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五号线的一期工程明挖区间施工监测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性土、砂 质粘性土。 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 , 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 中等风化、微 风化岩。 场地水文 深圳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 气候和降雨量随冬、夏季风的转换而变化。 每年 59 月为雨季。 大气降水、海水及地表水渗透补给地下水。 本场地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分为 松散岩类 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 粗砂、 砂层 、 粘性土 及 残积层中,砂层中地下水 略具承压性。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 花岗岩 强风化层 及中等风化岩 中, 略 具承压性。 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 ~ ,水位高程 ~ ,水位变幅 ~。 5 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为由 北东 向 南西。 地下水 的排泄途径主要是蒸发 和以径流方式流入河水和海水。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海水 及地表水的渗透。 本场地内无地表河流。 地下水与海水存在动力联系。 地面左右房屋多,道路交通繁忙,施工区离房屋较近, 随时都要注意房屋的变化并 加大监测的频率。 施工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深圳地铁五 号线 5301 标设计图纸、地质勘查报告、业主提供各参考资料及 补遗书 等 ; 《深圳市地铁五 号线 一期工程施工设计技术规定》 ; 本标段现场调查资料 、场地影响范围内沿线建、构筑物调查报告 ; 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 深圳 地区在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施工监 测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隧道和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修改或确认设计及施工参数,保证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 任务 以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为目的,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方法和施6 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 1)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 ( 2)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实际工作状态。 ( 3)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 ( 4)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 5)在满足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 ( 1) 项目经理部专门成立了测量组,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 监测小组人员名单见表 61。 7 监测小组人员表 表 61 序号 人 员 职 务 主 要 职 责 1 杨君林 项目总工程师 全面负责监测工作。 2 李青峰 工程部长 负责监测管理工作。 3 李 宁 测量组长 负责监测方案实施,监测数据的分析。 4 张新钰 测量 员 监测方案实施,资料整理。 5 张小春 测量 员 监测方案实施,资料整理。 ( 2)监测组主要职责: ① 项目总工负责监测方案的审查; ②技术主管负责监督监测方案的执行; ③测量组负责监测方案的安排与实施,包括量测断面选择、测点埋设、日常量测、资料管理等;负责及时进行量测值的计算、绘制图表。 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量测结果)反馈给现场施工指挥部,以指导施工。 ④ 现场监控量测,按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 信息化施工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 8 上表为图 1 基坑的开挖 地面监测 地 面 隆 陷 地面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 地下管线的沉降、位移 定期监测 监测数据图表曲线分析预测 调整开挖进度 监测成果报监理工程师 监测数据图表、曲线分析预测 险情预报 地面建筑物、管线的加固 加密监测 正常开挖 监测对象达到稳定的标准 停 止监测 异常 监测成果报监理工程师 9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设 明挖基坑监测表 序号 监测项目 仪器 监测 精度 仪器 监测对象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控制值 测点布置 1 围护结构 水平位移 177。 1mm 围护结构 上端部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 10~ 15m一个 2 土体侧向变形 177。 1mm 围护结构 周边土体 围护结构 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 5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三个,同一孔竖向间距 3 围护结构 变形 177。 1mm 围护结构 内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 10~ 15m一个,同一孔竖向间距 4 地面沉降 177。 1mm 围护结构 周边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30mm 20m一个 5 地下水位 ≤ 1/10F 基坑周围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 沿车站纵向 25m一个 10 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