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教案内容摘要:

地转移的过程中,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及时、准确、经济 、安全地完成运输任务。 2.标志 ——运输距离最短 ——运输环节最少 ——运输时间最省 ——运输费用最低 ——运输质量最高 3. “五要素 ”——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 • 物流运输合理化 不合理运输 1.不合理运输 ——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运输水平而未达到,从而造成运力浪费、运输时间增加、运费超支等问题的运输形式。 2.形式 : ( 1)空驶 原因: ——能利用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而不利用 ——货源不实,车辆空去空回,形成双程空驶 ——由于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回程货,只能 单程重车,单程回空周转 ( 2)对流运输(相向运输、交错运输) ——同一种货物或彼此间可以互相代用而又不影响管理、技术及 • 物流运输合理化 效益的货物,在同一线路上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方运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发生重叠交错的运输。 ( 3) 倒流运输 ——货物从销地或中转地向产地或起运地回流的一种运输现象。 ( 4)迂回运输 ——舍近求远的一种运输。 ( 5)过远运输 ——调运物资时舍近求远,近处有资源不调而从远处调,这就造成本可以采取近程运输而未 采取,拉长了货物运距的浪费现象。 • 物流运输合理化 ( 6)重复运输 ——增加了非必要的中间环节,这就延缓了流通速度,增加了费用开支,增大了货损率。 ( 7)运力选择不当 ——未考虑各种运输工具的优缺点而不正确地选用运输工具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形式 ——弃水走陆、铁路、大型船舶的过 近运输、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 ( 8)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 9)超限运输 ——超过规定的长度、宽度、高度和重量,容易引起货损、车辆损坏和路面等设施的损坏,还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 物流运输合理化 运输方式的选择 选择运输方式,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加以研究,作为这些具体条件的基础,可以从下述的五个方面考虑: 1. 货物品种 ☆在考虑所运输货物的品种时,应以其性质、形状、 单件重量和容积等为依据,来选择适合所运货物 特性和形状的运输方式。 ☆同时,货物对运费的承担能力也不容忽视。 2. 运输期限 运输期限必须与交货日期相联系。 3. 运输成本 在考虑运输成本时,还必须注意运输费用与其他物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 “效益背反 ”现象,故不能只考虑运输费用来决定运输方式,而要由全部的总成本来决定。 • 物流运输合理化 4 .运输距离 选择原则 ——300公里以内,采用汽车运输; ——300~500公里的区间,采用铁路运输; ——500公里以上,采用船舶运输。 5 .运输批量 选择原则 ——15~20吨以下的货物,采用汽车运输; ——15~20吨以上的货物,采用铁路运输; ——数百吨以上的原材料之类的货物,应选择 船舶运输。 6.其它因素 ——运输服务成本 ——平均运达时间(速度) ——运达时间的变动性(可靠性) • 物流运输合理化 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意义 ——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载重能力,减少车船 空驶和不 满载行驶的时间,减少浪费,从而 得运输的合理化。 2.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 ( 1)要点 ——少投入、多产出,走高效益之路。 ( 2)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有效措施有以下几种: a “满载超轴 ”。 b 水运拖排和拖带法。 c 顶推法。 d 汽车挂车。 • 物流运输合理化 3. 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含义 ——发展运输的大生产优势,实行专业分工,打 破一家一户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 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 “以公代铁 ”的运输 ( 1)要点 ——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或者经过 论证,超出通常平均经济里程范围,也 尽量利用公路。 ( 2)表现 ▲对于比较紧张的铁路运输,用公路分流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加大这一区段的运输通过能力; ▲充分利用公路从门到门和在中途运输中速度快且灵活机动的优势, 实现铁路运输服务难以达到的水平。 • 物流运输合理化 5. 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要点 ——通过减少中转过载换装,从而提高运输速度, 节省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 6.配载运输 配载运输 ——充分利用运输工具载重量和容积,合理安 排装载的货物及载运方法以求得合理化的 一种运输方式。 7. “四就 ”直拔运输 “四就 ”直拔 ——减少中转运输环节,力求以最少的中转 次数完成运输任务的一种形式。 “四就 ”——就厂、就站 (码头 )、就库、就车 (船 ) 8.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 依靠科技进步是运输 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9.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 物流运输合理化 综合运输体系与多式联运 1.综合运输体系的概念 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2.综合运输体系的主要特点 ( 1)手续简便。 它具有一次起票、手续简便、 全程负责的便利。 ( 2)实现门到门运输。 ( 3)运费低廉。 • 物流运输合理化 3. 综合运输体系的联运形式 ( 1)卡车 ——铁路 ——卡车 ( 2)卡车 ——船舶 ——卡车 ( 3)卡车 ——飞机 ——卡车 ( 4)卡车 ——船舶 ——铁路 ——船舶 ——卡车 4.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 ( 1)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此乃综合运输体系的物质基础。 ( 2)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 ( 3)综合运输管理、组织和协调系统。 第 3章 物流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 运输需求概述 运输需求的概念 1.概念 ——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格价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2.必备条件 ——具有实现位 移的愿望 ——具备支付的能力 • 运输需求概述 运输的需求特性 1. 广泛性 运输需求产生于人类生活生存需要和社会生产需要。 运输需求是带有普遍性的需求,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并随着社会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2.派生性 ( 1)派生需求 ——对一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是由另一种或几种劳务的需求所衍生出来的 ( 2)运输需求属于派生需求。 货物移动绝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3.多样性 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决定运输需求的多样性。 • 运输需求概述 4.定 向特定性 ( 1)运输需求具有方向特定性。 ( 2)运输需求具有空间特定性。 5.时间特定性 运输需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运输需求的时间不均衡和时速要求不等。 6.部分可替代性 ( 1) “外部替代 ”——某件物品运输需求有时可以由运输以外的空间位移方式来替代; ( 2) “内部替代 ”——同一运输需求有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来替代。 • 运输需求概述 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性,严重影响着运输需求。 例 : ( 1)我国煤炭资源 85%以上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就占 68%,仅山西就占 1/3。 ( 2)我国粮食产地如东北的长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每年提供全国商品粮的总量的 20%。 • 运输需求概述 2. 国家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 ( 1)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 2)发展阶段 ★工业发展初期,对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散装货物的运输需求急剧增加。 ★工业发展的中期,对杂货、集装运输需求急剧增长。 ★工业发展后期,方便、及时、快速等质量方面的需求越来 越大。 ( 1)不同产业对运输需求在质量上要求不同。 用货运强度来表示量的需求。 ( 2)生产不同产品所引起的厂外运量也是不同的。 ( 3)不同产品对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也不同。 • 运输需求概述 4. 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对运输需求影响最大。 ◆国家运输的布局和运输网的建设质量,会影响多条运输线路对货源的吸引强度。 ◆运输网布局和生产力布局一样,一旦形成,其运输路线就相应确定,货物的具体走向也就 确定。 价格是经济杠杆,它的变动调节商品需求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着运输需求变化。 • 运输需求预测 运输需求预测的类别 1.按运送对象分类 ( 1)对集体组织的运送量预测, ( 2)对消费个人的运送量预测, 2.按运送范围大小分类 ( 1)对运送总量预测, ( 2)对运送方式运送路线的分量预测, 3.按货物发送量预测分类 货物发送量、货物到达量、货物平均运程等预测。 • 运输需求预测 4.按运送货类来分类 件杂货配送 量、大宗货配送量、危险品货配送量预测。 5.按预测时间分类 ( 1)短期预测,一般为 1—5年。 ( 2)中期预测,一般为 5—10年。 ( 3)长期预测, 10年以上。 6.按预测主体分类 ( 1)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运量预测, ( 2)微观经济管理部门对运量预测。 • 运输需求预测 运输预测内容与程序 1.运输预测内容 本书侧重于运输量预测:包括社会总运量预测、某种运输方式运量预测、货运周转量等。 2.预测程序 运输量预测过程一般可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基本程序,如图。 • 运输需求预测 图 • 运输需求预测 ( 1) 确定预测目标 ——确定预测的课题或者项目 ( 2)确定影响因素 ——详细分析影响该预测目标的各 种因素,并选择若干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 3)搜集整理资料 搜集整理资料是预测工作的前提,无论采用哪种预测方法,都要有一定的资料和数据作依据。 因此,根据预测目标确定资料搜集的范围与资料处理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a. 资料的搜集 ——历史资料、现实资料 b. 资料的整理 ——资料整理就是对资料进行加工使 之系统化的工作。 ( a) 资料的校核,去伪存真 ( b) 资料的分类 ——资料整理工作的主要环节。 ( c) 资料分类的标准取决于预测的任务与目标、预测 方法的选择。 • 运输需求预测 (4)选择预测方法定 ——性与定量预测两大类 (5)建立预测模型 (6)分析计算 ——将收集的数据代入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计算预测值。 (7)分析修正预测值 ——一旦找到预测值存在误差时,应予以修正。 (8)写出预测报告 ——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 (9)确定预测值 ——作为企业决策者决策项目的可靠依据。 • 运输 需求预测 运输需求量的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方法 ( 1)概念 ——以经验总结、理论分析、逻辑判断和推理等方式来对运输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的预测。 • 运输需求预测 ( 2) 分类 图 定性预测法分类 • 运输需求预测 2. 定量预测方法 ( 1)概念 ——在充分占有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统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运输配送需求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实际经验和客观条件,选择或建立定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科学分析和计算,来推断出运输配送需求量的一种预 测方法。 • 运输需求预测 ( 2) 分类 • 运输需求预测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预测方法。 ( 1)简单平均法。 简单平均法是将资料期实际数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以此作为下期预测值。 ( 2)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有靠近预测期的各期实际销售量的平均数来预测未来时期的销售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平均值所用的各个时期也是向后移动的。 ( 3)加权移动平均法 如果企业每月的运输量有明显的增长或下降趋势,则可以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法。 加权,是指每个数据的重要性估计用一个 “权数 ”的值来代表。 步骤 : 第一,求 出每个数据与对应权数之和; 第二,用此和除以诸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