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0%。 随着城市路网的进一步的完善 , 会使城市客流分布更趋于均匀和合理。 城市大型人流集散点的分布和建设 为了有利于疏解城市交通 , 合理组织城市客流 , 城市中大型人流 集散点的 分布宜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 而现状情况是 , 大城市旧市中心 (CBD)地区 , 是山东交通学院本科论文 2 客运分布量预测 7 建筑、人口、工作岗位高密集地区 , 同时又是城市交通高度集聚地区 , 随着城市综合开发 , 旧市中心区人口、建筑 、 工作岗位更进一步集聚。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大连等城市是典型的代表。 这种继续强化旧市中心区的战略 , 必将导致城市交通的困境 , 尤其是客运交通。 城市客流预测一定要把握城市大系统中引起客流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 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人口特征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市府当局对发展城市客运交通的政策 等 , 预测城市未来客运交通的发展趋势 , 提出城市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 , 尤其是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客流依据。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提出城市客运交通设施 相互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客运分布 OD 量预测 客流预测主要由城市居民出行预测 、 城市流动人口出行预测 、 城市对外客运预测三部分组成。 城市居民出行是指城市常住人口起终点均在城市内部的出行 ;城市流动人口出行是指城市暂住人口起终点均在城市内部的出行 ; 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是指城市到外地以及外地到城市的客运交通。 在通常的交通预测 四 阶段法中 , 公交 OD 分布量主要就是在以 上城市客运交通预测的三个部分完成并获得客运 OD 分布量后 , 通过交通方式划分而得到的 , 其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 : 交通小区划分 以城市用地为特征的交通小区划分 : 这是研究城市客运交通的基本单元 , 交通小区的划分 , 要考虑和现有行政界限相结合 ; 考虑自然河流山脉的分割及铁路等屏障 ; 考虑用地特征和人口规模 , 一般同一用地类型的土地应尽量划分成一个或若干个交通小区 , 人口规模不致于相差太大 , 一般为 2~ 4 万人口一个交通小区。 交通调查 这里交通调查主要是指居民出行调查、公交专项调查、流动人口的出行调山东交通学院本科论文 2 客运分布量预测 8 查、 港站对外客流调查等 , 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土地利用 , 社会经济发展 , 人口 和工作岗位的分布 ; 居民每日出行空间时间分布状况 ; 公交车利用状况 , 公交线路 ,站点客流分布特征等。 流量预测时可充分应用交通调查所得的参数 , 建立起各类预测模型。 没有交通调查资料的城市 , 可采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的预测方法。 一般应采用十年以上的统计资料。 应用此方法预测近期客流量是可行的。 但用于预测远期客流量时 , 采用趋势外推 , 其预测精度就难以保证。 道路网络及交叉口节点编码 在充分研究现状网络基础上 , 再结合规划网络 , 以便更好的远近期相结合 ,对 城市交叉路口节点进行编码。 鉴于计算机容量、速度的限制 , 城市交叉路口 一般应在 4000 个以下 , 以便于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交通生成预测 交通生成预测方法有多种 , 主要包括生成率法、类别生成率法、回归分析法等。 生成率法 该方法基本思想是 : 根据 OD 调查 , 得到单位用地面积 (单位人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 )的交通发生 、 吸引量 , 并假定其是稳定的 , 则可根据规划期限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 , 得出规划期限的交通生成量、吸引量。 类别生成率法 类别生成率法是考虑对交通产生或吸引影响较大的某些因素 , 如人口、职业结构 、 用地面积 , 不同性质的用地结构等 , 由这些因素组合成不同类别的生 成率 ,根据现状调查资料 , 统计不同类别单位指标的交通产生 、 吸引量 , 从而 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根据调查资料 , 建立交通产生或吸引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 , 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 , 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预测 , 预测交通产生或吸引。 山东交通学院本科论文 2 客运分布量预测 9 另外 , 还可以用类别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有许多方法 , 各有其优缺点 , 其中最常见的是重力模型法。 重力模型法的基本假定是 : 交通区 i 到交通区 j 的 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区 i 的交通生成量 , 交通区 j 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 , 与交通区 i 和 j 之间的交通阻抗参数 ,如两区重心间的交通距离 、时 间或费用等成反比。 重力模型中最为常用的是美国公路局的单约束重力模型 , 其模型基本形式为 : xij= Ti   j ijijj ijijj ktfu ktfu )( )( () 式中 , xij 交通区 i 到交通区 j 的交通分布量 ; Ti 交通区 i 的交通产生量 ; uj 交通区 j 的交通吸引量 ; f(tij) 交通区 i 与交通区 j 之间的交通阻 抗函数 ; k ij 交通调整系数。 k ij的确定方法是 : k ij先令 =1, 再将计算所得的 xij和调查所得的 x39。 ij 计算 k ij: k ij =ijijijij rYYr 11 () 式中 ,rij 比例系数 ,rij=x39。 ij /xij; Yij i 区 到 j 区出行数占 i 区出行产生总数的比例 ; Yij = x39。 ij /j ijx39。 用重力模型进行交通分布预测是一个反复迭代平衡过程 , 首先是将预测 的 交通发生吸引量以及规划期限的交通阻抗参数代入模型计算。 通常 , 由模型得出的交通吸引量与给定的交通吸引量并不相同 ,则用下式迭代 : x39。 ij = i ijjij xux () 反复迭代直至 iT /i ijx39。 接近 1,然后再用公式 山东交通学院本科论文 2 客运分布量预测 10 x39。 ij = i ijiij xTx (2.4) 迭代至 iT /i ijx39。 接近 1, 用上述两式反复迭代计算 , 直至发生量吸引量 平衡。 公共交通方式 OD 分布量 由 本章 和 得到各交通小区间客运 OD 分布量后 , 可以运用改进的Logit 模型获得公共交通方式和其它客运方式的 OD 分布量 , Logit 模型如下 : ijmp = ijmre  / krijke () 式中 , ijmp 交通区 i 到交通区 j 交通方式 m 的分担率 ;  参数 , 一般在 ~ ; ijkr 交通区 i 到交通区 j 交通方式 k 的交通阻抗与平均交通阻抗 的比值。 从上式可以看出 , 在我国大城市中 , 各交通方式的交通阻抗函数是预测的关键。 一般来说 , 客运交通方式主要由步行 、 自行车 、 公交车 、 出租车四个部分组成。 笔者以为 , 在我国城市发展的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 人们出行心理是处于一种想获得满意交通工具的欲望与较低的经济收入 、 较差的城市道路条件的矛盾之中 , 因而 , 这里拟提出交通方式 “ 满意度 ” 的概念。 所谓 “ 满意度 ”, 即出行者对某种交通方式的满意程度 , 是定量与定性 分析的结果 , 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主要有两个 : ①私有 化; ②机动化。 私有小汽车恰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要求。 因而我们可将私有小汽车这种交通方式的 “ 满意度 ” 定为 1, 其它交通方式 “ 满意度 ” 则是该交通方式与私有小汽车方式比较的结果。 “ 满意度 ” 是一种综合指标 , 它主要由出行费用 (花费 )、 出行速度、出行舒适度、受交通管制的程度以及满足交通工具私有欲望的程度这五个重要因素决定的 , 如下式 : 山东交通学院本科论文 2 客运分布量预测 11 cmcmcmcmcmijm PPCCSSVVMMR )( 54321  () 式中 , 1 , 2 , 3 , 4 , 5 回归参数 , 可由现状 OD 调查和各项专项调查回归分析而得 ; Mm 第 m 种交通方式的出行费用占平均收入的比例 ; Vm 第 m 种交通方式的行驶速度 ; Sm 第 m 种交通方式的出行舒适度 ; Cm 第 m 种交通方式受交通管制的程度 ; Pm 第 m 种交通方式满足人们占有私人交通工具欲望的程度 ; 公式中下标为 “ c” 的表示私有小汽车方式的各个指标。 这里 , 仅是对交 通阻抗函数换了个角度进行了思考 , 具体参数 、 指标的取值和定量化不是本文的重点 , 不再赘述。 某种交通方式的交通阻抗与该方式的满意度成反比 , 故 :  n ijmijkijm rRnT 1 1)/( () 式中 , n i,j 交 通小区之间交通方式的总数 ; Rijk i,j 交通小区之间交通方式 k 的 “ 满意度 ”; rijm i,j 交 通小区之间交通方式 m 的交通阻抗的比值。 由以上客运交通预测的几个步骤 , 可以获得任意两小区之间的任一种客运方式的 OD 分布量。 以下部分省略 …… . 山东交通学院本科论文 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徐吉谦 .城市交通规划 [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4973. .解析城市交通 [M],北京 :水力电力出版社 ,20xx,8894. .城市轨道交通 [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xx,125. .交通工程总论 [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xx,123143. 普 .城市轨道交通规 划的研究与实践 [M], 北京 :水力电力出版社 ,20xx,50115.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指南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xx, 100122. .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原因及其缓解的基本途径 .公安部科技信息工作会议论文,北京:北京市交通工程科研所编印, 1998, 10~ 14. .清华大学交通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