒一次。 二、消毒隔离要求: 接生前按洗手常规刷手、刷手用物一用一消毒。 接生时按规定操作,处理新生儿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接生后,所有物品送洗、更换产床被服及产垫。 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后再使用。 须在更换待产床上的全部被服后,才能接受新的待产者。 单独设置隔离产房,凡隔离者按隔离技术规程和助产所用过的布类和物品均应在待产室和分娩室内进行严格终末消毒处理。 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 2 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 24 小时不得使用。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 2 次,容器每周灭菌 2 次。 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 24 小时。 每天监测使用中的消毒液浓度并作记录。 1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1一次性输血器(袋)直接置于 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送焚烧。 采血后的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必须先用含有效氯 2020mg/L( 1 : 25)的消毒液浸泡 60min以上(针筒要打开),方可毁形处理和回收。 1一次性输液器使用后先剪下针头部分,用含有效氯 1000mg/L( 1: 50)的消毒液浸泡 60min 以上,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内。 1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用毁形器进行毁形,然后用含有效氯 1000mg/L( 1: 50)的消毒液浸泡 60min 以上,即可回收;没有接触人体的一次性注射器毁形后即可回收。 1明确没有污染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如输液袋(瓶)、配制药物的针筒等,使用后不需要浸泡消毒,毁形后即可回收。 1科室与供应室对一次性无菌输液器、注射器实行一对一调换制度,科室使用后应加强管理,严防人为流失。 1保持工作拖鞋清洁,每天清洗一次。 1待产室和分娩室等的卫生用具分室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装袋,封闭运送。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进行消毒毁形送固定地点无害化处理。 四、对新生儿病房管理措施 遵守新生儿病房 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 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遵守新生儿病房、儿科消毒隔离等制度 附:() 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新生儿病房、儿科消毒隔离等制度 新生儿病房、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1 非本室工作人员禁止入内,工作人员入室必须衣帽整齐、换鞋、戴口罩,接触婴儿(新生儿)前先洗手。 每年查体一次,对换有乙肝或上感应暂调离。 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门窗等物体表面,紫外线消毒 1 小时;每周大消毒一次,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 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 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处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婴儿用眼药、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遇有医院感染的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严格探视制度,探视着迎着清洁衣服,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