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旱作节水工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黄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战略研究 FAO 资助项目 20xx20xx 7 国审小麦新品种“洛旱 7 号”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xx20xx 8 区域节水型农作制度与节水高效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国家 “863”专题 20xx20xx 9 节水高效种植制度关键技术引进与创新 国家 “948” 20xx20xx 10 豫南雨养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20xx20xx 11 国家旱地小麦新品种区试及抗旱性鉴定试验 全国农技中心 连续 12 国家黄淮海旱稻新品种区试及抗旱性鉴定试验 全国农技中心 连续 ( 3) .相关科技论文 — 14 — “八五 ”以来撰写和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主要目录见下表。 “八五 ”以来相关论文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第一作者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王育红 2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坡耕地水肥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王育红 3 XX 省旱作区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集成研究 耕作与栽培 姚宇卿 4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态碳、氮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张洁 5 耕作对旱区坡耕地土壤碳素循环转化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张洁 6 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性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张洁 7 豫西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王育红 8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姚宇卿 9 保护性耕作对豫西黄土坡 耕地降水产流、土壤水分入渗及分配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王育红 10 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王育红 11 液态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 土壤通报 20xx( 4) 张洁 12 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东部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十三届国际土壤保护会议论文集 20xx 姚宇卿 13 不同灌水与施肥时期对洛旱 2 号产量及效益影响 耕 作 与 栽 培20xx( 2) 姚宇卿 14 小麦抗旱性的鉴定方法与指标 张灿军 15 小麦新品种抗旱型鉴定方法的研究 王书子 16 冬小麦叶 绿素荧光参数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冀天会 17 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的比较研究 冀天会 18 干旱对冬小麦粒重形成的影响及灌浆特性分析 吴少辉 19 豫西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措施研究 张宪初 20 豫西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张灿军 21 旱棚控制下的水肥耦合效应 王翠玲 22 XX 省开展玉米耐旱育种的意义及措施 赵保献 — 15 — 23 豫西旱地夏玉米存留问题商榷 张宪初 24 豫西半干旱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李建刚 25 丘陵地玉米耗水特点及提高水分利用率途径 李建刚 26 豫西丘陵旱作区玉米节水增产技术 李建刚 27 豫西旱地麦田夏闲期耕作保墒技术研究 张宪初 28 豫西旱区土壤水分循环规律与冬小麦生产 刘恒耀 29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 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张灿军 30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张灿军 31 保持耕作对豫西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姚宇卿 32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 姚宇卿 33 保持耕作技术对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姚宇卿 34 不同灌水与施肥时期对洛旱 2号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姚宇卿 35 坡耕旱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初探 吕军杰 36 不同供水情况对旱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吕军杰 37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姚宇卿 38 保持耕作下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吕军杰 39 豫西旱地夏玉米田供水状况及调控措施研究 吕军杰 40 豫西旱地夏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智润芳 41 豫西旱地冬小麦农田耗水特征及调控措施的研究 王育红 43 夏播旱稻引种试验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王育红 44 花生抗旱性与生理指标指 关系的研究 王育红 45 残茬和秸秆覆盖对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王育红 46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王育红 47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 ——全生育期抗旱型鉴定 王育红 48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 4 王育红 49 保持耕作技术对豫西旱坡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育红 50 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需肥规律 张洁 51 液态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 张洁 — 16 — 52 几种土壤调理剂在豫西旱地上的增产、保水效果的研 究 张洁 53 磁性化肥的合理 施用及肥效研究 郭建秋 54 有关豫西旱地农业发展战略的基点意见 刘恒耀 55 关于我区耕作改制的商榷 张宪初 56 豫西旱地主要问题及高留茬深松原理 姚宇卿 57 旱地甘薯田水分供需状况及增产措施研究 张宪初 58 旱地谷子玉米间作节水高效模式及栽培技术 张洁 ( 4) .基础数据积累情况 相继收集土壤、气象等基础数据,积累了有关作物、土壤、大气等方面的研究试验数据。 这些材料目前均准确、完整的入档保存。 完成了基地内 140 个试验池 0200cm 深基础土壤背景样品的 采集分析工作,共采集样品 1540 个(每区 11 个样品)。 完整收集了基地所在地区 10 余年 2730 个气象数据及完整的自动气象站与基准站数据。 积累了国家 “八五 ”以来 10 余年豫西旱区不同种植制度、不同耕作制度及不同作物 0200cm 深土壤水分长期定位测定数据,以及 6 年黄土坡耕旱地不同保护性耕作下 0200cm 水分及养分, 0120cm 深土壤水势数据,不同保护性耕作下田间观测与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侵蚀资料。 利用干旱棚连续进行了 10 多年的旱地冬小麦不同品种的抗旱性鉴定资料;国家黄淮中晚熟旱稻抗旱性鉴定材料 ,旱区不同降水年型下水肥耦合试验及旱区水肥耦合试验材料。 旱农新技术、新材料示范推广应用资料。 近几年来以抗旱作物品种载体,相继进行了旱农新技术:覆盖技术(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及液态地膜等);耕作技术(深耕、少耕、沟播、深松、免耕等);旱农新材料(保 — 17 — 水剂、肥料添加剂、肥料增效剂、缓释肥、土壤调理剂等)的研究与应用,同时也积累了相关研究材料。 3.科研队伍情况(所有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各自所占的比例) 现有职工 180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21 人,占总人数 67%, 有正、副研究员 36 人,助理研 究员 61 人;管理人员 15 人,占总人数 8%;技术工人 43 人,占总人数 25%。 专业从事旱作节水研究的技术人员 11 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 4 人,中级 6 人。 从事旱地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利用的相关人员 20 余人。 比利时、墨西哥、中国农科院等国内外来访从事客座研究或合作研究的 10 余人。 4.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科研基地面积、中试基地面积、仪器总值、中试生产线等) XX 市农科院与旱作节水相关的科研用地 200 余亩,在孟津建有长期试验用地 50 余亩,示范基地 1000 亩。 相关仪器设备 600 余万元。 ( 1)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 装备有功能齐全 的水分实验室、养分实验室和生理实验室,科研设施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一流水平。 此外,还有相配套的后勤服务设施,配备有学术报告厅、会议室、计算机室、业务办公室以及专用餐厅和标准客房,可为多学科客座研究提供服务。 ( 1)、常规化学实验室: 配备有天平室、生理实验室、养分实验室、水分实验室、样品消煮室等,可进行土壤及有机质,植株 NPK 及常规品质分析,能够对外承接分析任务。 该化验室用房面积 200 平方米,仪器配备比较齐全,先后添置电培养箱、电子分析天平、 72 型温度计、光电比色计、火焰光度计、电导率仪、恒温油锅 、真空过滤机、 离心机、马沸沪、数码相机等先进仪器设备。 ( 2)、自动式干旱棚: 干旱棚面积 495m2,内有 4 组 1 2m 试验池 60 — 18 — 个,池间有隔水层,并配有 2m 深地下观测道 2 条; 8 组漏天 4 4m 试验池 80 个,池间同样有隔水层,并配有地下观测道 4 条,配备有高标准自动微灌系统。 利用干旱棚能进行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研究、作物水分耦合效应研究、土壤水分与养分运移规律研究、作物耗水及养分需求规律研究及节水、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 ( 3)、 Gelleo20xx 智能微灌系统: 可实现微区自动灌溉、施肥。 可进行节水灌溉、水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 4)、自动气象站: 能全天候自动、定时测定降雨、气温、相对湿度、地温、风速风向、蒸发、光照等气象要素。 ( 5) 、 有用于开展 保护性 耕作技术试验研究的 V 型深松机、条带免耕播种机、旋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 保护性耕作技术 XX 省领先,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 ( 2) .试验观测场及基础设施 ( 1)、农业部 XX 旱地农业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 “农业部 XX 旱地农业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前身是“中国农科院 XX 旱农试验基地”,由中国农科院(计财 [1996]544 号)根据农业部农计 [1996]39 号文批复建设。 中国农科院 XX 旱农试验基地 设在 XX 农科所南院, 1997 年 10 月开工,1998 年 5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 210 万元,占地 25 亩,其中科研办公生活区:占地 5 亩、田间试验区 20 亩。 办公生活区:建有面积 676m2 的办公楼一座,内 设办公室、学术报告厅、会议室和生理、养分、水分实验室等;有客房 10 间,其中标准间 4 间(彩电、空调、沙发、卫生间等),普通间 6 间。 此外还有伙房和餐厅。 田间试验区:建有面积为 495 平方米自动干旱棚一座,棚内有 4 组 1 2m 试验池 60 个,配有 2 米深地下观测道两条;棚外有 8 组 4 4m 试验池 80 个,配有地下观测道 4 条,配备 有高标准自动微灌系统、自动墒情监 — 19 — 测系统和溶质运移监测系统;安装有自动气象观测站。 ( 2) XX 旱作农业田间试验观测场。 XX 旱作农业田间试验观测场地处 XX 市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距 XX 市区 30km,占地 亩,属中国农科院 XX 旱农试验基地二期建设内容,于 1999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试验观测场内建有看护房 16 平方米,水泥道路 80 平方米,铁围栏 206米,沉降池 9 个( 2m)。 观测场有专人看护,水电齐全。 内设 5 个面积 90m2 的试验小区,用于长期定位观测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坡耕旱地土壤、水分、养分侵蚀规律 ,并研究土壤水分、养分运动规律。 另建有 4个面积为 27m2 的模拟降雨试验区,用于深入细致的研究土壤水分养分侵蚀。 观测场内安装有 TDR(土壤水分测定仪) 30 套 、张力计(土壤水势)16 套 、土壤地温自动观测计录仪 5 套 、 FLUME(田间径流自动观测计录仪)8 套 、 、 Raingage(自动雨量计 )以及 DATALOG(数据采集器) 、模拟降雨设备 1 套。 XX 旱作农业田间试验观测场能够对土壤养水、水分和土壤侵蚀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系统观测,可通过田间试验与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养水、水分变化和溶质运移规律,不同耕作措 施对土壤表层的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 3)、国家节水分信息观测基准站。 “国家旱地节水信息监测基准站”由农业部批复建设。 地点位于 XX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南院,占地 50 亩,是国家旱作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项目, 20xx 年 8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总计投资 200 万元,其中, XX 市配套 50 万元,修建田间钢铁围栏、道路硬化和铺设水利灌溉设施;国家投资 150 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和安装观测设备。 基准站观测设备由五部分组成:即农田气象参数采集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农田能量平衡测定系统、冠层影像与湍流交换特征参数测定系统、数据收 集存储及分析与传输系统。 每个系统的组成与作用如下: — 20 — 农田气象参数采集系统( Tripod Weather Station) 该系统由温湿度测定仪(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Probe)、辐射强度计( Pyranometer)、气压计( Vaisala Barometric Pressure Sensor)、测风仪( Windset)及雨量计( Bucket Rain Gage) 5 个部分组成,主要用于农田气象参数的监测与采集。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Field Soil Moisture Determine) 由 5 个分布于不同位置的土壤水分测定仪组成( Soil Moisture Senor),分 8 层不间断的观测土壤水分的变化。河南省旱作节水工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