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内容摘要:

量问题和缺陷;后者是信息反馈管理部门,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2.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应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模式依次展开。 (1)事前控制。 要求预先进行周密 的施工质量计划。 施工质量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目前这三种计划方式基本上并用)的编制,都必须建立在切实可行、有效实现预期质量目标的基础上,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行动方案进行施工部署。 事前控制属预控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通过计划手段的运用,进行施工质量目标的预控;二是强调按施工质量计划的要求,控制施工准备工作状态,为施工作业过程或工序的质量控制打好基础。 (2)事中控制。 主要是通过技术作业和管理活动行为的自我约束和他人监控,来达到施工质量控制的目的。 (3)事后控制。 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 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 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计划预控过程所制订的行动方案考虑得越是周密,事中自控和监控的能力越强、越严格,实现质量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为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计划时难以顸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 因此当出现质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超出允许偏差时,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持质量受控状态。 (4)以上三大环节,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实质上也就是 PDCA 循环的具体化,并在每一次滚动循环中不断提高,达到质量管理或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掌握施工 质量的预控方法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是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包括确定施工质量目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落实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以及对各项施工生产要素的质量预控等。 (三 )、施工阶段生产要素预控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第 7 页 1.施工生产要素预控的意义 施工生产要素通常是指人、材料、机械、技术(或施工方法)、环境和资金。 其中资金是其他生产要素配置的条件。 因此,施工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施工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和动态管理,以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质量 合格的施工任务,并获得预期的施工经营效益。 由此可见,施工生产要素不仅影响工程质量,而且对施工管理其他目标的实现也有很大关系。 2.施工人员资格预控 人是施工生产的主体,包括参与施工的各类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的质量意识、生产技能、文化素养、生理体能、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个体素质,以及经过合理组织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的群体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的形成和控制。 因此,施工企业应通过择优录用、加强思想教育及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施工人员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 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 从而保证他们在质量控制过程发挥生产主体的自控作用。 施工总包企业必须选派有资格、有能力的施工项曰经理和管理人员,承担领导和组织施工管理的任务,并对分包商的资质和施工人员的资格进行考核,严格执行规定工种持证上岗制度。 3.材料物资质量预控 原材料、半成品、结构件、工程用品、设备等施工材料物资,是施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构成工程产品的物质实体,其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组成部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2020)规定“建筑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 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 因此,在施工作业之前必须对进场的材料物资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做好使用前的质量把关和预控工作,保证投入使用的材料物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