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内容摘要:

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 ,射频发生器产生的高频射频波通过插入肿瘤组织中的电极发出射频电流 ,再经辅助电极形成回路 ,通过周围组织中的分子摩擦和离子逸散而产热 ,局部温度可达 90~ 100℃而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射频消融 治疗肿瘤的机制有 :①高温使靶区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而直接杀灭肿瘤细胞。 ②高温影响肿瘤细胞质膜的相变及流动性 ,从而影响细胞膜的各种功能。 ③高温增加肿瘤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 ,影响多种细胞器尤其是线粒体的正常功能。 ④高温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 ,形成反应带 ,从而减 少或阻断肿瘤血供 ,防止肿瘤扩散。 ⑤在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过程中 ,细胞膜等部位抗原暴露或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变化 ,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而杀灭或抑制肿瘤生长或扩散 ,即所谓的“内源性瘤苗”作用。 ⑥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一 、 适应 证 接受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 需 满足以下条件 : 、细胞学 明确的恶性肿瘤。 3. 肝功能 ChildPugh A 或 B 级, 或 Child C 级经准备达 到 B 级。 9 肺 脑等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不超过 正常对照的 50%,血小板大于50 109/L。 ≤ 5 cm 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 3 cm 的 3 个以内多发结节,无血管、胆管侵犯或远处转移;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或有手术禁忌症的小肝癌;深部中心型小肝癌 ,手术切除后复发或者残留小结节。 的姑息性治疗。 移。 10.肺部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 11. 已有 研究报道 将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用于肾脏 肿瘤 、乳腺 肿瘤 、骨 骼 肿瘤 等 恶性肿瘤 ,但 还 缺乏足够的 循证医学来支 持。 另外, 由于局部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不推荐对 5cm 的病灶单纯施行 射频 消融治疗。 肿瘤距肝门部肝总管、左右肝管的距离应至少为 5mm。 对多个病灶或更大的肿瘤,根据患者肝功能状况,采取治疗前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 或 TAE) 联合 射频 消融 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的射频 10 消融 治疗;对位于肝表面、邻近心膈、胃肠管区域的肿瘤,可选择开腹或腹腔镜下治疗,也可以射频 消融 结合无水酒精注射;此外射频 消融 术后进行 TACE 或其他治疗也 有可能提高疗效。 二 、 禁忌症 目前主要存在的禁忌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位于肝脏脏面,其中 1/3 以上外裸的肿瘤。 ChildPugh C 级, 肿瘤发生远处脏器转移。 , 或 合并门脉主干至二级分支或肝静脉癌栓。 ,尤其是阻塞性黄疸 ,或肝脏显著萎缩,肿瘤过大, 射频 消融范围 需 达 三分之一 肝脏体积者。 1 月 内 有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心肺脑 等 主要 脏器 功能衰竭。 其是 胆 道 系 统 炎症等。 严重 血象异常 , 有严 重出血倾向者。 , 恶液质。 10. 妊娠 , 意识障碍或 不能配合 治疗 的患者。 三 、 射频消融的实施途径 射频消融有多种实施途径,主要包括:经皮、经腹腔镜以及开腹 , 具体采用何种途径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 11 和肿瘤生长方式。 各种途径的优缺点 :①经皮途径:最适合于 1~ 3 个直径≤ 3cm 位于肝脏周围的病灶,其优点是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率低; 经皮射频消融最常用的影像定位方法是B 超 , CT 多用于病灶靠近膈顶 或 B 超探查不清的患者。 ②腹腔镜途径:多用于病灶位于肝脏表面或 B超探查不到情况下。 该途径可准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