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的管理方法内容摘要:
除非某人知道如何监督、如何指导,否则他无法当监工,也不该当监工。 」 「把员工安置在他们不知道怎幺做的职位上,管理阶层难以卸责。 大部分所谓混水摸鱼、看似怠惰、漠不关心的员工,都是由于他所担任的工作始终不适合他,要不然就是管理者奇差无比。 」 第八点 排除恐惧 戴明博士说:「大多数在职人员,特别是位居管理阶级的人,都不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也不了解怎么做才对,怎么做才错。 更糟的是,他们并不清楚如何找出答案来。 他们多半不敢问问题,也不敢表明立场。 」 「恐惧所造成的 实际损失,相当惊人。 」 许多人不敢问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引发争端,更怕因而受到责备。 而一般人提出问题以后,也甚少获得解决,更使用权人们找不出理由去揭露。 此外,我们多半欠缺一套解决问题的制度;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新主意,实在非常冒险 —— 许多人害怕因此影响了加薪或升迁,甚至丢掉饭碗。 许多人害怕被分派边疆,或遭受其它形式的歧视与骚扰。 他们也担心,如果自己的态度太坚决或问太多问题,都会使上司觉得倍受威齐,而采取某种方式的报复。 他们害怕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前途,一方面也怕自己工作不保。 许多人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以 致它们永远无法改正。 在大多数受雇者心中,保持现状才是唯一安全的作法。 免于恐惧的成就 戴明博士说,要提升品质与生产力,便有必要让人们拥有安全感。 他指出,在英文里,「安全」( secure)这个字,是由拉丁文 se (无)和 cure(恐惧、担心)构成的。 也就是说,「安全感」的意思是「免于恐惧」 —— 「不怕表达看法,也不怕是问题。 」 员工不应害怕提报设备受损、请求进一步指示,或指醒上司注意各种干扰品质的情况。 戴明博士说,只要管理阶层有所改进,同工也能培养出对领导阶层的信心,恐惧感就会消失。 戴明博士说:「人们怕什 么。 他们怕对公司有所贡献。 他们觉得自己最好循规蹈矩,不要违反程序,安全照现状做。 」 「有些东西明进厂时已有瑕疵,不堪使用,员工为什么还不向制造部门抱怨呢。 无论再怎么卖力,由于时间有限,就是无法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东西来时他们为什么不开口呢。 」 「因为向工头抱怨以后,他一点帮不上忙。 他全然无助,只会让你的名字登上黑名单榜首。 下回裁员,你就会被优先考虑,因为惹人嫌的员工是第一个会被考虑剔除的人选。 而问太多无法回答的问题,也会令他难堪。 其它人当然不抱怨,就因为他们都不抱怨,所以可以保住工作。 」 「我们要为 恐惧所付出的代价相当可怕。 而且恐惧无所不在,它不仅剥夺员工的自尊,伤害他们,也剥夺他们贡献公司的机会。 如果能让人们挣脱恐惧,结果将令人无法置信。 」 第九点 撤除部门藩篱 戴明博士喜欢举一则鞋子的例子来说明此一要点。 他说,一家鞋厂的技术人员设计了一款他们自认为绝对畅销的新鞋,并制作了八套样品提供销售部门展示。 推销人员果然不负所望,接回了好几千又鞋子的订单。 但这个故事是否说明了「成功」。 一点也不。 因为订单太多了,多到工厂无力承接 —— 因为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从来就没有征询过制造部门的意见。 工厂厂长断然拒绝合作 ,销售人员只好告诉经销商,他们无法交单。 美国的每一家公司或机构,大概都可以举出一些例子,说明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同,无法共同解决问题、设定政策、规划方向,会造成什么后果。 例如,采购部门通常都会根据白纸黑字写定的规格下单。 而采买的人并不了解他们所买的原料做何用途。 结果一旦发生问题或出现瑕疵,他们不一定能了解,却通常必须为此负责。 多头马车四处跑 设计人员常常设计出令工程人员头疼的产品,而工程人员则往往被生产线视为「不受欢迎人物」。 许多人往往被迫招待自己未曾参与起草的政策。 由于他们未必同意,自然不会全心投 入,也不完全遵照指示,结果惹恼了顾客。 许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部门里表现优异。 但若部门目标不合,却可能毁了公司。 最好还是透过团队合作,共同为公司奋斗。 在日本实行,并修改得很成功的「及时」( justintime)生产方式,如今在美国也大为风行。 这套制度要求原料在需要时及时送达,因而不需囤积存货,积压资金。 然而若非透过团队合作,「及时」制度就不可能实施。 制造与销售部门会有一段时期很难接受「及时」制度:工厂厂长担心,零件来不及送达,销售及服务人员则希望手上随时有充足的货品,让顾客无需等待。 理清这类纠葛,平复 尤虑,唯有跨部门的合作才可能做到。 系统稳定才行 戴明博士针对这个系统提出两点看法。 第一点,「这套作法只有在流程稳定时才可行,否则毫无意义。 假如流程不稳,没有人知道:谁需要什么,何时需要。 」 戴明所谓的稳定,就是在「统计管制」的范围内。 他观察到的第二点是:「许多美国制造商都太急于实施『及时』强调顺势而行,是『自然』发生的。 这是一开始就做对所有事情的最终结果。 」 戴明博士说:「促成不同部门合作难道不是管理阶层的职责吗。 『促成团队合作』听来不错;可是在现行制度下无法达成。 撇开『制度』不谈,我们当然找得出『 团队合作』。 但在现行制度下,到了决定性的一刻,如果非要某人下决定依个人的立场而行,或依公司的立场而行,他一定会以自己为优先的。 我们能怪他吗。 每个人都在这套制度下工作,创造这套制度的,正是管理阶层自己。 」 第十点 避免对员工喊口号、说教,或设定工作目标 戴明博士再三重申,贴标语、喊口号不能帮任何人做好工作,只是让人从生挫折与不满。 例如在某家用厂张贴切的一个安全标语写着:「不可在油滑的地面滑行」。 这个标语和「小心落石」一样没有意义。 写下这个标语的人,似乎认为当车子以六十英里的高速成行驶时,真能闪避滚滚而落的石头雨。 戴明说,换是在日本,他们根本不容许地面油滑。 美国人的口号很有想象力;如「零缺点」、「第一次就做对」等,皆是顺手拈来的好例子。 戴明博士说:「听起来很伟大;但若进料规格不符、色泽偏差,或有其它瑕疵让机器不能好好的运转配合怎么办。 他们应该能第一次就做对。 」简单的说,管理者只会揭示目标,却未提供达成目标的方法。 这些标语口号稳含的 意思就是:员工只要够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结果员工非但未受激励,反而觉得不愉快。 这些人被迫使用不合适或功能不佳的设备,在光线不佳期或通风不佳期的环境下工作,在憋扭的空间里,在不称职的监工手下工作等口号和教条只会让员工觉得,管理阶层不但不了解他们,连发掘问题的诚意都不够。 戴明博士把「数字目标」也归为口号的一种。 他一再重申,空有目标却无达成方法毫无用处。 然而,只设目标,而不提示如何完成,却是常见的现象。 戴明博士进一步补充:「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系统里工作,任何个人或团体皆无绩效可言。 系统不稳定,什么 问题都可能发生。 如果所述,管理阶层的工作就是要设法让系统保持稳定。 不稳定的系统就是管理不佳的朕兆。 」 戴明博士说:「你可以鞭策马匹,让它快跑一阵子。 但『目标』就像有些人挂在马鼻子前的干草一样 —— 马很聪明,不久就会发现,无论它怎么快跑、慢跑、小跑、走步、或根本站着不动,都追不上干草,它们就会干跪不动。 同理,我们也知道,除非公司变革既行的系统,否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 这是管理阶层的职责,不是员工的职责。 」 第十一点 消除数字配额 戴明博士主张:设定「配额」、「日工作量」,或「等级」等其它标准,比 任何状况更容易伤害品质。 他说:「我还没有看过任何有类似系统的工作标准,能让工作做得更好。 」事实上,既然工作标准的使用如此普及,这种现象说明了这样做只会带来低效率及高成本 —— 它们通常为瑕疵及小损伤预留了相当大的弹性空间,等于保证管理阶层一定会一如所料理的看到这些毛病发生。 假设我们把「配额」设定为一群工人的平均产值 —— 一半人在标准以上,一半人在标准以下。 戴明博士认为,由于同侪的压力,前半段人会刻意压低自己的水准为平均值,后半段人却怎么也达不到标准。 他说:「这样一来只会导致损失、混乱、不满,与离职。 」戴明指出, 有些时候,公司当局刻意把工作标准订高,藉以淘汰无法达到的人。 (假如标准真的专为工作能力强的人而订定,它会更严重的打击士气。 ) 他认为更糟的是:一旦员工完成当日配额,就会停止工作,开始闻荡,直到下班为止。 他举某航空公司订位员为例。 根据规定,这名订位员必须每小时接听二十五通电话,并且保持礼貌,不可催促来电者。 有时候,由于电脑显示资讯的速度不够快,甚至毫无反应,以致她必须翻阅目录与掼。 可是,在二十五通电话的规定下,她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查阅。 她的职责是什幺。 每小时接二十五通电话。 还是让顾客满意。 她无法两者兼顾。 按件计酬的工作更严重。 人们根据产出的数目给薪,不考虑是否有瑕疵。 这么做完全忽略了「欲速则不达」这句古谚。 戴明把奖励制度也这类情形 —— 因为它只奖励人们努力增产,而非注重品质。 跟着不良品退件、重制、降级而来的成本,更少被考虑。 订出标准再谈品质 在某些情况下,员工会因生产瑕疵品被扣钱。 根本不制出瑕疵品岂不更好。 此外,经理人又能如何咬定错一定在员工。 理想的工作标准应该界定出:什么样的产品品质可被接受,什幺样的品质不合格。 派给经理人的数字目标也是如此。 公司常常会突如其来、未经计划的就宣布某些数字目标。 例如,明 年的售后保证费用要降低一○ %,或让生产力提高三 %等都是毫无意义的目标。 戴明博士喜欢在此引用纳西华公司尼尔逊( Lloyd )的一段话:「假如他们明年可以不做计划即达成目标,去年他们为什么不这样。 」 他讲了一个「七个人为公司找到节省五百美元方法」的小故事;金额虽小,他们却以此为荣,公司也非常明智的肯定了他们的成就。 五百美元本身当然并不那么重要;但数字是无法这幺衡量的。 公司接受了这个构想,他们的忠诚度与荣誉感都更增强了 ——这么做创造的价值将远高于数字。 一套能塑造气氛,让员工自觉被接纳与 被肯定的制度,将远胜于以产量来衡量员工。 戴明博士补充说:「品质会从那个阶段开始产生滚雪球效应,愈来愈好。 」戴明博士建议,与其规定某职务的产额,不如仔细研究工作本身,并定义工作的上下限。 至于想提升工作速度,就去求教专门处理复杂或非例行性工作的专家吧。 戴明博士说:「什么地方不顺利就查阅纪录找出症结,看看哪里占掉太多的时间 —— 观察看看有三年经验的人。戴明的管理方法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房地产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全集
、制度等专题材料,组织有关人员、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或审定地会议 .评审会议为不定期会议,通常以-案-会为原则 . 第三条 评审会议承办部门负责会议方案地制订和报批、会议通知地拟定、 会议资料地整理及分发、会议记录地整理、会议纪要地撰写和报批以及会议审定事项地落实 . 第四条 综合管理部负责会议通知和资料地发放,会议纪要地核稿、发放和 归档 . 第五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本部,控股 项目公司
戴明、朱兰和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比较
④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 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 ——— 达到什么目标。 ——— 在何处执行。 ——— 由谁负责完成。 ——— 什么时间完成。 ——— 怎样执行。 ⑤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 ⑥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 ⑦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⑧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 PDCA 循环中去解决。 通常
战略管理习题答案_课后习题答案
能力是其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 3. 技术环境。 长三角从近代以来就集中了中国主要的科技研发力量和教育资源,特别是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南京、杭州汇聚了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实力和水平较高,较之于珠三角,长三角的技术优势明显。 因此,长三角在以上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为该区域的企业经营与发展创造 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对于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