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项目总体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属黄土残垣沟壑区,海拔高程 — 米,属山区型旱作农业区。 两大流域成西北东南走向平行分布,流域内支沟均呈扇型分布,垣面和坡面较为宽广、沟道开阔,沟道比降不到 3%。 流域主沟呈 U 形,主沟长 而宽,支沟发育也较为完善,梯田多集中于垣面和较为平缓的沟坡,沟坝地多集中于主沟和较大支沟。 垣面土壤为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土层深厚,熟化耕作层平均为 20 厘米,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平均 %,全氮平均 %,有效磷平均为 ,有效钾平均为 , 土壤呈偏碱性, PH值在 之间;沟坝地土壤为耕种沟淤褐土性土,土质肥沃,耐旱怕涝,有机质平均 %,全氮平均 %,速效磷平均为 ,速效钾平均为 124mg/kg,PH 值在 之间。 水资源 项目区位于汾河以西石灰岩中山区,属于吕梁山背斜单斜储水构造,富水性不均,由于受侵蚀基准面控制,地下水埋藏很深,泉水以出露间歇泉为特征。 地面水的利用主要是沟坝地,通过自 20xx 年以来的连年开发,项目区坚持 “沟滩打坝淤良田,山坡整治建田园,林田堤坝路成网,综合开发建农庄 ”,有效拦蓄和利用了雨季洪水,但在未治理区域,仍存在工程设施不配套或毁坏失修,绝大部分地面水通过沟道白白流失。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现有耕地 32293 亩,其中梯田和坡耕地 22042 亩 ,沟坝地 10251 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小杂粮为主。 项目区属典型的山区型旱作农业区,耕地数量多,沟坝地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发展玉米,梯田和坡耕地适宜发展小杂粮和干果经济林,粮食和干果的增产潜力都很明显。 耕地面积及粮食作物产量详见表 51。 表 51 耕地面积及粮食作物产量表 项 土 耕地及构成 粮食作物面 亩产量 (公目区 地总面积(亩) (亩 ) 积(亩) 斤) 耕地 面积 沟坝地 面积 梯田和坡耕地面积 小麦 玉米 杂粮 小麦 玉米 杂粮 秋堰 8865 4571 1616 2955 2192 833 1546 53 238 97 康和 2634 1556 678 878 886 332 338 62 305 114 塔上 4816 1529 566 963 771 463 295 63 296 93 独堆 20167 7402 2361 5041 2798 4162 442 135 317 107 杨木沟 13628 2961 1014 1947 44 2167 750 58 273 102 桑原 4598 1380 460 920 682 599 99 132 277 110 柏 19 7 1 56 1 3 2 5 3 8乐 870 651 974 77 463 714 474 3 10 8 张家洼 4632 1514 356 1158 519 445 550 56 283 113 贯里 5020 1562 558 1004 774 670 118 128 264 98 郭家村 5015 1338 502 836 937 334 67 57 244 89 凤翔 3313 829 166 663 580 207 42 115 286 118 合计 92558 32293 10251 22042 11646 13926 6721 87 295 97 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涝灾、冰雹、大风、霜冻等,春秋季节时有沙尘暴袭击。 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危害较大,小麦病虫害主要为红蜘蛛、吸浆虫、麦杆蝇、麦蚜虫、麦锈病等,玉米病虫害主要为玉米螟、小地老虎、丝黑穗病、大小斑病等。 春季晚霜的危害直接影响核桃幼树的成活,浮尘籽在项目区普遍发生,核桃举肢蛾开始泛滥,呈现扩散和蔓延的趋势。 秋季早霜对玉米、杂粮等作物正常收获常常形成不利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与劳力 项目区农业人口 12596 人,劳力 5038 个(见表 52)。 表 52 项目区人口与劳力情况表 村名 涉及户数 涉及小组数 涉及人口 涉及劳力 统计年度 秋堰 243 7 1105 442 20xx 康和 179 3 805 322 20xx 塔上 255 4 1023 409 20xx 独堆 370 5 1480 592 20xx 杨木沟 190 3 850 340 20xx 桑原 292 3 1315 526 20xx 柏乐 410 9 1850 740 20xx 张家洼 78 2 350 140 20xx 贯里 328 5 1478 591 20xx 郭家村 264 7 1190 476 20xx 凤翔居委会 74 1150 460 20xx 合计 2683 48 12596 5038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 万亩,其中沟坝地 万亩,梯田和坡耕地 万亩,园地 万亩,经济林 万亩,水保林 万亩,灌木林 万亩,村庄道路及未利用地占地 万亩,荒草地 万亩,森林覆盖率 %。 (详见表 53) 项目 年度 20xx 年 20xx年 20xx年 合计 面积(万亩) 耕地 其中 园地 经济林 水保林 灌木林 荒草地 未利用地 村庄 道路 表 5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程度均不高,垣地小麦普及了机械化,坡地小麦、玉米和杂粮以人工管理收获为主,一般水 平年粮食总产 万公斤,平均亩产 公斤,人均 公斤,农业总产值 万元,农业生产在全县处于中游水平。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xx年,汾西县地方财政收入 1395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20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1705 元。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所在地乡镇政府一级机构,县农业局、水利局等涉农单位均设有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土地等相关的服务站和技术员,永安镇和社区均设在县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可就近指导项目区农业生产。 项目区涉及村科技示范 户和示范基地发展不平衡,距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市场竞争有较大距离。 基础设施 水利工程现状 现代产业规划部分布置在 20xx20xx 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 ,20xx20xx 年市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上水利部门的工程措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良好 ,现有骨干坝 5 座,中小型淤地坝 41 座,谷坊 147 座,排洪渠 公里。 20xx 年现代产业规划以 20xx 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基础,规划中小型淤地坝 5 座,谷坊 40 座,排洪渠 公里。 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已经平整的土地 5657 亩,修建机耕路 公里 (其中硬化道路 公里 ),交通和耕作条件均较为方便。 20xx 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修建机耕路 公里(其中硬化道路 公里)。 其余区域田间工程配置差,沟坝地水保措施不配套, 85% 以上梯田埂标准低,雨季洪水随意排泄,水土流失严重。 农田道路狭窄崎岖,弯大坡陡,坎坷不平,且排水设施不配套、缺少硬化措施,部分路段甚至已经荒废,无法通行。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现状 项目区现有拖拉机 150 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51 台,小型拖拉机 99 台,拥有农用运输车 268 台,耕整地及种植机械 267 台,机动 脱粒机 34 台,农产品加工作业机械 33 台,畜牧业机械 20 台。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较为健全,本地农民具有一定的小型机械使用和修理水平。 林业工程现状 项目区大多数林业工程为近年来实施综合开发后营造的幼林,效益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现有园地 万亩,经济林 万亩,乔木类水保林 万亩,灌木林 万亩,森林覆盖率 %, 20xx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规划乔木林水保林 2500 亩,灌木林 600 亩,农田防护林 100 亩。 交通及电力设施 项目区紧邻甘桃线及叉上线,村与村之间基本有水泥路或砂砾路相连,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项目区现有 50kvA 变压器 32 台, 80kvA变压器 4 台,电力供应较为正常。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水平 项目区现有各类机械 772 台,但有机肥料的撒施机具为零。 现有耕地总面积 万亩,全年机耕面积 万亩,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机播面积 ,机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 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情况 从农艺技术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比较普遍,自 20xx年以来,共引进优质玉米品种 8 个,苦荞麦品种 2 个,大豆品 种 2个;新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玉米精量播种、立体栽植和配方施肥上;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畜牧业领域的胚胎移植、人工受精、生物农药等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基本停留在上网查信息和学习的层次。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项目区加大了特色种植基地和特色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20xx 年推广沟坝地高产玉米耕作栽培技术示范 1450 亩,种植以苦荞麦为主导的小杂粮 7650 亩,截止目前,发展核桃经济林 3900亩。 汾西县农发办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引领项目区农业走产业化发展 的道路。 但从总体上看,项目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低能力阶段,主要表现在初端的农产品生产中,新技术应用程度较低、规模化程度不够、效益相对低下等方面。 现代经营形式的发展 项目区地处本县中部,永安镇和社区均位于县城,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健全,科技对农业的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但除核桃和苦荞麦之外,其他农业产业普遍存在着农业市场信息不灵 , 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生产状态,销售主要依赖客商上门收购和合作社联系。 核桃和杂粮的合作社发展滞后 ,没有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 现代发展理念的普及 项目区在现代发展理念这一方面已有起步,如农作物秸杆作饲料,家畜粪便还田;农村沼气的普及和应用,沼气照明、沼渣和沼液还田等模式都是现代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 新型农民情况 近几年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农民培训活动,使项目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民的小农意识还较严重,安于现状 , 目光短浅 , 小富即安,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差,与发展现代农业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要求相距甚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